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固原州志·建置志二》详载了城池修筑的细节,将成化五年(1469)修筑的城称为内城,弘治十五年(1502)秦纮主持修筑的城称为外城。万历固原城池的修筑主要是砖石包砌,由固原陕西三边总督石茂华主持修筑。石茂华在《毅庵总督陕西奏议》里,向朝廷申报了修筑固原城的详尽预算,规划了固原城墙砖石包砌等诸多可行性实施方案。固原城修筑的顶峰时期,是明万历时间修筑的固原砖包城,城池壮观、雄伟而险峻。
固原砖包城的修筑,始于明万历三年(1575),为陕西三边总督石茂华任上。“石公茂华,始甃以砖,高三丈六尺,周凡十三里七分,遂称雄镇。”(《万历固原州志·建置志》)这座雄踞固原、规模壮观的砖包城,大大提升了固原城的防御能力和影响力。清《宣统固原州志·舆地志》载,陕西三边总督石茂华“以土筑不能垂远,乃甃以砖”。实际上,明代大规模筑城并以砖石包砌,是有其背景和原因的。明朝政府为了北部沿边防御和边塞要地的安全,采纳休宁人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都城和府州县城修筑得十分坚固,不少城池都用砖石包砌。此其一。其二,明代建筑材料有了创新,砖的使用更加广泛,砖筑城墙的技术也大为提升。不仅南京、北京的城墙用砖包砌,长城用砖包砌,而且全国的一部分州县城垣也用砖包砌,这有效地减小了火器攻击对传统土筑城墙的威胁。万历三年固原城墙砖包,既顺应了城池军事防御的要求,又体现了总督石茂华的国家视野,使固原城成为明清以来中国北方的名城。
为便于考察和研究万历年间修筑固原城的概况,这里截取三边总督石茂华《毅庵总督陕西奏议》(以下简称为奏议)里的部分文字:
固原镇城系四镇(延绥、宁夏、甘肃、固原)总会重地,兵马经屯要区,城垣外面应用砖石包砌。总计周围并敌台瓮城长一十三里七分,共二千四百六十六丈,高三丈,女墙高六丈。根基砌用石条五层,每条阔一尺五寸,厚六寸,入土二层,明露三层,入里四行,墙内钉石五千丈,共用石条五万四千三百二十丈。从石至顶砖砌二丈八尺,每砖一个长一尺二寸,阔六寸,厚二寸五分,该砖一百一十二层,下截入里七行,约二十八层;中截以上入里六行,约二十八层,五行约二十八层,四行约二十八层。收顶,每丈用砖五千一百二十六个,及平墁、女墙、水道等项约用砖一百二十万,通共用砖一千三百八十四万七百一十六个。其石条于离城七十里地名扯木硖採打,每一丈该工价银二分,共该银一千八十六两四钱;每一丈二尺该载运脚价银五分,共银二千二百六十三两三钱五分。烧造砖坯用匠二十名,就在本城四面立窑。每匠一名每日提调军夫三十名,做坯每军一名日做一百个,计用军六百名,每日共做坯六万个。每军日给盐菜银五釐,匠作日给口粮盐菜银二分三釐,每日夫匠该银三两四钱六分,每砖一万该用口粮盐菜银五钱七分六釐六毫计,该二百三十一日共用银七百九十八两五分六釐。每烧砖一万用炭二百石,共用炭二十七万六千八百一十四石三升,于离城八十里地名石炭沟取运。每二石五斗该载运脚价银六分,共银六千六百四十三两五钱六分。计砖一万,通前口粮盐菜载炭脚价银五两三钱七分六釐六毫,共该银七千四百四十一两六钱一分六釐。每砖石一丈用灰一斗三升,大约入里层数、女墙水道等项共用灰一十万石,亦于石炭沟取石烧灰。用灰匠二十名,每名日给口粮盐菜银二分三釐,军夫二百名每名日给盐菜银五釐,约用银四百两。每灰三石该载运脚价银六分,共该银一千九百九十九两九钱八分。包砌每六十丈作一工,每工用泥匠二十名,每名日给口粮盐菜银二分三釐,计该四十一工,大约每工半月可完,共该银二百八十二两九钱。一齐起二工,以次修砌,中间阴晴寒暖难以预料,通计三年可完。
共用人夫于本城,不论士夫军民,一体轮派,不给工食口粮及应用杙架、麻绳、做砖木模、筛、桶、锹、,犒劳米肉,临时设。通计砖石灰炭工价、脚价、口粮盐菜等项共用银一万三千四百七十四两二钱四分六釐,查得固原州仓见贮陕西布政司解到修城银一千八百八十三两六钱七分,修城还官银二百一十五两八分,固原州库贮西安等府解到民壮银五千九百三十两七钱,修盖营房余剩银二千七百六十两二钱八分,通共一万七百八十九两七钱三分,堪以动用,尚少银二千六百八十四两五钱一分六釐无从措处,相应于布政司收贮万历二年商税银内照数仓动支凑用,或将前银趁秋成籴米贮仓,候来春兴工之日,以米抵银给散夫匠,庶出入易明,稽考有据。但工程浩大,军夫内临时有该量犒或调外军夫协修,有该给以口粮者难以预算数目,听督抚于应动粮银内处给。
《毅庵总督陕西奏议》近1200字,是时任固原陕西三边总督石茂华上奏朝廷修筑固原州城砖石包城的完整折子。大致内容包括:第一,提出修筑固原城的原委,固原城是陕西四镇的中枢之地,是兵马经屯的重要地区。第二,设计了固原城外城砖石包砌的总体格局,包括城墙、女墙的高低、砖石的长宽厚度、砖石修筑的具体工艺。第三,确定砖石制作、材料取地、材料价格以及工匠费用等。第四,制定施工规划,逐段完工,除却阴晴寒暑等时间,三年完成砖石包城任务。第五,军队是工程的主力,但本城的其他士大夫、军民也要轮流上工地,而且所用的简单工具,如绳、木桩、筛子、水桶、铁锹、头之类的全部自备。对于他们的辛勤劳动,以犒赏的形式表达谢意。第六,预算十分精细和精准。有民间传说,固原城砖石包城与西安城砖石包城的预算出于一个建筑师,固原多了三块砖,西安少了三块砖。传说归传说,但我们从石茂华对固原城的精细设计,看到了当时固原城用砖石材料预算的精准,令人惊奇。第七,砖石包砌所用银两,皆由固原州城储备的几项款项中预支,不够的部分也有筹措的办法。从储存于固原州的其他款项银两看,西宁、西安府的相关款项银都在固原州库存放,可见当时固原在西北的重镇地位。
石茂华奏折里写道:“包砌每六十丈作一工,每工用泥匠二十名,每名日给口粮盐菜银二分三釐,计该四十一工,大约每工半月可完,共该银二百八十二两九钱。一齐起二工,以次修砌。”在施工的过程中,可能还有变通的地方。
十余年前的某天早晨,笔者无意间来到固原城西北角的城墙脚下,偶然发现城墙基石上刻有文字,基石(石条)露出地面者有四层(地表清理过),每层厚度与奏折文字记载一致。文字就刻在第一至第三层上,第一层书“中壹”,第二层书“营百”,第三层书“起丈”。三层文字上下垂直对齐,由右向左表述。把上下三层文字竖着读,即为“中营起,壹百丈”。从刻字处起向前一百丈的城墙是中营修筑的。如果这样理解没有问题,那么我们可由此联想到修建固原城的一些细节。
第一,明代万历年间修建固原城砖包城墙的工程,是由驻防固原的军队完成的,而不是差派农民。明代的军队建制是卫、所制,固原镇辖三卫四所,驻固原陕西三边总督辖甘肃、宁夏、延绥、固原四镇,直接调拨的军队人数较多。营是明代军队的基层建制。清代驻防固原城的军队就有前、后、左、中、右营,这是对明代驻军的沿袭。
第二,明代万历年间修建固原砖包城的过程,是由军队按照营的建制包段修建的。现在已无法考察当时具体修建的情况,残留下来的固原城西北角城墙(东西、南北)尚存两百余米,应该还能再找到此类标志性文字。但就目前看到的这处“中营起,壹百丈”,已能说明明代固原砖包城的修建就是由不同营制的军队分段完成的。由此,还可以推断出,东门的城门楼、瓮城(月城),南城门的城门楼、瓮城等,也许是由同样的某营军队承担完成的。
第三,刻在三层石条上的“中壹”“营百”“起丈”六字,每字约十厘米,楷体,“丈”字右边还多刻出一点。整体上看,不仅字的结构规范,而且雕刻时下刀锋利,棱角清晰,笔势颇具功力,绝非出自一般书家与雕刻者之手。当时能将石基上的文字处理到如此程度,可以想见固原砖包城(包括城门楼)工程质量的上乘与精良。(www.xing528.com)
固原城墙外表包以城砖,好几层墙砖压茬堆砌,这从城墙的破损处可以看出。地基是由数层石条铺就的,但基石下尚有处理得较结实的三合土地基。新发现的固原城墙基石上的文字,虽说只有六个字,但意义重大。由历史的眼光来看,连同整个城墙遗址都应该尽力妥善保护。它是最能体现固原城历史文化厚重而悠久的地面遗存,也是让后人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文化遗产。
以上这些文字记载,出自于《毅庵总督陕西奏议》,是固原陕西三边总督石茂华设计的固原城的蓝图。城池的型制和规模,也是按照这个既定蓝图修筑的。固原城的地形,总体是西北高,东南低,清水河由东南环城而过,防御的重点在东南。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固原内外城东北角为不规则形状。对比明《嘉靖固原州志》与清《宣统固原州志》所附的固原州城图来看,固原城的修筑也体现了这些特点。嘉靖时期的固原城格局已经定型,内外城东西南北四面都是两道城门。万历时期,石茂华主持修筑砖包固原城的同时,为进一步提升固原城的军事防御能力,给内城东门增加了一道瓮城,使东门成为三道城门;给南门内外分别增加了两道瓮城,南门成为四道城门;但内城北门封闭,只留有外城的北门。内城西南角,亦呈现不规则形状,外城为直角。
石茂华主持修筑的固原城,设计十分缜密精细。修筑城池所用的材料与燃料,涉及扯木峡、石炭沟两处地方,这两处地方的地理方位及其与固原城的距离均不明确。奏议载石材(基石)取自离城70里的扯木峡,烧砖所用燃料取自离城80里地的石炭沟。《万历固原州志》中地名为扯木堡的地方,在州东北40里处,州东北没有这类石材。固原境内有修筑城池所用石材的地方名为“打石峡”,民间称为“打石沟”。《民国固原县志》记载,固原东南有打石峡,即今彭阳县古城镇店洼村。过去农村所用的石磨、石碾、石碌碡等石料皆出自这里。如果穿越任山河古道,翻越黄峁山走青石峡捷径,距离相符(“扯木”是否为“打石”之误)。石炭沟离固原城80里,固原境内的石炭燃料在固原城东北炭山,但炭山距离固原城大于80里,里数也不相符。
固原镇城在体现其军事防御价值的同时,镇城建设亦颇具特色。固原镇城,有指挥西北千军万马的陕西三边总督衙门,有雄壮险峻的砖包城,城墙遗存仍展现着昔日的辉煌,是明代著名的城市。[23]一是明代陕西三边总督驻节固原,统一调度西北四镇(延绥、宁夏、甘州、固原)军队,在边境防御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二是固原镇总兵驻节之地,陕西巡抚每年秋防移驻固原,原本为省的建制。三是固原城自身的影响力。固原城的修筑始于汉代,历代都有过程度不同的修缮,尤其是明代的扩筑,使其成为雄踞西北的重镇,“回”字形的里外城,再加上外城砖石包砌,固若金汤,十分壮观。北一、西二、东三、南四十道城门(东城、南城增加了三道瓮城,增加了三道城门)的布局,在全国也属罕见,大大提升了城池的防御能力。四是固原城所在的地理空间赋予固原城存在价值。固原城地处汉唐以来著名的萧关古道要隘,为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近30年考古出土的重大收获一再证实着这些。
中国的城池,通常不在北城墙正中留城门,而且与南城墙上的城门也不对应。北京的北城墙正中没有城门,只在两侧开有城门,宁夏镇城的北面城门也是这样。固原城的北门直接开在城墙东北角。因为北门一直被视为城防的关口,对城市的进攻也多来自于这个方向。
万历三年(1575),陕西三边总督石茂华主持修筑固原城并砖包,这是固原城的最后定型。内城周围九里三分,高三丈五尺,外城周围十三里七分,高三丈六尺(《毅庵总督陕西奏议》),形态完整,规模壮观。固原古城是一座集政治、军事、文化为一体的城池,至今在城西北角还保留着明代古城墙的原貌。它的军事价值结束了,文化价值还在延伸。
固原城门样式皆为券顶。由固原城遗存的城墙看,城墙主体为干打垒,墙体外围砖石包砌。城墙砖虽是固原城周围造窑就地烧制的,砖上没有类似于铭文的装饰,但设计长宽也体现了一种特殊的规格。砌砖石所用浆,为石灰糯米浆,结实无比,至今完好无损。城墙基石石条上的文字,不只记录了砖包城墙的修筑过程,还弥补了史籍记载的某些不足。全国的城墙是有层级的,有京城、王城、府城、县城等,固原城墙也是有层级的。固原城是“回”字形双城,由十道城门支撑,从格局上看是超越了所谓州城的层级的。
固原城的修筑,北周与明代是两个特殊时期。北周时期,与西魏权臣宇文泰、北周皇帝宇文邑父子有关,这里是他们发迹的地方。明代,陕西三边总督驻节固原,他们都兼有朝廷品级较高的官职。固原城的格局与这些历史背景有关。
在城砖这种建筑材料出现之前,中国北方的城池都是土墙包围。明代,北京皇城是在正统初年才被包上城砖的。换句话说,明正统以前还没有正式以砖甃城墙者。因为北京的城砖上面都印着制作者的窑址和工匠姓名。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砖,都是明成化年间(1466—1487)的。所以,固原城砖包城自然更晚。
修筑城池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工程,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巨大的,加之城池所具有的行政与文化的象征意义以及军事防御的实际功能,其资金筹措及劳力供给体现出各种错综复杂的政治社会关系。明代筑城,单就经费而言,其来源有四:一是来自官方的资金,其中包括国库拨款,帑金和地方公费,其发放形式为直接拨发或以工代赈;二是摊征于民,以“按亩起科”“输财于粮”的附加税形式来筹措;三是私人的捐助;四是罪罚银也是费用来源之一。从劳动力来看,则主要由军与民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