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寿山石雕刻教程-相石的重要性与作用

寿山石雕刻教程-相石的重要性与作用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是观察的意思,所谓“相石”,就是观察、分析原石的色彩、形状、纹理,继而设计、确定创作主题的过程。可以说,相石是创作者技艺经验、学识智慧与艺术追求的集中体现,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相石是寿山石雕工艺流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雕刻前期重要的准备工作。布局布局也称为作品的构图,即从全方位对原石进行设计安排。画石是传统师徒制中,相石环节常见的步骤。

寿山石雕刻教程-相石的重要性与作用

“相”是观察的意思,所谓“相石”,就是观察、分析原石的色彩、形状、纹理,继而设计、确定创作主题的过程。

“一石一世界”,每一块寿山石都有着不同的形状、色泽、纹理、砂格,所以每一块石头都有自己最恰当、最合适的题材归属。故每一块寿山石的雕刻创作都要取决于创作者能不能根据石材固有的条件,设计构思出相应的题材。就像公共雕塑设计一样,这种依托环境而生的特定空间艺术,要求与环境适合,不论是造型、高度大小、材质和颜色灯光等都要融入大环境,与周边的大环境协调。可以说,相石是创作者技艺经验、学识智慧与艺术追求的集中体现,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

林晓东雕塑作品

有行话称“一相抵九工”,意思就是宁愿花费足够多的时间,多方设想、构思,找到最合适的题材,胸有成竹,或泥塑稿设计制作完成后,再进行动刀、雕刻,方能事半功倍。所以,相石是寿山石雕工艺流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雕刻前期重要的准备工作。

“相石”主要分为审石、画石、躲石、问石四个环节:

1.审石,是相石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指对原石进行的初步构思和布局。

(1)构思

构思也可以称为“立意”,每一件作品都要先构思再雕刻。构思可以从原石的外形、色彩入手,选择雕刻的技法,确定作品的类型和题材。

① 根据形状选择雕刻技法和作品类型

寿山原石一般分椭圆形、长条形、扁平形、圆形、锥形等。

原石可直竖亦可横放,根据艺人自身偏好,各种技法均可施行;扁平形状的原石易用薄意、浮雕等技法;圆形状石料宜雕刻花果篮、器皿和盆等立体物品;锥形状石料多用于把玩类雕件的创作。

《游》 黄龙玉 刘东

老挝原石

② 根据色彩确定作品题材

玉石中,寿山石色彩最为丰富。根据色彩分布,把鲜明的主色调放在作品的主要景物上,将作品色彩优化运用,就能凸显绿叶衬红花的效果,如可以用红色来雕刻太阳、花,可以用黑色来雕刻牛、螃蟹或山石,可以用白色雕雪、水浪、人物等,这样就能突出色彩的优势,亲近人们的自然审美,让色彩成为作品的加分项。

③构思的注意要点

一件精美的雕刻作品“构思、立意”,是决定作品成败的核心因素。因此,我们在构思上还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是构思要有“创新”意识。创新对雕刻艺术有着锦上添花的作用。构思的创新包括立意的创新,构图的创新,雕刻内容的创新等。但创新需要一个度,切忌为了某一目的投机取巧、夺人眼球,以怪、另类的题材来雕刻,其本身的出发点就是不妥的,在雕刻的艺术创作中应予以摒弃。

二是构思作品要选择与石料相适应,又是自己相对熟练的题材进行创作。这样既能表现出作者的雕刻技巧,又能表现出作品雕刻内容的情趣,还能体现出思想性、文化品位、文化内涵的统一。

三是强调主题是积极向上的。如年年有余、母爱、奋斗、节节高等题材就象征着积极向上、欣欣向荣、激发斗志的美好寓意。

四是注重文化内涵和品位。文化内涵是一件作品的“灵魂”。要把寿山石雕刻推向艺术高峰,与其他门类艺术相提并论,构思的作品就要有文化内涵。如齐白石的写意国画,常以花鸟,草虫的小题材、小景描述入画,以景寄情,抒发表达出大胸怀,大志向,大愿望。他早年画的螃蟹,用“横行”来表达对旧社会“横行霸道”之风的不满;他画的万年青,表达对新中国祖国的热爱。

《河鲜》 高山石 林树岳

《旭日》 芙蓉石 郑则评

《春江》 竹雕 秋人

齐白石国画

《胜日寻芳》 高山石 黄功耕(www.xing528.com)

寿山石雕作品中,同样也要展示出这样的文化内涵。如雕刻作品《胜日寻芳》,就是借唐诗的韵味渲染出绝美石色的灿烂,让人从作品中呼吸到自然之美的绝妙和平和。

(2)布局

布局也称为作品的构图,即从全方位对原石进行设计安排。布局时,作品的主题要突出,巧色要分明,讲求疏密有致,虚实相间,要充分保留展示寿山石丰富的天然美,表现出寿山石的浑朴大派,妩媚动人的艺术特点。

总结起来就是十六个字:

因材施艺,依石造型,

依石就势,以石配工。

2.画石,指用毛笔或其他彩笔在选用的石料上勾勒出雕刻图案的位置,或在纸上描绘出雕刻对象的设计图。

画石是传统师徒制中,相石环节常见的步骤。但随着现代“大课堂教学”在工艺美术院校普及推广,画石这一步骤无法满足不同学生集体性学习的现实需要。因此,泥塑被引入寿山石雕大课堂中,作为圆雕、浮雕、钮雕等主要技法中相石环节的辅助方法教授于学生。泥塑是二维平面转换为三维立体的最佳手段,故学生在画好设计图后,可以依照设计图,制作泥塑,以此进一步掌握雕刻对象的结构、动态、前后空间关系,将抽象空间直观化分析。

《四大美女》 泥塑 林飞

3.躲石,是相石的一种特殊手法。它可以“顺理成章”地躲过材质上的砂硌、裂格、水痕及色彩不适等不足之处,使作品达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寿山石雕被称为“戴着脚镣跳舞”的艺术,艺人们为长期适应原石的形状与色泽,以及玩家把玩、摩挲的舒适度,在雕刻中逐渐形成了“重于神,轻于形”的创作观,“躲石”手法也由此应运而生。

这种手法能够帮助艺人们突破原石形状和色泽的限制,借助夸张变形的艺术表现,设计构思作品,增加作品的趣味性,突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同时也能很好地避开原石上的瑕疵,弥补材料的不足。

作为初学者,在运用这一手法时需要重点注意一个问题,即夸张变形要讲究适度原则。以人物雕刻为例,有的作品三个人物中只有两条腿,有的人物侧面看起来过分的扁平,有的人物肚子硕大无比,表现得夸张变形,人们明知道不真实的,却偏偏十分喜爱。可以说,寿山石雕刻中,运用“躲石”手法创作的作品非常入眼。没人会去计较比例、结构是否精准。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夸张手法也不能随心所欲的运用,要合理、得当,不能没有主体结构的支撑,要分清实虚。如传统仙佛人物中的“弥勒”,头骨、鼻子、耳郭、手、脚等结构部分就不能变形,但像肚子、下巴、耳垂这些虚的部分空间就可以夸张、变形、放大,而且不影响作品的整体效果,又能体现出作者“弥勒笑脸大肚中,天地无言得大同”的思想表达。

此外,用“躲石”表现的夸张手法,与中国传统艺术中“遗貌取神”的写意手法不谋而合。特别是在传统书画上,“神为主,形为次”的观念可谓贯穿始终,才有了“不似之似”的说法。这种表现手法除了让寿山石雕刻作品跳脱出“形态”的局限,也让寿山石雕的文化内涵有了“质”的飞跃。

4.问石,除了相石的三大手法外,“相石”在当下的雕刻技艺中可以延展、提升为“问石”。如果说“相石”只是单方面的观察思考,那么“问石”,则是创作者与“石”互动,进而深入洞察、探究石料内在审美价值的过程。

为什么要“问石”呢?因为在选石、相石过程中,创作者有可能会遇到找不到理想石材,或石材没有明显的题材创作特点,或想突破传统窠臼的情况,这就需要创作者进一步挖掘出石材潜藏的内在精神,并最大限度发挥其的雕刻作品价值。

问石主要分为三个层面:问题、发问和学问。

(1)“问题”

“问题”指石料创作条件不理想的状况,这是创作者普遍会遇到的难题。毕竟,每一块石头都是大自然生发之物,瑕与瑜错综复杂,创作者不可能次次都能选择到理想的石料。因此,明确石料“不理想”的关键之处是“问石”的第一步。

(2)“发问”

“发问”如同天问,是对传统的质疑,是对天道自然的探求,也是对艺术创作和形式语言的全新探索。换句话说,就是创作者跳脱“不理想”,不断探求石料是否还有可挖掘、再创新的潜力和可能的过程。

这种“发问”是需要建立在与石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当创作者认为石头是有生命的,把石头当作平等好友,与之娓娓而谈,石头也将敞开心扉,道出自身的秘密。这样的一种平等“发问”,能让创作者既不会因忽视石头而错过它的内在价值,也不会因盲从石头而缺少自身的思考,有助于创新的发展。

(3)“学问”

“学问”代表着创作者的艺术修养、文化底蕴,以及审美眼界的高低和统观全局的能力。如果只关注局部的某个角度,或只知处理纹理脉络最明显的部分,或缺乏传统书画、西方美学的理论知识,创作出的作品就有可能浅薄而缺乏内涵深度,缺少艺术文化的“精气神”。

有了鞭辟入里的“发问”和深厚“学问”的帮助,一切“问题”就如疤丁解牛般迎刃而解,由此完成艺术的升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