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宜昌历史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嫘祖文化=三峡文化研究第13辑

宜昌历史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嫘祖文化=三峡文化研究第13辑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期对嫘祖及其文化资源的研究渐成一个热点,且研究成果正向文化产业方向加速转化。在筑梦“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涉及嫘祖文化的各项事业正面临新的机遇,其现代价值必将一一突显。具体来说,嫘祖文化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促使人们正确认识中华农耕文明,坚定文化自信。其四,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社会发展提供资源。

宜昌历史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嫘祖文化=三峡文化研究第13辑

姚伟钧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嫘祖是教民植桑养蚕、缫丝制衣的伟大祖先,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与黄帝齐名的伟大女性。近年来,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及旅游热潮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以颂扬和纪念嫘祖功德为主要内涵的“嫘祖热”。

嫘祖是我们宜昌人,据文献记载,西陵氏嫘祖,系“黄帝元妃”,她“德配黄帝,辅成怀柔统一之功”,佐黄帝缔结炎黄部族联盟,统一中原,促进了中华民族大融合,奠立华夏国基,是推动联合,化干戈为玉帛的政治家、和平使者、“万邦圣母”,是炎黄文化的缔造者之一。她还是农耕文明的始祖之一,蚕桑丝绸的原创者,惠及神州,泽被寰宇,在人类文明史的序篇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与轩辕氏黄帝、神农氏炎帝一样,受到世人尊崇。

众多典籍均记有其生平,盛赞其伟绩。《山海经·海内经》:“黄帝妻雷祖,生昌意。”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载:“黄帝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史记·五帝本纪》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通鉴外记》亦曰:“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宋建隆元年疏文称嫘祖:“教民养蚕治丝,无须树叶蔽体;令地产桑育蚁,遂教人力回天。脱渔猎以事农耕,制衣裳而兴教化。德配黄帝,辅成怀柔统一之功;恩重元孔,垂教以农立国之本。几千年来,芸芸众生悉赖生存,数千万泱泱民众咸归德化。功高共日月同辉,英灵与天地共寿。”清康熙帝为御制耕织图题写颂诗,其中有《祀谢》云:“劳劳拜簇祭神桑,喜得丝成愿已偿,自是西陵功德盛,万年衣被泽无疆。”

近期对嫘祖及其文化资源的研究渐成一个热点,且研究成果正向文化产业方向加速转化。在筑梦“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涉及嫘祖文化的各项事业正面临新的机遇,其现代价值必将一一突显。例如,嫘祖文化的内涵主要有:植桑养蚕、开拓创新、辅佐黄帝、安邦定国、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男女平等、光照千秋。嫘祖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宝库,是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人们寻根问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旅游文化开发的重要资源。具体来说,嫘祖文化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促使人们正确认识中华农耕文明,坚定文化自信。

丝绸文化是农桑文化的延续发展,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标志之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农耕文明具有极其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嫘祖和炎、黄二帝都是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和农耕文明的缔造者,蚕桑丝绸的发明和推广应用,与炎黄发明的原始农业,共同构建了古代的农耕文明。嫘祖教民植桑养蚕、缫丝制衣,开拓创新,结束了古人衣树叶、着兽皮、衣不蔽体的原始蛮荒生活,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时代,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丝绸是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东方文明的象征,通过丝绸之路传播世界,对促进东西方物质文化的交流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巨大贡献,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展示了中国古代的新四大发明,丝绸被列为首位,陈列于第一馆《锦绣华章》,展示了部分有代表性的丝绸文物精品,其次是青铜器瓷器造纸术。弘扬嫘祖丝绸文化,将有力回击那些贬低甚至否定中华农耕文明的种种奇谈怪论,增强民族自尊心。

其二,丝绸文化发展及其传播惠及当代。

嫘祖之发明若仅限于养蚕制丝是无多大实用价值的,因为蚕丝不是衣服被褥,必须再施以深加工,将种桑、采桑,制种、育蚕、取茧、烘茧、煮茧、缫丝与继续进行织帛、扯绵、制衣服被褥等工序贯通一气,才具有使用和推广价值,实现其经济和社会价值。嫘祖带领部族先民,摸索事物发展规律,攻克技术难题,如最关键的养蚕、缫丝、丝织工序。嫘祖发明的基本工艺原理,至今仍未过时。以缫丝为例,抽丝前须煮茧,溶去丝胶才能抽出丝绪,卷绕在轴上;丝织,上织前须把蚕丝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组(经、纬线),据一定规格,纵横交错编织成帛布或绢布。古代抽丝织帛的基础原理,一直沿用至今;尽管工艺、品种千变万化,图案、色彩层出不穷,款式不断翻新,从手工操作到机械控制、自动控制、数字控制,工艺技术、生产设备日新月异,而嫘祖发明的基本工艺原理,还在造福人类。

五千年前,黄帝已身穿嫘祖制作的轻柔飘逸的丝衣“垂衣裳而治天下”;逾三千年后,罗马帝国凯撒大帝才穿上来自中国的丝绸华服,一时成为西方上流社会权贵们争相目睹、竭力追逐的奇珍异宝。随着西方对中国丝绸需求的与日俱增,自汉唐以来,“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经久不衰,谱写出中国丝绸走向世界的华丽乐章,彪炳着原创者嫘祖的盛名。(www.xing528.com)

其三,奠立华夏儿女共有的民族根基和精神家园,影响深远。

嫘祖与炎黄二帝同为华夏人文始祖,他们遗传的文化基因,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心理之雏形,与后世“龙的传人”的行为规范、品德性格无缝接轨,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

构建古代和谐社会是嫘祖与黄帝共同的功业。阪泉之战,黄帝擒获炎帝,嫘祖为预防中原陷入长期分裂局面,阻止黄帝处死炎帝,促成第二次炎黄联盟;次年的万邦盟会上,炎帝拥戴黄帝为盟主;“万邦圣母”嫘祖辅佐黄帝以德治国,推广蚕桑丝绸,开启中华文明大门,是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与文明友好的使者,被誉为最早的和平女神。后世道家“贵柔守雌”、儒家崇德重义”、释家“积德行善”等理念,无不烙下嫘祖文化的初始印记。嫘祖文化丰富了精神思想宝库,对时下构建和谐社会重要非凡。

可见,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植根于厚重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炎黄子孙的民族根基和精神家园。人们寻根问祖,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华夏儿女一致认同和祭拜包括嫘祖在内的祖先,对加强世界华人的团结、振奋民族精神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其四,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社会发展提供资源。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丝帛又是表示和平友好的吉祥之物,所谓“化干戈为玉帛”,从理念到实物,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蕴。嫘祖肇创的丝绸文明,乃是人与蚕共同无私奉献的硕果,是天人合一的结晶;人与自然共同奉献的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若能够接续不绝,以它搭建起相应平台,必然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女工之业,衣履天下”,嫘祖是蚕桑丝绸的创始者,她的发明惠及万户千家。嫘祖由人文共祖被历朝历代祀为“先蚕”,民间祀为“蚕神”,享受从皇室至庶民的祭祀和膜拜。康熙帝曾在《耕织图》一诗中描绘:“从来蚕织女功多,当念勤劳惜绮罗,织妇丝丝纤手作,夜寒犹自未停梭。”表达了眷顾的心情。《南岳志》云:“盖西陵氏始蚕,后人祀之为先蚕。”《路史·后纪五》谓:“黄帝之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所谓先蚕,即最先教民栽桑育蚕织丝的神,又称先蚕神。后来又称祭蚕的仪式为先蚕,《集说诠真》称:“为蚕祈福,谓之先蚕。”后来祭蚕的仪式与宗教结合,李贤注《汉日仪》:“春蚕生而皇后亲桑于菀中。祭蚕神曰菀寙妇人、寓氏公主,凡二神。北齐始祀黄帝元妃嫘祖为先蚕神,以与妇女相合。嗣后道教、民间皆以其为蚕神,奉祀至今。”人们感念嫘祖功德,在多地建有先蚕祠,蚕农家祠多设嫘祖神祇牌位;每逢“桑园绿罢蚕初熟”,蚕茧丰收之时,就会载歌载舞、焚香上供,祭拜“先蚕”。清董蠡舟《南浔蚕桑乐府·赛神》记:“孙言昨返自前村,闻村夫子谈蚕神。神为天驷配嫘祖,或祀菀窳寓氏主。九宫仙嫔马鸣王,众说纷纭难悉数。翁云何用知许事?但愿神欢乞神庇。年年收取十二分,神福散来谋一醉。”祭先蚕神的仪式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又,《集韵·脂韵》:“嫘祖好远游,死于道,后人祀以为行神。”《宋书·律历志中》:“崔寔《四民月令》曰:祖者,道神。黄帝之子曰累祖,好远游,死道路,故祀以为道神。”均述及嫘祖巡行四方,教民蚕桑而逝于道上,被人们祀为“行神”“道神”“祖神”,即保佑出行平安之神,并演变为“旅游之神”,即旅游者的保护神。

国人敬祀嫘祖,颂扬其业绩,从祖先崇拜华为神灵崇拜,由华夏共祖演绎为人格神祇,她具有了双重身份。受近年来国际、国内大环境及旅游产业井喷式发展的影响,众多与嫘祖文化相关的地域,正在形成以纪念功德、寻根祭祀为主的“嫘祖热”。“嫘祖文化”成为旅游产业、文化开发的重要资源,其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不可估量。如改革开放以来,河南新郑已举办多届嫘祖纪念节,拉动旅游综合收入达亿元以上。

总而言之,宜昌“嫘祖文化”具备可观的现代价值,不可等闲视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