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亭位于泾源县大湾乡瓦亭村。瓦亭古城始建于汉代,群山环拱,通向南北西三个方向都是大道通衢,是驿站、关隘兼而有之的古城。现在仍保存了部分城址,分内城和外城。外城建于秦汉时期,呈东西向不规则椭圆形,依稀可见残存墙体;内城为明清古城,位于外城南郊,四周城墙保存较完整。[22]
关于瓦亭的地理形胜,魏光焘在《重修瓦亭碑记》中说道:“瓦亭者,据陇东陲,为九寨咽喉,七关襟带。北控银夏,西趋兰会,东接泾原,南连巩秦,诚冲衢也。”[23]这里自汉代以来就是驻军和防守的要地,也因地处交通要道,城内历来设有驿站。光绪三年(1877)魏光焘重修瓦亭城。到民国初年,看到的情形仍是“瓦亭驿,城堞高耸,望若县治,为渡陇咽喉之区”[24]。
道光二十九年(1849),祁韵士第五子、大学士祁寯藻(1793—1866,字叔颖,号春圃,山西寿阳人)至陇,并于除夕住宿瓦亭驿。这是奉道光皇帝之命赴甘肃偕同琦善查办前任陕甘总督布彦泰清查钱粮时出现错误、纵容家丁之事,为此,除夕还在赶路。他的《除夕宿瓦亭驿》中记录了此行:“六十年中经历事,四千里外宦游人。重来陇阪岁云暮,默数严更夜向晨。东望瑶池寒有雪,西瞻玉塞静无尘。客怀底用增惆怅,已觉椒盘气象新。”[25]除夕之时,在千里外回顾近六十年的人生经历与当下处境,感受新年来临的气氛。诗中椒盘写对新年的期待,古时正月初一用盘进椒,饮酒则取椒置酒中。祁寯藻还作有《瓦亭驿馆述怀,呈晓沧、酝卿、石帆三司长》。诗曰:“今夕定何夕,镫火烂如昼。客从陇外归,息此路旁堠。同行三四人,万里倏往复。雨雪导我先,杨柳送我后。……瓦亭一小驿,风俗见节候。居然冠盖集,且喜朋簪凑。论诗共翦烛,问夜如待漏。诸君济时才,吾衰幸及觏。邻鸡非恶声,枥马已嘶厩。永怀明发篇,兀坐梦难就。”[26]祁寯藻是在1849与1850年之交在瓦亭驿停留住宿的,且除夕时小小的瓦亭驿还有其他官员驻留,可见瓦亭在当时东西南北交通上的重要地位。
确实,这里常有重要的人物路过,甚至住宿于此。在祁寯藻之前有林则徐(1785—1850)1842年被流放新疆伊犁,七月十九日因担心翻越六盘山半途下雨而在瓦亭驿停留一晚。“二十五里瓦亭驿,固原牧纽遣丁具,此地距固原八十里。午后见阳光,而云气忽时聚时散,欲即过六盘山,舆人咸虑及半途遇雨无可栖止,遂住此。”[27]林则徐在瓦亭得到地方官员固原知州纽大绅派人送来的食物款待,并因天气原因当晚住在瓦亭。(www.xing528.com)
在祁寯藻之后有理学家倭仁(1804—1871)于咸丰元年(1851)三月初六“瓦亭驿宿”[28]。这是倭仁自京师赴任新疆南部叶尔羌帮办大臣的路上。冯焌光也于光绪三年(1877)七月二十一“瓦亭镇住。……有土城,驻营兵数百,烟户数十家”[29]。
1911年袁大化(1851—1935)到瓦亭,“宿于行台。有城堞甚严整,固原州距此九十里。王平山直牧学伊来此接见,送新志书一部,官声尚好。驻汛守备,湘人,在此三十八年。瓦亭,古要隘,为三关之一,唐与回纥划界处,宋吴璘使其子吴挺败金兵于此。四面高山,两水会于前,城在北山麓,渡陇咽喉之地。隗嚣闻略阳陷,急派大将牛邯守瓦亭,亦为此耳”[30]。这次是固原知州王学伊(1874—?)亲自接待,并送自己编修的《宣统固原州志》一部。袁大化对自己所见所闻、瓦亭驻军及历代发生于此的大事都有简略交代。
关于瓦亭关城与当前道路的关系,历史地理学者李孝聪实地考察后认为当初的古道是穿城而过,并非像现在的绕城而过。其理由是古代城南的河道必然比今天宽,因此即便有道路,也不可能像今天这样通畅;这座关城具有控扼作用,如果道路从城外经过,那么关城就失去了意义;今天修公路,尤其是省级以上的公路,为了道路的畅通,往往不会沿用通常从古城、古村中经过的古道,而是绕城、村而过。[31]果然他们在关城内找到了古道的遗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