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记得当年水电站建设者们的英勇,他们拼命疏通江流,护住铁路,他们奔跑着搬泥运水,把水泥和水运到险象环生的山顶,用最快的速度固结打铆,稳住塌滑的山坡。抢险过程中涝顶、塌方不断,却无人退却,无人放弃。
从七江水电站去红石岩水电站的路上,我勾勒出了一部纪录片“轮廓”:一滴水,生于山间,变成溪流,汇入南盘江,在电站“做功”转化成电能,进入电网,奔向“东溪哨”。我想这片子必定是舒缓的、抒情的,虽然会含有大量水电站、磷化工业内容,但绝不会枯燥、生硬,会着重展现绿色和红色。绿,指的是生态,红,指的是工业能源。红配绿,一台戏。
当晚,李导看了我传的“大纲”后,在微信上给我发了个动态图标,是左右晃动的食指:NO!
李导学名李科来,北方人,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正在昆明某传媒学院就读,拍过几段很有味道的短片放在网络上反响不错。这位年轻人两年前在片场和我相识,随后便在网上和我聊了一个暑假。他想拍一部云南题材的纪录片,过一下“大片导演”的瘾,拉我“入伙”,让我帮他物色“有深度”的题材。他对中国纪录片有入木三分的解析,从历史纪录片到传记纪录片,从生活纪录片到人文地理纪录片,他都有自己的独到认识。2018年夏天,李导夹带昆明话的普通话一直伴随着我,洋洋洒洒,滔滔不绝……
但他对我的“一滴水”说“NO”。
“筹划缜密、诗情画意,这片子基调好,也不能跳出现实去搞个‘悬浮’片啊大叔!绿与红都好办,但那绿供不上红,收口怎么收?”他说。
“可不可以弱化弱化别的,只突出生态和能源利用?”我问。
“咋个可能!没有态度的纪录片好无聊啊!这种片子你必须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少也得给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合?”他说。
后生可畏。这位大学生分析得不错。在澄江,过去一直强调“以己之水发电,以己之电促磷,以磷的效益养电,磷电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形成磷电两大支柱产业”(20世纪80年代澄江县经济发展模式)。随着生态环保意识的加强,磷化工需要转型升级,逐步退出。对环境污染负荷小的一些新型产业正在推进发展,蓄势待发。目前,澄江新型产业日益壮大,仅靠南盘江上的水力发电,远远不能满足新型工业的用电所需。
但……我仍在找“红配绿、一台戏”的可能性。
南盘江生生不息,江岸峭壁冷峻,山林村落安详,都让我觉得一江春水大有可为,谱写一个春天故事,是一个美妙的过程,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和物质财富,虽说有些故事不适宜当下境况,却都是不需要回避的好故事。对过往,认知、认清是必须的,没有别的选项。回避则是“失心”,失去的是对那山、那水、那人的敬畏之心。
“自给自足”不现实了,面对这个现实又有何妨。
▲南盘江
在央视相关专题片中出现过澄江的电力使用数据:2018年,澄江工业用电13.7亿度,其中,磷化工企业生产用电9.95亿度。
现有的澄江水电建设资料中也有不少数据:20世纪末建设的红石岩水电站年发电量1.493亿度(1997年4月3日云南省计委云计能发97375号文批准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罗碧电站年发电量约7936万度,黄梨山电站年发电量5036万度,加上随后建设的七江、田坝、乍起三座电站,全县水电站年发电量在4亿度左右。
发展工业,水电先行,二十多年前数百里南盘江上战天斗地修电站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澄江人利用南盘江水电改变命运的壮举还被津津乐道,工业发展、进步的速度和规模却让能源供给再次告急。磷化工企业耗电量相当大,澄江工业如果不高瞻远瞩加以调整,电力的“自给自足”就将成为历史了。
红石岩水电站1997年1月破土动工,1999年5月投入运营。
1997年夏季,雷鸣电闪暴雨连连,连续40天的降雨使南盘江水位暴涨,特大洪峰如野马般冲撞水电站建设工地,施工道路有一半路段全毁,江边山体两次大面积塌滑,大量土石方从百米高的山坡冲入江中,江水被阻,上游洪水仍在狂泄……滇越铁路危机,铁十五局职工被困在工地,工程兵部队冒雨开进……
很多人记得那场灾难,红石岩水电站和滇越铁路夹在百米深涧中,若暴雨持续,若山体滑坡不断,在建的水电站和滇越铁路都会被塌方山体掩盖,堰塞湖如果形成,江水就会冲刷出无法预判的泄洪通道,甚至可能威胁到南盘江边高大的峭壁!
很多人记得当年水电站建设者们的英勇,他们拼命疏通江流,护住铁路,他们奔跑着搬泥运水,把水泥和水运到险象环生的山顶,用最快的速度固结打铆,稳住塌滑的山坡。抢险过程中涝顶、塌方不断,却无人退却,无人放弃。
红石岩水电站建设用了29个月。
29个月,精卫填海般的艰难困苦。29个月,不改自强的决心。29个月,挖掘土石方831915立方米,浇筑混凝土105657立方米,砌石61321立方米,钢筋和其他金属用量5798.06吨……
▼红石岩水电站(www.xing528.com)
▲红石岩水电站
红石岩水电站的每一寸土石都浸满建设者的汗水,那些方寸与方寸间的夯实,如同血肉般相连。
“红石岩”是澄江电力工业实现了大电网、大电厂、大机组、超高压的标志。然而,“人定胜天”响彻云霄也会遇到“道法自然”的千古抗衡,资源有限,一条江生成的能量到底能支撑多大规模的工业发展,需要更精准的核算。
到2019年,南盘江上下游已经布满电站,层层截流,水量严重不足,江流水浅,已失去的磅礴之势,难以行舟。
9月,七江水电站只开动了一个机组。这座电站仅有两个机组,却也无法开足马力发电。汛期已过,巨大的水闸久未开启,闸边野草粗壮,山菊摇曳。电站运行已全部自动化,机房中只有几个人坐在监视器前值班。紧邻电站东岸的是滇越铁路穿过的一座孤独的涵洞,米轨老路久不行车,两道深红色的钢轨像是两条勋带,浸染着曾经的荣耀。
我把南盘江及水电站的照片发给李导,他回复说:“看出来了,小马拉大车,太吃力了。”
李导和我通话,说了四点自己的看法。
“第一,认清现状,认清了才好找办法。水资源有限,江上不可能再建电站,水电补不上磷化企业电力缺口,而当地的工业目前没有更多的开发选项,磷化工业是地方经济支柱,我认为只有科技转型空间,没有转业可能。”
“第二,当地磷化工业必定还要经历一次转型痛苦。这和全国各地相同行业的改革一定是同步的,与生态环保有关。是大环境。”
“第三,目前东溪哨、蛟龙潭的工业规划都只是粗具规模,从宏观上看,澄江必须继续扩大除磷化工以外的其他工业建设,暂且走以其他工业‘养’磷化工业的路子,包括‘买电’,意在努力保障磷化工的技术转型和可持续性发展。磷化工业重整旗鼓之后,再‘反哺’其他工业。这是个巨大的工业联合体思路。”
“第四,纪录片思路不妨‘先锋’一下,倒叙,从一度电回溯到一滴水,由能源概念逐步延展到生态概念,由城市化进程延展到生态文明,积极、乐观、向上……”
从澄江回到昆明,我第一时间约了李导。这位踌躇满志、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只在几年前到过抚仙湖,至今也不了解澄江全貌。他只凭我提供的资料、数据、图片就能说出令我信服的“一二三四”,悟性超常,让我刮目相看。我邀请他一起去九村看看,他正在写有关昆明夜生活的纪录片脚本,婉拒了我的邀请。
▲电站控制房
“你给的资料已经很全面了,我想拍个好片子,自然要认真分析,找我有感觉的东西。我的建议你觉得还行,那就说明我拍纪录片是有点思路有点天赋的,我就更有信心了。其实我想到的,政府也会想到。你说呢?”
回到昆明后,我仍在网上了解磷化工业。相关报道中,我找到这样一段话:
基于环保的大背景,如何高效发展磷化工产业?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会员、研究员孙志立建议磷矿使用新立法。他认为,相关部门应在产业政策、生产用电等方面给予企业实实在在的鼓励和优惠,这样才可以充分利用水能和矿藏资源,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能环保做到极致……
(多彩贵州网·2019年9月11日)
李导的“夜生活”纪录片已经开拍,据说所有主创都是在校大学生。他说,所有素材拍好后,他要在剪辑时尝试“倒叙”,“但绝不回避问题”。
我在想,对九村镇的某些现状来说,如果想做纪录片,“倒叙”是个取巧的思路,真的会避开一些东西。但年轻的李导再三提示我,“倒叙”在艺术构思层面可以运用。他说无论是写作还是拍片,不该只是留下笔墨和影像,该留下的是思索和思路,或再高一个层次,思维和思想。
▼红石岩水电站
他问了我一句:“当地有没有考虑光电和风电?”
后生可畏。后生可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