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花乳石刻章的时期,由于印材硬度较高,钮头的雕饰都比较简单。但随着寿山石章等“柔而易攻”印材的流行,钮雕的工具刀法、题材内涵也逐步改进和丰富。
1.工具刀法
在工具刀法上,早期雕刻石俑,多以肩膀顶着长柄刀具雕刻,这样可以更好地借用肩膀的力气。行刀多为直线。但这种运刀对于方寸之间的印章钮饰来说,明显不再适应。于是,艺人们在实践中逐步改进了雕刻的刀具,由长柄刀变成了装有木圆头的短刀,用手掌与手指抓握,用于凿坯。同时发明了修光刀,修光刀又称“刮刀”,艺人右手握刀,左拇指顶住刀身,行力既稳又准,运刀方式变得“婉转自如、刚柔并济、圆顺流畅”。这是寿山石雕刻发展中一次划时代的变革与转折。再加上寿山石有着丰富的色泽和独特的纹理,运用创新的刀法配合巧色利用,就能创作出集美学与实用于一体的钮章,从而受到文人雅士、鉴赏家与篆刻家的钟爱。而文人的爱好、追求,以及直接参与创作的风潮,也大大丰富了寿山石钮饰艺术的品位与内涵。从此,寿山石钮雕开始与艺术为伍。
2.题材内涵
明末清初,寿山石钮雕的雕刻手法更加精严,内涵也更加深厚,题材与样式也从以“古兽”为主的作品,扩展为“博古图案”“人物”“翎毛鸟兽”“鱼虫”等多种类型,并出现了“杨玉璇”“周彬(尚均)”等制钮巨匠,将钮饰艺术推向更精美的境界。
杨玉璇所刻制的印钮,突出古兽的神态与情趣,生动毕肖。周彬(尚均)的印钮则注重古兽的特征,擅长突出性格,强化形象,讲究华茂、清美的表现形式。特别是钮饰的博古图案,有针线难入之精微,堪称一绝。(www.xing528.com)
两位大家的印钮风格迥异、各有千秋,很受世人热捧。文人雅士争相玩赏、收藏,并不惜笔墨赋诗著书。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高兆在《观石录》中,以极其华丽的语言赞美他们的寿山石钮章,特别对“杨玉璇”评价甚高,高调地称:“杨玉璇作钮者八九,韩马戴牛色虎出匣,森森向人,磐礡尽致,出色绘事”。
由于文人的颂扬,“杨、周”两人频上“热搜”,影响逐步变大,连清朝的皇帝也成为寿山石章的拥趸,如此一来,许多精美的石章就被作为贡品,被宫廷珍藏。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就收藏有清宫遗存的数百件寿山石章,包括帝后玉玺、闲章、名人篆刻等不同类型。
故宫博物院馆藏
《九读》乾隆皇帝寿山石印章
《龙驮对章》 善伯石 周宝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