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以前,固原地区居住着“逐水草迁徙”而无“耕田之业”的游牧民族,他们都是“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2]。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掘出的墓葬陪葬品来看,有大量的马、牛、羊头蹄骨,有的墓葬竟有几十头之多[3],充分体现了游牧民族“其俗多马、牛、羊”这一重要的经济特点。在墓葬出土的文物中,还有许多动物,如虎、豹,熊、狼、鹿、驴、马、羊等金铜牌饰的形象。在发掘的西戎墓葬中,有大量的牲畜头、蹄。固原市原州区河川乡一墓葬中有马、牛、羊头骨40多个。彭堡乡的10座墓葬中,有数量较多的马、牛、羊头骨。西吉县新营发掘的7座墓葬中,也有大量的马、牛、羊头骨为随葬品。1987年在原州区彭堡乡余家庄发掘的28座墓葬中,每座均有牛、马、羊头骨,最多的一座竟有193个之多,全墓地的牲畜总数在2000具以上。这些无疑是当时游牧民族生活和环境的真实反映。
周穆王征西戎,已是“天有天驷”[4],天子乘坐的马车有四匹马驾辕与牵引。周“孝王命秦非养马汧渭,大蕃息。宣王中兴,比物闲则,北至大原(今固原一带——笔者注),南到荆蛮,大蒐郑圃,皆以车马之盛为言”[5]。“八骏马”的故事就发生在固原一带。[6](www.xing528.com)
秦代初年,乌氏县(在六盘山一带,疑为今固原市原州区瓦亭村)有一个名叫倮的大商人兼大牧主。《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乌氏倮畜牧,及众,斥卖,求奇绘物,间献遗戎王。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畜至用谷量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拥有马、牛、羊不计其数,多至“用谷量马、牛”的程度。尤其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统一了货币,在全国范围内通行货币秦“半两”,给商品交易提供了方便。聪明的倮看到周围的戎人只会放牧,而不懂养蚕、织丝。他就把马、牛、羊卖给关中农耕地区的农民,收购珍异物品、丝绸、日常生活及生产用品,带回来销往牧区,再换回牲畜到内地农区销售,来来回回,获利巨大。他还常向戎王进献丝织品,“戎王十倍其偿,与之畜”,使他的财富不断增值,于是倮成为一个有名的大牧主兼大商人。他拥有的牲畜无法计数,达到“用谷量马牛”的程度,就是以一条山谷里所有的牲畜为一个计量单位,进行交易。倮,可算得上是宁夏地区历史上最早的大牧主和首富,就连秦始皇都特别给倮以“比封君”的优待,对他的礼遇等同王侯。他可以和秦国的大臣们一样,随时进宫朝见,参与议事,得到了相当高的政治待遇和荣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