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固原历史文化研究-铺垫语的有无及地方性特征

固原历史文化研究-铺垫语的有无及地方性特征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铺垫语即进入故事的言语方式,在武田正的《讲述的类型与功能》一文中将其归属为讲述装置之中。“在满常”“满常家的时候”等带有地方性特征的铺垫语。这一铺垫语也表明所讲故事内容是从前发生过的真实事件,而且这类事情具有普遍性,并非个例。这种对从前这个意义的表达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也是六盘山地区、西海固地区的民间语言与习语。

固原历史文化研究-铺垫语的有无及地方性特征

铺垫语即进入故事的言语方式,在武田正的《讲述的类型与功能》一文中将其归属为讲述装置之中。在六盘山地区、西海固地区民间故事讲述中,铺垫语相对比较丰富,例如由固原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集,1987年沽源县印刷厂印刷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宁夏分卷·固原民间故事》中就有“很多年前”“远古时候”“很早很早以前”“在远古”“自打”“从古至今”“古代的”“大家都知道”“老早老早的时候”“一日”“一天”“话说”“谁都知道”“很早很早的时候”“也不知多少年以前”“原先”“先前”“据说”“有一次”“抵古的时候”“在先辈的光阴里”“漫常价”“上曼常”“上往年”等词。其中,在该书中,据笔者统计,最为常见的铺垫语为“从前”“很久很久以前”。究其缘由,除了该地区的确普遍存在“从前”“很久很久以前”这类铺垫语之外,类似于刘世友对《白鹁鸽玲玲》故事的写定,大多数方言中的铺垫语都在采集整理者写定时,以读书人、识字人习见的“从前”“很久很久以前”取代。另外,在《静宁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一书中,除了上述铺垫语之外,较为常见的铺垫语还有“谁家谁家……”“哪达哪达……”“在满常”“满常家的时候”等带有地方性特征的铺垫语。以上铺垫语除了讲述者的不同造成的差异之外,还有所讲述神话、传说、故事的不同类别而形成的差异。另外,必须考虑的是地方性习惯用语的差异,而后者也是考察民间故事讲述的地域性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在以上《白鹁鸽玲玲》故事的各个异文中,杜豆豆讲述本的铺垫语为:“从前有老两口……”王玉梅讲述本的铺垫语为:“这是满常家的事儿……”刘世友写定本的铺垫语为:“从前……”蒙腊月讲述本则没有铺垫语,讲述者一开始便以唱词的方式进入人物内心,进入故事情境,这类讲述在民间故事的开场中相对比较少见。而刘世友写定本在采用“从前”这一铺垫语时,有点“文人中心主义”的倾向,并没有完全忠实于民间讲述。但就“从前”这一铺垫语而言,它跟“从前”“很久很久以前”“在很久以前”“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等铺垫语一样相对具有世界性,就其在故事讲述中的功能而言,武田正在《讲述的类型与功能》一文中引述了荒木博之的观点:“对于这些故事讲述前的铺垫用语,荒木博之认为可以将其大体划分成两大类:一是故事是虚构的;二是即使故事是虚构的,但还是要求听者能够抗拒其虚构性,把它当做真实的存在来理解。”[20]但实际上,“从前”这类铺垫语意在强调故事的真实性,其伏笔为所讲述事情并非虚构,而是从前某时真实发生过的,现在由讲述者来讲述。而对真实性的强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起到吸引听众注意的作用,也更具有教育意义。就这一点,“从前”与“从前有老两口”“这是满常家的事儿”这类铺垫语作为讲述装置发挥了同样的功能。但“这是满常家的事儿”这一铺垫语除了以上讲述功能之外,还承担了呈现地域性特征、故事的民间性特征、所讲故事的普遍性特征等功能。“满常家”在《固原民间故事》中也被写作“漫常价”“上曼常”,但在方言中的意思却是相同的,都含有往常、平常、以前的意思。这一铺垫语也表明所讲故事内容是从前发生过的真实事件,而且这类事情具有普遍性,并非个例。这种对从前这个意义的表达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也是六盘山地区、西海固地区的民间语言与习语。在文人写定时,是否遵循了民间习语,也是其写定故事态度与科学性的判定标准之一。

综上所述,《白鹁鸽玲玲》是六盘山地区、西海固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民间故事之一,一是“转娘家”“种菜籽”“搭梯子、上楼房”等情景所涉及的风物、风俗、风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二是人物对话部分、唱词部分的韵律、节奏具有该地区的特性,建立在该地方方言的基础上;三是本故事在该地区广泛流传,除去因讲述者的不同造成的细节差异之外,该地区还有多个本故事的异文;四是本故事在该地区讲述过程中对地方歌谣唱腔上的借鉴与吸收等都反映出《白鹁鸽玲玲》故事及其讲述不仅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而且反映出深厚的农耕文化特色。另外,就整体的民间故事讲述而言,讲述者说唱等分腔、分调、分角色讲述的艺术,苦情调的使用,故事铺垫语的地方性等都独具魅力。本故事的讲述艺术与技巧充分体现了六盘山地区、西海固地区民间故事讲述艺术的立体性、丰富性。

【注释】

[1]基金项目:2017年度宁夏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西海固民间‘古今’调查研究”(NGY2017196)阶段性成果。

[2]马晓雁(1980—),女,宁夏隆德人,硕士,宁夏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宁夏文学研究。

[3]大大娘娘:爹娘,此处分别指玲玲的公公婆婆。其中“娘”在六盘山地区民间故事中方言发音为

[4]咔:语气助词,放在动词的后面,表示未完成的将来式:银行存款~;开会~。见张家铎、马平恩.固原方言词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5:562.

[5]连:和、与。

[6]黄:庄稼成熟。

[7]鞋:在六盘山地区的风俗习惯中常被用来代指孩子。

[8]斗:意为凑,常与凑组合为“斗凑”。张家铎、马平恩著《固原方言词典》中的注释为:凑到一块,聚集在一起;拼装:把破碎瓷器的碎片斗凑在一块。《说文》:“斗,遇也。”段注:“凡今人云斗接者,是遇之理也。《国语》‘各雒斗,将毁王宫’,谓二水本异道而忽相结合为一也。”都豆切,端母候韵去声;遇,汇合、相合,即聚合一起。此处指将碎布缝合。

[9]锨把:铁锹的把柄。(www.xing528.com)

[10]乜:张家铎、马平恩著《固原方言词典》中的注释为人家;也做乜家。

[11]缠:打。此处指白鹁鸽玲玲的丈夫将前来哄他下马的大大娘娘打了一鞭杆,大大娘娘疼着走了。

[12]许钰.口承故事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73.

[13]许钰.口承故事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73.

[14][日]荒木博之.民间文艺的担当者[M]//林继富主编.中国民间故事讲述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09.

[15]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10.

[16]许钰.口承故事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75.

[17]董晓萍.民间文学体裁学的学术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6).

[18]杨苏平.固原方言俗语[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165.

[19]隆德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隆德歌谣(内部资料)[M].1983:146-147.

[20]武田正.讲述的类型与功能[M]//林继富.中国民间故事讲述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