民间组织是不可缺少和不可忽视的灾后救助力量,特别是在近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间组织在海原大地震救助过程中的作用明显,其中尤以旅京甘肃震灾同乡会、甘肃震灾救济会、华洋义赈会表现最为突出。
旅京甘肃震灾同乡会的六项决议中包括赈济事宜,特别是组织甘肃旅京赈灾救济会、接洽各界、筹办赈灾事宜。甘肃震灾救济会“决议(一)电马福祥速将在宁夏扣留萧山道尹孔宪庭之黄金八千两,烟土千余两,及现银数万两,抚行没收,拨充急赈;(二)电请当局认甘肃为被灾省份之一,于四百万赈款内,酌情拨若干,办理急赈;(三)要求中央令准甘省截留一切烟酒盐税,就近赈济;(四)陈请任命在籍钜绅,刘尔炘为甘肃赈务会办,以专责成”[47]。
由黎元洪、曹锟、张作霖、阎锡山、熊希龄等人发起并组成的“甘肃震灾救济会”,旨在通过社会各界人士为甘肃地震募集款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21年全年共收到捐款大洋30932.1元、国库券15元、有利国库券22元、京钱160大串;共出汇大洋30943.768元。[48]
华洋义赈会主要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开展救灾工作,成效显著。海原大地震后河道壅塞各处,“其距村舍甚近、关系密切者,皆由华洋救济会招本地灾民开挖,寓以工代赈之意。各县工程以会宁、静宁、通渭三县为最大,固原、隆德、海原三县次之,而其中尤以会宁之清江驿一段面积最大,费工最多,所用款项在三万余元左右。以上各河工于民国十年十一月以前一律竣事,共用款约十万元左右;其中除用于河工外,复从事于桥梁及道路之修筑”[49]。隆德“北区之烂泥河、毛李沟等处山崩河塞,经华洋救济会疏浚,现已开通”[50]。
震后搭建简易窝棚临时居住是重要的自救方式。如1920年海原大地震,重灾区交通断绝,经济瘫痪,人员伤亡严重,存活者少之又少,且受伤者较多,人们无力自救,大批遇难者的尸骨都无法掩埋。因此灾民自救的方式主要是解决无食、无住的困难,如搭建简陋的临时住所,寻找食物充饥等。[51]
地震是很难预知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其发生的时间很难确知,专家们只能通过地震前兆异常和地震活动规律对地震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大致的判断和预测,因此地震灾害是很难预防的。除了普及防震知识、增强建筑物的坚固性外,建立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灾民三位一体的救助体系是提高救灾效果、挽救人民生命、减少财产损失、恢复灾区生产、重建灾区家园的重要措施。
【注释】
[1]方建春(1967—),男,宁夏海原人,宁夏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教授、固原历史文化中心研究员。
[2]本文所称的“固原地区”与传统意义上的“西海固地区”相类,包括固原市原州区、隆德县、西吉县、泾源县、彭阳县,中卫市海原县和吴忠市同心县南部。
[3]本文所称的“历史时期”指1949年以前。
[4]张思源.十三世纪以来固原地区的八次中强地震[J].固原师专学报,1983(1).
[5]脱脱,等.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543.
[6]袁道阳,雷中生,等.1219年宁夏固原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探讨[J].地震学报,2008(6).
[7]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471.
[8]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503-504.
[9]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队.一九二〇年海原大地震[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0:35.
[10]方建春.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灾况及救助——纪念海原大地震90周年[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5).
[11]脱脱,等.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543.
[12]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504.
[13]谢家荣.民国九年十二月甘肃地震报告[M]//谢家荣文集(第一卷).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49.
[14]谢家荣.民国九年十二月甘肃地震报告[M]//谢家荣文集(第一卷).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49.
[15]谢家荣.民国九年十二月甘肃地震报告[M]//谢家荣文集(第一卷).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49.
[16]谢家荣.民国九年十二月甘肃地震报告[M]//谢家荣文集(第一卷).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53.
[17]刘百篪,张俊玲,等.1920年12月16日海原8.5级大地震的伤亡人口再评估[J].中国地震,2003(4).
[18]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1486.
[19]脱脱,等.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536.
[20]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471.
[21]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历史资料汇编[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8:37.
[22]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1635.
[23]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历史资料汇编[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8:77.(www.xing528.com)
[24]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历史资料汇编[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8:78.
[25]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历史资料汇编[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8:83.
[26]脱脱,等.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543.
[27]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历史资料汇编[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8:37.
[28]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历史资料汇编[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8:83.
[29]谢家荣.民国九年十二月甘肃地震报告[M]//谢家荣文集(第一卷).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49.
[30]刘百篪,张俊玲,等.1920年12月16日海原8.5级大地震的伤亡人口再评估[J].中国地震,2003(4).
[31]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1486.
[32]脱脱,等.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543.
[33]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471.
[34]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503-504.
[35]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历史资料汇编[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8:77.
[36]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历史资料汇编[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8:83.
[37]谢家荣.民国九年十二月甘肃地震报告[M]//谢家荣文集(第一卷).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49.
[38]谢家荣.民国九年十二月甘肃地震报告[M]//谢家荣文集(第一卷).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49.
[39]谢家荣.民国九年十二月甘肃地震报告[M]//谢家荣文集(第一卷).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53.
[40]刘百篪,张俊玲,等.1920年12月16日海原8.5级大地震的伤亡人口再评估[J].中国地震,2003(4).
[41]脱脱,等.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346.
[42]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1486.
[43]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415.
[44]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471.
[45]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历史资料汇编[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8:37.
[46]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496.
[47]甘肃震灾善后之筹议[N].申报,1921-1-24.
[48]王长征,彭秀良.民国前期地震灾害救助研究——以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为中心[J].历史教学,2008(12).
[49]谢家荣.民国九年十二月甘肃地震报告[M]//谢家荣文集(第一卷).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36.
[50]谢家荣.民国九年十二月甘肃地震报告[M]//谢家荣文集(第一卷).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53.
[51]方建春.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灾况及救助——纪念海原大地震90周年[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