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宜昌归州,张居正与宜昌的关系探讨

宜昌归州,张居正与宜昌的关系探讨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从张居正家世与家风、张居正改革以及张居正与宜昌仕宦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认为宜昌地区的归州是张居正家族在湖北最早的落脚之地,白洋的风水宝地保佑了张氏家族的兴旺发达。张居正高祖张旺和张旺父亲张唐合葬墓地在今枝江市白洋[9]镇。

宜昌归州,张居正与宜昌的关系探讨

冯 明

三峡大学民族学院)

摘 要:居正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虽为江陵人,但与今宜昌地区的山水、官宦和士人关系密切,对张居正人生、改革事业和政治生涯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张居正家世与家风、张居正改革以及张居正与宜昌仕宦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认为宜昌地区的归州是张居正家族在湖北最早的落脚之地,白洋的风水宝地保佑了张氏家族的兴旺发达。宜昌地区的士人和官宦不但成为张居正推动改革的重要力量,而且当其死后敢于冒着巨大政治风险,在全国率先为其鸣冤和刊刻文集,揭开了为其全面平反的序幕。

关键词:张居正;张居正改革;宜昌地区;宜昌仕宦;家世与家风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谥“文忠”,湖广荆州府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明代万历初年担任首辅,力推“新政”,中兴明朝,“以奠安中夏者垂十年。至江陵殁,而享其余威以固吾圉者又二十年”[1]。张居正虽为江陵人,今日宜昌地区[2]在明代大部分同属荆州府,张居正也与宜昌地区的山水、官宦和士人关系密切,对张居正的人生、改革事业和政治生涯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学界对此关注不多[3],本文将从张居正的家世与家风、张居正改革以及张居正与宜昌士宦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深化对张居正及其改革研究的认识。

一、张居正家世与家风

(一)归州千户,白洋祖墓

张居正先祖为安徽定远人,始祖张福(字关保)于元末随朱元璋起兵,南北征战,军功卓著,明初被授予归州守御千户所千户[4]。其四世孙张诚,因别支迁居荆州府城江陵,遂以江陵为籍。张居正曾在《先考观澜公行略》中自述:“其先,凤阳定远人也。始祖关保,国初以军功授归州守御千户所千户。至怀葛公,以别支徙居郡城”。[5]其子张敬修等亦称:“其先庐州合肥人也。始祖福,以壮士从高皇帝起濠,渡江,克采石,从大将军定吴、越、闽、广,累功授归州长宁所世袭千户。其后四世孙,自秭归徙家江陵,遂为江陵人。”[6]另据《太岳宗谱》,张居正始祖为守尊,有子四:长洪勋、次洪濂、三洪谟、四洪猷。洪勋子三:长胜英、字超雄,次胜宗、字超群,三胜祖、字朝武。胜英宦籍凤阳定远,后徙庐州、合肥。胜英子景宪、号德远。景宪子舆銮、号德华。舆銮长子图象、名福、字关保,从朱元璋起兵于濠,后因军功授归州长宁所守御世袭千户。次子图明、名禄,禄居秭归,数传至延士,迁徙至汉川县欢乐门外。[7]可知张居正任职归州长宁所守御世袭千户的始祖为张福、字关保,且为军籍。明代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和灶籍等。按明制,军队武职军官职位由嫡长子世袭,其他子孙为普通军户,仍须承担相应差役。明代户籍制度严格,不准随意变更户籍,军籍尤甚。故张福四世孙张诚以别支由归州迁往江陵,属军籍,[8]张居正遂以江陵为籍。

张居正高祖张旺和张旺父亲张唐合葬墓地在今枝江市白洋[9]镇。[10]万历五年(1577),首辅张居正在《答宜都知县许印峰》信中云:“远祖孤茔,辱垂青扫拂,存没不敢忘,便此附谢。”[11]肯定及其“远祖孤茔”葬于宜都。公安袁中道《游居柿录》云:“从宜都往当阳玉泉,渡江,徐从善与倶。过白洋驿,驿溿有唐公旺墓,即江陵张太岳相公祖也。张原姓唐,今其子孙世祀此地,江陵原欲更姓,后不果”。[12]顺治《江陵县志余》载:“《游居柿录》云:‘张太师原姓唐,今宜都白羊驿,唐旺墓,其祖冢也。’”[13]康熙《荆州府志》言:“唐旺墓,在白洋驿,明大学士张居正之祖。”[14]同治《宜都县志》亦载:“唐公望墓,在白洋驿,明大学士张居正之祖。”[15]可知,张居正先祖唐望(旺)墓地在白洋。

张居正曾自述其“先君讳文明,字治卿,别号观澜。高祖唐,妣沈氏,曾祖旺,妣王氏。祖怀葛公诚,妣聂氏。父东湖公镇,妣李氏”。[16]其子张敬修等亦称:“高祖旺,曾祖怀葛公诚,祖东湖公镇,皆负为隐德不仕。至考观澜公文明,而经明行修,为时望所属。”[17]另据《太岳宗谱》载,张居正先祖张福有子二:长远盛,名唐、字君尧,为张居正高祖张旺之父;次远益、名康老。张唐生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正月十五日,卒于景泰七年(1456)四月十一日,葬宜都县白羊。妻沈氏,为儒士沈思义女,生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卒于景泰七年(1456)二月二十日,与张唐合葬宜都县白羊。张唐子修身,名旺、字子兴,为张居正高祖,生于永乐十九年(1421)四月初八日,卒于成化二十二年(1486)三月二十四日,“附葬白羊”。妻王氏,为清远伯王友女,生于永乐十九年(1421)十一月十五,卒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正月二十九日,与张旺合葬白羊。[18]同治《宜都县志》所载“唐公望墓”,[19]即今白洋镇民众所称张居正曾祖父“张公唐望国老之墓”,实为张居正高祖张旺和张旺父亲张唐合葬墓。相传其为“五阳之地”:“头枕当阳,脚蹬长阳,手抚岳阳,身居白阳(洋),面朝太阳,为风水宝地。”[20]其后世子孙故多出类拔萃。如张居正两岁能识《孟子》“王曰”二字。十岁通六经大义,号称“神童”。十三岁参加荆州府试,以第一名考中生员,被赞誉为“荆州张秀才”。十六岁中举,二十三岁考中进士。四十三岁入阁为辅臣,四十八岁担任首辅。[21]《太岳宗谱》又载:“司马钳云,‘荆门上下一羚羊,荆门山下水茫茫,有人葬得羊耳地,状元榜眼探花郎”。[22]顺治《江陵县志余》言:“宜都有谚云:‘清江嘴长,状元出’。万历庚辰有斑奏,为公季子懋修,符其祥。后三十余年,宜都复谚曰:‘清江嘴长,状元来’,咸以属乡孝廉刘芳节。芳节,丈人也。无何,懋修送孙入邑庠,因而扫墓,复应之云。”[23]其后,万历五年(1577),张居正次子张嗣修进士及第,高中一甲第二名即榜眼。八年(1580),张居正长子张敬修、第三子张懋修高中庚辰科进士,且张懋修被明神宗钦点为状元。

(二)以身作则,严肃家风

张居正位居首辅,权倾天下,但洁身自好,并严管家人。如张居正拟在当阳玉泉寺买田兴建名胜,以备告老还乡后有驻足之所,后因在全国禁止建造书院,要以身作则,又恐当阳知县及湖北抚按动用官帑,增加地方负担,万历六年(1578),特致信亲家刘一儒停办此事,“据其图样,结构不小,费当不下千金,一县岂能办?渠必申请上司。按抚诸公闻之,亦必动支公帑,纷纷多事,徒增烦扰。且孤近日严禁各处创造书院,聚徒冗食。乃身犯之,何以率人?烦为谢胡令,亟为停止,庶于鄙心为安也”。[24]张居正家法甚严,严格约束家人奴仆。有人曾冒充张居正家人亲戚招摇撞骗。如隆庆初年,夷陵州人冒充张居正家人,河道总督翁大立等被骗。[25]张居正为有效解决此问题,万历初年私刻信牌,交给过往重要部门,以便核查。“今僭刻一信牌,给付各往过紧要官司收执法,以便诘验。”[26]

张居正还很重视子女教育,不拘一格选择老师。如宜都刘芳节客居张居正府邸时,一晚集成唐诗百首,张居正赏其才,遂命子张允修等拜其为师。[27]

二、改革“试验区”

(一)重视文教,推崇实学

张居正重视文教,推崇经世之学,秉持“修身正心、真切笃实”的学术思想。如嘉靖二十九年(1550),宜都知县陶师文重修儒学,恰逢翰林院编修张居正告假回江陵,应邀作《宜都县重修儒学记》,强调“化民成俗,其必由学”,要“敦礼义”“兴教化”等,对学术之弊,要改而新之。赞扬陶师文“不惮改作,以新宜都之学”,认为宜都之士“必不惮其旧习,以自新其学”。[28]也从侧面反映了张居正在嘉靖归乡时,其学术改革思想已现雏形。[29]

(二)重用楚人,保护官员

张居正推行新政,重用楚人,“江陵作相,九列公卿半系楚人”,[30]他也认为“明兴以来,国有艰巨之事,众所僎愞观望而不敢承者,率楚人当之”。[31]如王篆,字绍芳,夷陵人。嘉靖四十年(1561)进士,历任操江御史、两京都察院御史和吏部左侍郎。为张居正姻亲,张居正长子张敬修所生第三女,许聘王篆子。[32]他素有“铁御史”之称,深得张居正信任,为张居正改革群体核心成员之一。[33]张居正当国时,被提拔为吏部左侍郎,举荐天下才,“公居官时,军国宫府大事,凡其所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江陵故私公。边饷马政、吏治民隐,无疑不问,无断不成,江陵故私公。部院督抚缺者,必曰‘某某可’。再继之,必曰‘某某可’。各书衣袖中,而后已,江陵故私公。”[34]张居正临终前,疏荐王篆可大用,明神宗书其名于御屏。[35]张居正去世后被清算,王篆也被牵连,被弹劾的罪状之一,即“省吾与王篆数人同恶相济,以欺居正。居正日为卖弄,不觉而竟成误国之罪”。[36]明神宗籍没张居正时,王篆被诬寄存张家银十万两,诬扳曾确庵寄银十五万,王少方寄银十万,傅大川寄银五万。云从则已,不从,则奉天命行事。恐吓之言,令人胆落。[37]

张居正还颇为关心敢于任事的基层官吏,如宜都知县许梦熊,任职福建时,受人诬陷而被贬官。万历六年(1578),张居正告知他已致书两院,为他昭雪,鼓励他振奋精神,干出成绩,以备将来大用。[38]许梦熊在宜都任上也颇有作为,如制定征收条约,让民众以四限按期完纳,并裁革一切额外之征。重修县城,以砖石代替土筑,高大门楼,一劳永逸,使民众再无每年修城之役,也免除了民众的经济负担。还向朝廷请蠲白洋驿的支应,方便民众。[39]还有一些地方官吏积极推进改革,如宜都知县张思中、夷陵知州萧景训、远安知县孙自强均能率先垂范,亲自清丈田亩,均平田赋。[40]

三、张居正与宜昌士宦关系

(一)社会交往,人情冷暖

张居正虽身居高位,也注重与人交往,颇有人情味,曾撰写家谱序、赠别诗和墓志铭等。如嘉靖三十七年(1558),张居正应夷陵何璋(时任云南鹤庆知府)族人之邀,作《西陵何氏族谱序》,认为“君子垂世作则,不在族之繁微,而视其德意之凉厚;不在贻之肥瘠,而卜其规模之恢隘”,颂扬《何氏谱》“载先世行事,咸质直忠厚”,提出了“立贤无方,惟才是用”,使採灵菌采于粪壤,姬姜拔于憔悴,庸流和望族相互转化。[41]也孕育其“惟才是用”的吏治改革思想。

友人陈邦靖归乡夷陵时,张居正特地送行,作《送陈两峰归彝陵》:“清时甫上太平书,何事还寻江上居。驿路风花随处好,河桥烟柳望中踈。白云亲舍思多少,青草池塘梦有无。自是锦堂宜介寿,归来端不为鲈鱼”。[42]陈邦靖,号两峰,隆庆四年(1570)举人。初在闽县做官,后留南司城,御敕褒以“不愧金吾”之语,后以定州同知致仕。他居官勤慎,所至有冰蘖声。[43]

刘一儒,字孟真,一字小鲁,夷陵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历任刑部左侍郎。亦为张居正姻亲,张居正一女适其长子刘戡之。[44]他曾请张居正为其父母写墓志铭,张居正解释未能撰写之原委,“自遘先人之变,公私偬卒,苦情郁抱,公所深悯”。望其谅解,并将延期呈览。[45]张居正柄政时,他曾修书规劝其务行宽大之政:“愚所过虑者,政严则苛,法密则扰,今综覆既详,弊端剔尽,而督责复急,人情不堪。”张居正死后,其门生故吏、亲戚朋友多被牵连,他独“以高洁名”。南京御史李一阳请还于朝,明神宗拜其为南京工部尚书,竟不赴召。当张居正嫁女给他的长子刘戡之时,陪嫁了成箱箧的珠琲和纨绮,被他锁于别室。张居正死后被抄家,他乃向张家送还这些陪嫁。[46]世人钦佩刘一儒为人,遂称其居住街道为“锁堂街”。[47]刘勘之也有乃父风范,少时敏达,有志于科举。张居正当国时,为避嫌,他却有意不参加科举考试,后以父荫,补官后府参军,历升户部郎中。[48]

(二)率先鸣冤,刊刻文集

张居正被明神宗清算后,也成为万历朝政治禁忌。但随着明神宗长期怠政,国事日坏,边境不宁,宜昌地区有一些官宦和士人率先追思张居正的功绩,为其鸣不平。如宜都知县王之栋[49],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在张居正尚未平反昭雪时,敢冒政治风险,到白洋祭祀张居正高祖张旺和张旺父亲张唐合葬墓,并立石,足见其过人胆识和魄力。[50]《太岳宗谱》道,“万历丁丑(五年,1577),修墓祠,竖墓碑,建厚德发祥坊。丁酉(二十五年,1597),县主太仓王君祭墓立石”。[51]

还如宜都刘芳节,与石首鲁可前、夷陵雷思霈、公安袁中道齐名,其妻为雷思霈胞姊。年轻时即受张居正赏识。万历四十一年(1613),他参加会试策问时,为张居正鸣不平,触怒大学士叶向高而下第。[52]今人王葆心赞道:“其为江陵发翻案之端者刘朗”。[53]

再如夷陵雷思霈,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历官翰林院检讨,“讲经世出世之法,其宗指在江陵、内江之间”。[54]与张居正子张懋修、张嗣修友善,曾为张懋修《墨卿谈乘》作序,认为“故江陵张相国,李赞皇、王临川以上人,方之本朝,若泰和、永嘉,庶几近之”。[55]三十八年(1610),钱谦益在会试策论中,首策即论及张居正社稷功,“上御极初,有以管、商之术秉国成者,其人虽任智力,劫持天下,然一时尊主权,核吏治,循名实,省议论,画然可观。后之绍述者,变操切而涂泽,反综核而模棱,使天下事不蕲废,亦不劝行,能者无所见长,不能者无所见末。积颓积废,以有今日”。[56]时任同考官、翰林院编修孙承宗将此事私下告知另一同考官、翰林检讨雷思霈,后者赞道:“楚人不敢言也,非楚人不能知也;吴士有钱受之者,其人通博好持大议,得无是乎!”[57]

万历末,刘芳节与好友徐从善(宜都人)、雷思霈、鲁可前等支持张居正之子张懋修、张嗣修和张简修等人整理《张太岳先生文集》,并于四十年(1612)刊刻成书,“潇湘梦人以俭,偕石首曾太史可前,校役将竣,旧史氏嗣修,金吾简修,文学允中辈以书来,谓校毕,宜惠一言简端”。[58]刘芳节读罢文集,赞为“千古奇人,千古奇书”,还称“高皇帝为生民以来未有之神圣,开天而作君;太岳先生为生民以来未有之异人,中天而作相”,[59]给予张居正高度评价。

结 语

张居正有着浓厚的乡邦情怀,时刻关注着家乡,“从某种意义而言,湖北是张居正改革思想的策源地,改革措施的‘试验场’和改革人才的储备、培养基地”,[60]宜昌地区也成为其重要一环。宜昌地区的归州是张居正家族在湖北最早的落脚之地,白洋的风水宝地保佑了张氏家族的兴旺发达。宜昌地区的士人和官宦不但成为张居正推动改革的重要力量,而且当其死后被清算时,少有落井下石之举,而是敢于冒着巨大政治风险,在全国率先为其鸣冤和刊刻文集,揭开了为其全面平反的序幕。

【注释】

[1](清)林潞:《江陵救时之相论》,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29页。

[2]今日宜昌市(宜昌市)辖三市(宜都市、当阳市、枝江市)、五县(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五区(夷陵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明代分属荆州府[辖夷陵州(辖长阳、宜都、远安)、枝江、归州(辖兴山)]、承天府(辖当阳)、容美宣慰司(辖长乐)。见(清)李廷等修:光绪《荆州府志》卷1,中国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22页。(清)阮恩光等修:同治《当阳县志》卷1,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73页。(清)田文相:《长乐县沿革建置沿革纪略》。郑敦祐等修:光绪《长乐县志》卷14,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332页。

[3]吴琦、冯明在探讨张居正与湖北地方社会的多元互动关系时,曾涉及今宜昌市,参见吴琦、冯明:《张居正与湖北地方社会》,《理论月刊》2010年第8期;《归乡与治国:以张居正嘉、万回乡为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4]明代地方军事管理机构分为都指挥使司、卫、所。都指挥使司为省级机构,其下为卫,每卫5600人,设指挥使1人。每卫分五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1120人,设千户1人。每千户所分10个百户所,每所11人,设百户1人。

[5](明)张居正:《先考观澜公行略》,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3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31页。

[6](明)张敬修等:《张文忠公行实》,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9页。

[7]太岳宗谱编纂委员会编:《汉川修谱引》、《汉川谱序》(一)、《汉川谱序》(二)、《汉川谱序》(三)、《源流总论》《太岳宗谱——清河流芳》,2009年版,第45~46页、第47~48页、第49页、第50~51页,湖北省荆州市张居正故居藏。

[8]《明会典》卷19,《户口》1,“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明)申时行等修:《明会典》,《续修四库全书》,第78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331页。

[9]白洋原属宜都县,1963年11月划归枝江。1955年2月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枝江县,并入宜都县。7月,枝江县正式并入宜都县。1962年10月宜都、枝江分县,恢复枝江县。1963年11月调整行政区划,将原宜都县1955年前长江以北属地之一白洋镇划归枝江县。宜都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编:《枝江县并入宜都县》《宜都县划分为宜都、枝江两县》《宜都大事记(1949—2000)》,宜都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2001年版,第30~31页、第68页。

[10]冯明:《张居正是出自枝江的历史名人吗?》,宜昌《三峡晚报》,2011年2月11日,第7版;《枝江白洋镇张居正远祖墓茔考实》《张居正改革群体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2011年版,第218~230页。

[11](明)张居正:《答宜都知县许印峰》,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3,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41页。

[12](明)袁中道:《游居柿录》卷12,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276页。

[13](清)顺治《江陵县志余》,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61页。

[14](清)康熙《荆州府志》卷21,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347页。

[15](清)龚绍仁等修:同治《宜都县志》卷1下,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347页。(www.xing528.com)

[16](明)张居正:《先考观澜公行略》,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3册,卷38,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31页。

[17](明)张敬修等:《张文忠公行实》,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9页。

[18]《太岳宗谱》编纂委员会编:《源流总论》,《守尊公分房总图》(洪胜景舆图五世)》《元字房分支衍派图(远、休、齐、庆、尧五世)》《元子房第一支胜英公后六世至十世世系》《太岳宗谱——清河流芳》,2009年版,第50~51页,第172~174页,湖北省荆州市张居正故居藏。冯明:《张居正家世考辨》,《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19](清)龚绍仁等修:同治《宜都县志》卷1上,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329页。

[20]李承汉:《千年古镇——白洋》,2005年版,打印稿。

[21](明)张敬修等:《张文忠公行实》,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9~415页。

[22]《太岳宗谱》编纂委员会编:《元子房第一支胜英公后六世至十世世系》,《太岳宗谱——清河流芳》,2009年版,第174页,湖北省荆州市张居正故居藏。

[23](清)顺治《江陵县志余》,《张文忠公居正墓》,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61页。

[24](明)张居正:《答棘卿刘小鲁言止创山胜事》,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67页。

[25](明)张居正:《与操江巡抚院言棍徒假借》,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8,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0页。

[26](明)张居正:《与王敬所言关棍徒假借》,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8,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55页。

[27](清)李廷等修:光绪《荆州府志》(二),卷57,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211页。

[28](明)张居正:《宜都县重修儒学记》,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3册,卷3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64页。

[29]吴琦、冯明:《归乡与治国:以张居正嘉、万回乡为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161页。

[30](明)王士性:《广志绎》卷4,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0页。

[31](明)张居正:《答蓟辽总督方金湖言任事》,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8,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42页。

[32](明)张敬修等:《张文忠公行实》,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37页。

[33]冯明:《张居正改革群体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2011年版,第59页。

[34](明)雷思霈:《少宰王篆寿序》,(清)乾隆《东湖县志》卷27,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90~291页。

[35](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3,《张居正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50页。

[36](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147,万历十二年三月庚寅,“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

[37](明)张敬修:《礼部仪制司主事敬修血书》,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46页。

[38](明)张居正:《答宜都知县许印峰》,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23,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41页。

[39](清)龚绍仁等修:同治《宜都县志》卷3下,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379页。

[40](清)龚绍仁等修:同治《宜都县志》卷3下,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379页。(清)金大镛等修:同治《续修东湖县志》卷16,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543页。(清)郑燡林等修:同治《远安县治》卷3,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393页。

[41](明)张居正:《西陵何氏族谱序》,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3册,卷36,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12页。

[42](明)张居正:《送陈两峰归彝陵》,(清)聂光銮等修:同治《宜昌府志》(二)卷14,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113页。啸海:《张居正与夷陵》,2004年12月18日,http://news.sxxw.net/html/200412/28/100514.shtml。

[43](清)同治《续修东湖县志》卷17,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556页。

[44](明)张敬修等:《张文忠公行实》,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37页。

[45](明)张居正:《答棘卿刘小鲁》,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2册,卷18,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12页。

[46](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0,《刘一儒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785页。

[47]肖觉:《刘一儒名扬锁堂》,张泽勇:《宜昌先贤名流》,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5页。

[48](清)同治《宜昌府志》(一)卷13,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471页。

[49]王之栋,字念劬,太仓人,贡生,万历二十五年(1597)任知县。(清)崔培元等修:同治《宜都县志》卷3下,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379页。而光绪《荆州府志》认为王之栋为太仓举人,万历十五年(1587)年任。(清)李廷等修:光绪《荆州府志》(一),卷32,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450页。

[50]《太岳宗谱》编纂委员会编:《元子房第一支胜英公后六世至十世世系》,《太岳宗谱——清河流芳》,2009年版,第174页,湖北省荆州市张居正故居藏。

[51]《太岳宗谱》编纂委员会编:《元子房第一支胜英公后六世至十世世系》,《太岳宗谱——清河流芳》,2009年版,第174页,湖北省荆州市张居正故居藏。

[52](清)崔培元等修:同治《宜都县志》卷3下,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386页;刘开文纂修:《刘氏族谱》,民国庚辰年(1940)修,湖北省宜都市档案馆藏。冯明:《张居正与同乡、同僚、属下关系考辨》,《三峡论坛》2013年第1期。

[53]王葆心:《按》,(明)刘芳节:《与徐从善论太岳集》,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湖北省博物馆整理:《湖北文徵》(全本)第4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41页。

[54](清)钱谦益:《雷简讨思霈》,《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69页。

[55](明)雷思霈:《江陵张惟时墨卿谈乘序》,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湖北省博物馆整理:《湖北文徵》(全本)第4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3页。谢葵:《张懋修〈墨卿谈乘〉及其相关问题初探》,张居正研究会编:《张居正研究》第二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07页。

[56](清)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卷88,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792页。

[57](清)钱谦益:《雷简讨思霈》,《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70页。

[58](明)高以俭:《太师张文忠公集跋》,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37页。陈礼荣:《明清易代时期荆楚士人群体的家国情怀述略——以荆州府为重点》,2015年12月7日,http://chu.yangtzeu.edu.cn/newshow.asp?id=542&mnid=15306。

[59](明)刘芳节:《太岳先生文集评(与徐从善知己)》,张舜徽、吴量恺主编:《张居正集》第4册,卷47,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08页。

[60]吴琦、冯明:《张居正与湖北地方社会》,《理论月刊》2010年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