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家斌 周 昊
(湖北省秭归县屈原纪念馆)
摘 要:邮票不仅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和艺术,而且成为传承屈原文化和精神的载体,是我们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邮票具有宣传面广、传播形式独特、艺术表现空间大、艺术欣赏性较强、用途单一但不可替代等特点,将屈原文化融入邮票文化之中,使屈原文化内涵更为丰富。同时,为屈原及其作品的宣传、推介和研究创造了有效的新途径,也为屈原及其作品走向世界提供了特有的渠道。
关键词:屈原;邮票;文化遗产
邮票是由邮政机关发行,供寄递邮件贴用的邮资凭证,素有“国家名片”之称,拥有精美的画面和艺术的语言。在其方寸之间,表现题材大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科技、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具有代表性的内容,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和史料价值。
屈原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全世界人们共同纪念的文化名人。毛泽东曾评价:“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1]对于这样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爱国者和伟大诗人,其被选入邮票题材是一种必然,既充实了屈原文化内涵,又拓展了屈原文化传播与研究的空间和方式。
截至目前,我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先后发行与屈原文化题材相关的邮票20多枚(套),包括屈原画像、屈原作品及龙舟竞渡、端午节俗、纪念屈原建筑物,等等。虽然有称邮票为“方寸”,但其文化含量和艺术空间却很大。邮票既具有艺术价值,又具有经济价值和收藏价值,还具有流通形式特殊、传播渠道广阔等特征。因此,屈原文化类型的邮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屈原及其作品在邮票上的艺术表达
屈原其人璀璨夺目,是因为他饱含“美政”理想,其精髓是炽烈的爱国情感。屈原作品辉耀于世,是因为他创造了崭新的文学式样——楚辞,或称“骚体”,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屈原其人还在于上下求索、九死未悔的拼搏精神及刚直不阿、才俊志洁的高尚情操。屈原作品还在于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辞瑰丽、情感浓郁、思想深邃的艺术特色。将屈原及其作品内容以邮票艺术形式进行展现,是历史发展过程中新生的屈原文化事象。
(一)邮票上的屈原画像
自古至今,有关屈原画像的作品众多,但绘制的屈原头像第一次出现在我国邮票上是1953年。同年6月,世界和平理事会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召开会议,号召全世界人民在当年纪念四位世界文化名人,即中国诗人屈原、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作家佛朗索瓦·拉伯雷、古巴作家和民族独立运动领袖何塞·马蒂。12月30日,我国邮电部(当时称谓)发行了以这四位名人肖像为图案的《世界文化名人》纪念邮票,一套4枚,由新中国第一位邮票设计家、高级设计师孙传哲设计。第一枚主图以元代著名画家赵孟的《屈原像》为画样。屈原画像面容端庄,天庭饱满,蛾眉柳眼,美髯飘逸,身着右衽服装,头戴圆形儒冠。在邮票右下侧标注有“公元前278—1953·中国诗人屈原”的字样。由此可见,该邮票是为纪念屈原逝世2230周年(公元前278—1953)而专门设计发行的,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枚屈原画像邮票。
1967年6月12日端午节,我国宝岛台湾专题发行一套《中国诗人》邮票,一套4枚,分别是先秦大诗人屈原,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第一枚图案即屈原半身画像,其构图与邮电部(当时称谓)于1953年发行的纪念屈原逝世2230周年的屈原画像邮票大同小异。票面上的画像构图,浸透着中国古代诗人特有的儒雅与气质。
1994年6月8日,我国香港发行《中国的传统节日》邮票,一套4枚。其中第一枚名为“端午节·端阳竞渡”图的邮票,以中国传统木刻版年画手法设计而成,图案以手执诗卷的屈原全身画像为主,背景为山川与龙舟。
1994年6月25日,国家邮政局(当时称谓)发行《中国古代文学家》(第二组)邮票,一套4枚,由擅长油画、版画艺术的邮票设计师黄木设计,采用木刻版画艺术形式。票面中的人物分别是晋宋时期的诗人、文学家陶渊明,三国时期魏国的诗人曹植,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以及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屈原。屈原位列于第四枚,主图案是“披发行吟”“面容憔悴”“身佩长剑”的屈原画像,主要描绘屈原被放逐期间的形态。图案右侧题有屈原代表作《离骚》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同时标注有屈原生卒年代“约公元前三三九—约前二七八”,图案左下侧设计有“国殇”篆体字样的椭圆形印章,“国殇”是屈原《九歌》中的诗篇。这是时隔41年后,中国大陆第二次发行屈原画像邮票。1994年11月4日,国家邮政局又发行了《长江三峡》特种邮票,其中一枚是“屈原祠”。一年之中,两次在“国家名片”上反映屈原文化,堪称史无前例。
(二)邮票上的屈原作品
1989年6月7日,即端午节前一天,中国台湾发行《中国古典诗词邮票——楚辞》,一套4枚,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邮票设计以“楚辞”为主题,采用诗意的画面表现形式,第1枚至第3枚选取屈原作品《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3]、《九歌·少命司》“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4]、《九章·涉江》“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5]等代表性名句的诗意作为主体构图。第4枚则是宋玉《九辩》中“骥不骤进而求服兮,凤亦不贪喂而妄食”[6]诗句的诗意构图。描述《离骚》《九歌·少命司》《九章·涉江》等诗句的3枚邮票的构图中绘有屈原全身画像,其头戴缁布高冠,身着右衽宽袖袍服。这是我国邮票史上第一次出现屈原全身画像,其头戴高冠的形象也是首次出现。《离骚》是屈原作品中带有自叙性的长篇抒情诗,《九章》是屈原对自身人生经历的补充。屈原在《离骚》中自述:“高余冠之岌岌兮”[7],在《九章·涉江》也有相同自述:“冠切云之崔嵬”[8],反复叙述自己头戴高帽。《九辩》的构图中则是宋玉的画像,“屈宋”是《楚辞》的主要作者。宋代黄伯思《新校〈楚辞〉序》云:“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9]《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10]汉代王逸《楚辞章句·九辩》云:“宋玉者,屈原弟子也。悯惜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11]《九辩》则是《楚辞》的代表作之一。自汉代流传至今的《楚辞》传本,既有以屈原为主要作者的20多篇作品,又有宋玉、唐勒、景差、王逸等人仿《楚辞》而作的诗篇。
2004年5月28日,中国澳门邮政局发行《文学与人物——离骚》邮票,全套6枚,同时推出小型张1枚,由著名女画家潘锦玲设计。6枚邮票票面以屈原《离骚》为主题,表现诗人“道夫先路”(《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12]。意为我骑上驰骋的骏马,为你在前面来引路)、“女媭詈予”(《离骚》“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13]。意为女媭急得气喘吁吁,反反复复地告诫我不要过于理想,要面对现实)、“吾令凤腾”(《离骚》“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14]。意为为寻找真理,我可以令凤凰振翅飞腾,夜以继日奔驰不停)、“彭咸居所”(《离骚》“既莫足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15]。意为既然我无法实现“美政”理想,我将效法先贤彭咸投水身亡)、“滋兰树蕙”(《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意为我已栽种了九畹春兰,又种植了百亩蕙草。喻意屈原为国家培养大批人才)、“修远周流”(《离骚》“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16]。意为我就是被放逐到远方难走的昆仑山,也不会屈服于小人)等六个不同的场景。选用《离骚》六个不同诗意进行绘画创作,突出屈原的“美政”、爱国思想和求索、拼搏精神,也表现出《离骚》的文学艺术特色。这是我国首次以《离骚》为主题而设计的一套6枚的不同意境的邮票。邮票中的屈原画像均是头戴高冠,身着右衽宽袖袍服。但是,画像中的屈原所戴高冠改缁布冠为尖而分立的似鹿角形状的高冠,其冠型如同吉林省集安县高句丽古墓壁画中被称为“仙人天鹿”的头饰。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是我国古代最瑰丽的一首抒情长诗,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雄奇的诗篇之一。以《离骚》为题材的邮票也在我国邮票史上多次出现。
二、邮票传播的龙舟与端午文化
龙舟竞渡与端午习俗是屈原文化的组成部分,龙舟竞渡及端午节的起源虽然众说纷纭,但随着历史文化的演变,形成了以纪念屈原为主流的习俗。龙舟竞渡已成为我国独特的体育竞技项目,端午节也成为我国独特的端午习俗。2009年9月30日,以湖北秭归县“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组成的“中国端午节”,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通过龙舟竞渡、包粽子等传统端午节俗活动,使屈原永远活在民俗和人民心中。
(一)邮票上的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又称赛龙舟,或称赛龙船。龙舟,即龙形或饰有龙纹的船只,也称龙船,其始于西周时期。《太平御览》引《穆天子传》曰:“天子乘鸟舟龙本,浮于大沼。(沼,池。‘龙’下宜有‘舟’,皆以龙、鸟为形制)”[17]“穆天子”即周穆王,是周王朝第五位帝王。《穆天子传》又称《周王游行记》《周王传》等,是西周历史神话典籍。由此可见,西周时的龙舟主要供于帝王游览之用。屈原作品中也言及龙舟,如《九歌·东君》“驾龙辀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18]的“龙辀”,即龙舟形之车,也称“水车”,晋代至南朝文献即有水车之说。1973年5月,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一件战国时期帛画,被称作《人物驭龙帛画》,图中的男子所乘即形似昂首翘尾的龙舟,舟下有游鱼。龙舟竞渡与屈原相联系应在东晋初期,今见较早的文献是《北堂书钞》卷一三七引东晋葛洪《抱朴子》外篇佚文,其云:“屈原没汨罗之日,人并命舟楫以迎之,至今以为竞渡,或以水车为之,谓之飞凫,亦曰水马,州将士庶悉观临之。”[19]至南朝时期,梁时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20]说明荆楚地区于五月五日进行龙舟竞渡主要是为了拯救投江的屈原。
我国最早关于龙舟竞渡题材的邮票,是由福州书信馆于1895年8月1日发行的“商埠龙舟”,全套9枚,皆同图异色异值,图案描绘的是福建闽江于端午节赛龙舟的情景。1894年,在福州的英国商人看到其他地方的商埠邮局发行邮票,于是在第二年的1月1日成立了福州书信馆,并公开征求邮票图案,最后选择了由西班牙人绵嘉义设计的“龙舟竞渡图”。1895年8月1日,这套邮票正式发行。邮票图案正中间是一条由20多人挥桨划水的龙舟,其背景有起伏的山峦,河岸边一排排密集的船桅杆林立。有称“1895年福州发行的‘龙舟竞渡图’商埠邮票,这比世界公认最早在希腊发行的体育邮票早了一年”[21]。也就是说,这套邮票比希腊于1896年发行的体育邮票——首届奥运会纪念邮票还要早发行近一年,是世界体育邮票之最。1896年7月,福州书信馆又发行了第二版“商埠龙舟”邮票,共8枚。
1995年3月22日,中国香港发行《香港国际体育活动》邮票,一套4枚,其中第3枚《香港国际龙舟邀请赛》,以写实的手法表现了由中国香港旅游协会主办的这项年度龙舟竞渡赛事。
2001年6月25日端午节,中国香港与澳大利亚联合发行了《龙舟竞渡》邮票,一套2枚。图案是齐头并进的2条龙舟,而2条龙舟的背景分别为香港会展中心新翼和悉尼歌剧院。采用中西结合绘画手法,描绘龙舟竞渡。
2002年2月26日,中国台湾发行《民俗》邮票,一套8枚,第4枚即题名“划龙舟”邮票。
2003年1月5日,国家邮政局发行《2003中国·吉林首届国际冬季龙舟赛》纪念邮资明信片一套1枚。明信片展现了端午节的传统活动——赛龙舟。图案的主图是以龙舟和雪花为中心的龙舟赛会徽,片图是多条龙舟争先恐后、破浪前行的竞渡场面。
2010年11月12日,第16届亚运会在广州隆重开幕,同日发行了《第16届亚洲运动会开幕纪念》邮票,一套6枚。图案是吉祥物“乐羊羊”与运动项目造型,其中第5枚“龙舟”表现的是吉祥物“乐羊羊”在龙舟上执桨摇橹、破浪前进的画面,展现了亚运会的魅力与风采。
(二)邮票上的端午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之一。端午节之源歧见众多,“屈原说”为其中之一。端午节当源自先秦的夏至节,实属先秦时期的岁时节日,其起源本与屈原无关,所以西晋周处《风土记》云:“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与夏至同。”[22]至晚于东汉后期,人们过端午节“亦因屈原”,而致端午节俗与屈原相联系,历经汉魏六朝的节俗演变,屈原成为端午节俗的主角。东汉应邵《风俗通义》云:“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又曰,亦因屈原。”[23]屈原和端午节融合的时间是在东汉后期,至隋唐时期发展尤甚,唐代诗人文秀《端午》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24]闻一多考证后曾说:“我们也不否认端午节这个节日,远在屈原出世以前,已经存在,而它变为纪念屈原的纪念日,又远在屈原死去以后。……惟其中国人民愿意把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转让给屈原,足见屈原的人格,在他们生活中,起着如何重大的作用。……屈原与端午的结合,便证明了过去屈原是与人民结合着的,也保证了未来屈原与人民还要永远地结合着。”[25]闻一多一语中的,如今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湖湘一带,屈原与端午节俗活动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我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都曾发行过端午习俗题材的邮票。其中,香港地区多次发行此类邮票。1975年7月31日,发行《香港节日》邮票,一套3枚,其中第3枚以“端午节”命名,为七巧板拼成的龙舟竞渡图。这是香港地区首套以“端午节”为名的邮票,以端午节标志性的龙舟竞渡构图。1985年6月22日端午节,又发行了《端午节》邮票,一套4枚连齿小全张。4枚邮票首尾相连,可组成一幅完整的龙舟竞渡图,龙头、龙身、龙尾齐全。图中鼓手高举鼓槌、划手挥舞木桨,呈现出乘风破浪、奋勇争先的热闹场景。2012年5月22日,即当年端午节的前三天,再次发行《香港节日》特别邮票,一套4枚。第4枚为“端午节”,邮票画面由两幅相连的七巧板六边形图画组成“8”字形状,上为昂首张嘴的龙舟头特写,下为两条竞渡场景的龙舟和一艘护卫艇。
1966年6月23日,台湾地区发行《民俗》邮票,一套3枚,以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分别描绘了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的场景。第1枚即端午节“龙舟竞渡”图案,其主题是“台湾端午节”。
1987年5月29日,即当年端午节的前两天,澳门地区发行《端午节》邮票,一套2枚。以龙舟为图案,分别为“龙舟龙头”“龙舟竞渡”。邮票上还有“澳门”铭记,这是澳门地区第一套出现中文铭记的邮票。
2001年6月25日端午节,国家邮政局发行《端午节》特种邮票,一套3枚,是我国大陆第一套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套全面反映端午习俗的邮票。三幅图案分别描绘了三项端午最重要的民间传统习俗活动。第1枚是“赛龙舟”,票面上的两条龙舟上插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彩旗,呈现你追我赶景象。如同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所咏:“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26]第2枚是“包粽子”,图案中除了粽子之外,既有五颜六色的“端午佩饰”,即端午节日佩戴的香包、五彩缕(亦称延寿线)等装饰品,又有艾草、菖蒲、彩瓶、蝙蝠、荷花、莲子等,这些都是端午节俗中使用的物品,同时寓意平安、幸福。第3枚是“避五毒”,被古今人们称为“五毒”的五种小动物——蛇、蜘蛛、壁虎、蜈蚣、蟾蜍,汇集于名谓“葫芦”之周围。“葫芦”图画是仿近代山东蓬莱一带民间端午帖的艾虎类型,图形外观形似葫芦,故称葫芦,实际是艾虎寓意。在葫芦内外分布有艾叶、虎头、蜘蛛等,虎头上画有“王”字。方寸之上,色彩鲜艳,生动逼真。该套邮票由青年女画家尚予设计,采用民间木版年画的艺术手法,突出邮票图案的年画风味。“包粽子”是端午节俗活动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与屈原联系大约在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56年),南朝梁时吴均《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采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色丝,遗风也。”[27]端午节包粽子投于水是为了保护自投汨罗而死的屈原尸体不被蛟龙伤害,实际也是为了祭祀屈原。屈原与端午节俗的联系比其与龙舟竞渡相联系要早100多年。
2012年6月20日,中国台湾地区发行《传统节庆习俗》邮票,一套4枚,第3枚为“端午蒲酒”。饮用菖蒲酒是台湾端午节的习俗之一。端午节也称“蒲节”。《本草纲目·草部》载:菖蒲主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28]。以菖蒲叶或根泡制菖蒲酒饮用,乃传统习俗。明代张一中《尺牍争奇》卷六曰:“五月五日,俗以菖蒲泛酒,故曰蒲节。”[29]
三、邮票选择的纪念屈原建筑物
我国纪念屈原的建筑物,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无疑是屈原精神在民间传承最直接的物质载体。其主要分布于屈原生前活动过的今湖北、湖南等地域,其他如江苏、福建、重庆、台湾等地区也分布有纪念屈原建筑物。据相关学者最新统计,“现有文献记载的10省(市)、49市(县、区)共计60余处”。[30]该统计数字不包含湖南汨罗屈原“十二疑冢”及秭归屈原墓,实际应是70余处。邮票及邮资明信片反映的纪念屈原建筑物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秭归屈原祠
秭归屈原祠始建于唐元和十五年(820),位于长江北岸的归州屈原沱,1978年修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时,迁至归州东1.5千米的向家坪。2006年,因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兴建,又迁建至长江南岸秭归新县城茅坪镇凤凰山,建筑面织达58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外建筑面积最大、展览陈列内容最多的纪念屈原建筑群。
1994年11月4日,国家邮政部(当时称谓)发行《长江三峡》特种邮票,一套6枚。设计者是以山水邮票见长的杨文清和李德福,采用写实手法,以点概面,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表现出长江三峡两岸山峰险峻和江水奔腾东流的壮观气势。秭归屈原祠位列第6枚,图案描绘的是向家坪的屈原祠风貌,刻画出该祠巍峨挺拔、绿树掩映的秀丽景象。
1994年11月4日,邮政部还发行邮资明信片《湖北风光》A、B组,各10枚,其中A组第9枚邮资图案也是“屈原祠”。(www.xing528.com)
(二)秭归屈原墓
北宋邵博《闻见后录》载:“(秭归)归州屈沱,屈原故居也。上有屈原祠、墓。”[31]说明秭归屈原墓最迟建于北宋时期。该墓如今已随屈原祠迁建至长江南岸秭归新县城。
2007年6月13日,国家邮政局发行《长江三峡库区古迹》纪念邮票,全套4枚。邮票主图分别为三峡库区最具代表性的古迹:湖北秭归归州屈原墓、重庆云阳张飞庙、重庆忠县石宝寨、重庆巫山大昌古镇。第4枚即屈原墓,票面上的屈原墓采用写实手法,主图呈三排六柱八字开扇、三级压顶的石碑结构彩图,墓前立有两尊石刻青狮,墓门二级中间是墓名横额,镶嵌着“屈原墓”三个大字。图案右侧标注“长江三峡库区古迹·屈原墓”。
(三)武汉行吟阁
湖北武汉东湖之畔的行吟阁,于1955年为纪念屈原而修建,坐落在占地18亩的武汉武昌东湖听涛景区内。“行吟阁”乃郭沫若手书,其名源自《楚辞·渔父》中的“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32]。阁前立有屈原全身塑像,高3.6米。屈原形象端庄凝重,清癯飘逸,昂首视天,款款欲步,仿佛正在高诵《天问》。叶剑英于1979年4月视察、游览东湖行吟阁后,曾咏《过屈原故里》七绝诗:“泽畔行吟放屈原,为伊太息有婵娟。行廉志洁泥无滓,一读骚经一肃然。”[33]赞颂屈原行廉志洁、泥而不滓的高尚品质,也表达了其对屈原的无限敬仰及悼念之情。2000年10月9日,国家邮政局发行《武汉东湖》特种邮资明信片一套4枚,第1枚即“行吟阁”。
总而言之,邮票不仅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和艺术,而且成为传承屈原文化和精神的载体,是我们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邮票具有宣传面广、传播形式独特、艺术表现空间大、艺术欣赏性较强、用途单一但不可替代等特点,将屈原文化融入邮票文化之中,使屈原文化内涵更为丰富。同时,为屈原及其作品的宣传、推介和研究创造了有效的新途径,也为屈原及其作品走向世界提供了特有的渠道。
【注释】
[1]丁毅:《“我们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毛泽东谈屈原》,载《党的文献》2006年第4期。
[2]洪兴祖:《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7页。
[3]洪兴祖:《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页。
[4]洪兴祖:《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2页。
[5]洪兴祖:《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0页。
[6]洪兴祖:《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0页。
[7]洪兴祖:《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页。
[8]洪兴祖:《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8页。
[9]蔡守湘:《历代诗话论诗经楚辞》,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第193页。
[10]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497页。
[11]洪兴祖:《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2页。
[12]洪兴祖:《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页。
[13]洪兴祖:《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19页。
[14]洪兴祖:《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9页。
[15]洪兴祖:《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7页。
[16]洪兴祖:《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3页。
[17]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409页。
[18]洪兴祖:《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4页。
[19]刘晓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端午节·研究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92页。
[20]宗懔:《荆楚岁时记》,姜彦稚辑校,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36页。
[21]黄妍:《世界第一套体育邮票1895年福州发行》,载《东南快报》2012年7月31日(A4)。
[22]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6页。
[23]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下),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605页。
[24]刘济民:《歌咏屈原古今诗词选》,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第70页。
[25]闻一多:《神话与诗·人民的诗人——屈原》,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2页。
[26]孙正国:《端午节·端午节的诗词》,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页。
[27]王根林等点校:《历代笔记小说大观·续齐谐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30页。
[28]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上、下册),刘衡如校点,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版,第1357~1358页。
[29]张勃:《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端午节·史料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64页。
[30]龚红林:《屈原庙史料通考》,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99页。
[31]谭家斌:《屈原祠》,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6页。
[32]洪兴祖:《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9页。
[33]叶剑英:《过屈原故里》,载《湖北日报》1979年5月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