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德县拥有良好的戏曲文化环境,除传统剧种秦腔外,还在民间流行着唱词俚俗、表演形式简单的隆德曲子戏,俗称地摊戏。据记载,明万历十三年(1585),隆德三泉殿落成,关东、陇东一带百姓参加庙会时,用当地的山歌小调编演故事,娱神娱人。[3]最初演出只限于庙会,有时亦加入社火队,故事内容多为祈福免灾或宣扬因果报应。民间小戏隆德曲子的源起与酬神、娱神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主观意图是祈求神灵保佑、驱灾降福,客观上起到了教化百姓的作用。自此,庙会成为地摊戏的盛会,庙会期间赶来看地摊戏的不仅有当地百姓,还有与隆德县毗邻的甘肃庄浪县、静宁县人。目前保存的地摊戏剧目有近三十出,如《花亭相会》《韩湘子度林玉女》《狐狸闹书馆》《李彦贵卖水》《打子》《包媒》等。这些剧目有的是从邻县甘肃境内的庄浪、静宁、平凉等地流传而来或本地艺人从这些地方学习而来的;有的是民间艺人创作的;有的是从大戏(秦腔)剧目中选取的。这些地摊戏不是搬上舞台的大戏,演出折戏较多,出场人物较少,因而服装、道具亦比较简单,生旦净丑的妆容与大戏相近。地摊戏在隆德县的存在要早于秦腔,正如有学者所说:“随着大乱弹(秦腔)传入我县(隆德县)以后,促进了地摊戏在服装、道具、化妆等方面的改进,音乐上的处理较以前细腻,使原始的地摊戏在艺术上渐趋完善。”[4]在电影、电视等新的娱乐形式兴起之前的很长一个时期内,地摊戏与大戏秦腔共同成为隆德县及六盘山地区百姓娱乐的主要剧种。
隆德县农村有着良好的秦腔演出传统。成立于1952年的隆德县温堡公社的农民业余剧团在“十七年”期间曾排演了秦腔、眉户、曲子戏60多本,折子戏100多出,共演出900多场,观众达280多万人次。这一民间观演秦腔的传统一直延续至当代,这也是隆德县秦腔剧团每年演出三四百场的群众基础。除了秦腔、地摊戏,隆德县还有皮影戏剧团,其演出不如秦腔剧团多,但也很有特色。(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