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边款的内容:边款的内容是没有一定程式,只要把要说的话、文字顺畅,言简意赅表达出来。
(1)单款:仅刻作者姓名(字号)或籍贯、年月、地点、年龄。
(2)双款:除署名外,加上受印者的名字,称呼,有些还添上“教正”“指谬”之类的客气话,怎样说辞才合适,还是要彼此的份际关系来确定。
(3)叙事:有的是作者的自述,而较多的是记以赠人。如:记述石材的来龙去脉,或印文的创作心得阐述等。
(4)论气:在边款中对所做的印章做文字上、艺术上的说明,这种情况很常见,不论长短,都反映了作者的自身素养和学识。
(5)跋语:一般都是后人所作,也有受印者所作,这种情况可视为边款的异例。如后鉴定其真伪所作之款文,获印者在观之其章兴奋之余有感而记之,当然这些刻者都是高人。
2.边款楷书的刻法:
(1)楷书的基本笔画是:点、横、竖、撇、捺、勾。形状虽然各有方法,但主要还是以长短斜正的三角形来表现,凡掌握了刻刀刻石的方向及轻重变化后,就可以运用自如。
“点”刀向左上斜,以右下角切入石中即呈。如刀向左下斜,以右上刀角切入石中,即呈夕。只要稍变方向,就可以刻成许多形状的点。
“横”刀口平横,刀角在右边用力切下,即成长三角形的样子,略如与字起笔较轻,收笔较重之形。欲表示逆笔而起,就在的尖角之处稍切一下,便成的形状了。
“竖”刀口竖放,刀角在上端用力切下,即呈上粗下细的竖划之形百,
“撇”用刀略同竖划,只是斜而朝左面,(www.xing528.com)
“捺”多以长三角点 为之,如作出锋,在下加切一刀便可。
“勾”在竖划末端,加切一刀即成。基本方法大概如此,但行刀习惯有三种方式:
一是以石就锋法,传说此法是清代篆刻家丁敬使用的。其弟子黄易曾说过:“丁敬刻边款时是不书而刻的,用刀之法是握刀不动,以石转动来配合运力的需要,所以一字之成不必旋转多次,其行刀次序与笔顺无异。”
二是以锋就石法,这是前法的改良,据说赵之谦即用此法,印石不动,以手和刀的灵活转动来配合刻制。
三是先横后竖法。为了使笔势统一、运气较直,很多篆刻家都采用了此法,先刻横划,次刻竖划再加撇、捺、点的刻法,但刻时要注意预留待刻笔画的位置,在用刀时冲刀、切刀皆可。
草书边款
3.边款的位置:
(1)素面:凡素面的,在印的左面(即盖印时的自己面对一方的左侧)。刻两面的,先起于印的前面(即向自己的那面),而终于左面。刻三面的,是起于右面终于左。刻四面的,是始于后面终于左侧。刻五面的最后终于顶面。
(2)凡印有钮的,先要根据印钮的向背定其前后左右,如瓦钮、鼻钮、座壇钮有穿带孔的,定为左右面,如是动物钮之类,凡尾巴处定为前面。
(3)凡印章刻有薄意之雕的图景或花纹,一定要酌情处理,不可大意。一般在不影响图案的情况下,字宜小宜少。当然在不破坏画面的情况下,能配合图景,如像绘画那样题边款更为上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