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船上的武器既有冷兵器,也有火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火器有了较大的发展,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精锐部队已从冷兵器为主的时代过渡到以火器为主的时代,从而改变了海上的作战样式。
之所以如此,则是人们对火器这种威力强大的武器越来越重视的结果。当时名将俞大猷就说:“盖海上之战无他术,大船胜小船,大铳胜小铳,多船胜寡船,多铳胜寡铳而已。”[342]而另一名将戚继光说:“五兵之中,惟火最烈。古今水陆之战,以火成功者最多。”[343]又说:“水战,火为第一。”[344]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明廷战船上的火器的种类和数量在增加,火器配备也比陆兵要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作战士兵使用火器的比例越来越高。
福船上火器配备的数量、种类增加,质量提高。嘉靖三十九年(1560)前后成书的十八卷本《纪效新书》载:福船上配备的火器有大发贡一门、大佛朗机六座、碗口铳三个、喷筒六十个、鸟嘴铳十门、烟罐一百个、火箭三百支、火砖一百块、火炮二十个等。而成书于万历十二年(1584)的十四卷本《纪效新书》载:一号船上配备的火器有无敌神飞炮二位(每位子炮三门)、大佛朗机八位(每位子铳九门)、百子铳六位、鸟铳二十门、火桶二十只、喷筒三十个、神机箭五百支、飞刀、飞箭共一百支,还有六合铳等。这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无敌神飞炮、百子铳、六合铳、飞刀和飞箭等,而这些火器的威力比以前火器的威力要大得多。如无敌神飞炮和六合炮可击毁、击沉敌船。百子铳“比佛朗机而轻,比鸟铳一可当百”[345]。飞刀、飞箭是大火箭,“燃火发之,可去三百步,中者人马皆倒。但命中不能,惟击聚队拥众之势,击大舟、烧棚,效”[346]。在数量上,大佛朗机、鸟铳和神机箭都比过去多。
战船上的火器配备比陆兵多。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卷十八《治水兵篇》载,福船作战士兵有5甲(每甲,甲长1名,士兵10名),其中第一甲用佛狼机,第二甲用鸟铳,第三、四甲用标枪杂艺,第五甲用火弩,甲长以一半打弩,一半放火箭。由此可见,船上50%的作战士兵使用火器。相比之下,陆兵则没有这么多火器。在陆兵中一队11人,其中两短兵手带有火箭。“四队为一哨,虚其中,哨长居之。四哨为一官,虚其中,鸟铳、火器、哨官居之。”[347]由此观之,鸟铳、火器只有官这一级才配备,哨这一级是没有的。但该书又载:“每哨大铳三门……中军九门。中哨内火箭一百匣。”[348]该书在谈到作战时讲:凡鸟铳,每一哨前摆一队。一哨是四队,作战时,四队前有一队鸟铳,那么总体来看,五队就有一队是火器队,即使用火器的士兵占一哨士兵总数的20%。如果再加上使用大铳和火箭的士兵,陆兵中使用火器的士兵在30%左右。这远不如福船上使用火器的士兵占比高。也就是说此时陆兵仍是冷兵器为主,而水兵已是火器和冷兵器平分秋色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船上使用火器越来越多。十四卷本《纪效新书》卷十二《舟师篇》载,一号船“兵八队,每队队长一名、兵十名,共八十八名”。可见这时的一号船已经比戚继光在浙江所造的福船大多了,作战士兵是福船的1.6倍。戚继光认为,战船应只分一号至六号。邓钟把福建战船分为六号,一号、二号均称福船。所以戚继光所说的一号船在福建就是大福船。一号船上的士兵一队、二队全部使用火器,三至八队队长和4名士兵全用火器,4人用冷兵器,一人一半用火器,一半用冷兵器。也就是说88名作战士兵中有55人使用火器,使用火器的士兵占作战士兵的62.5%。这时的陆兵在北方可分步兵、骑兵和车兵。就步兵和骑兵来讲,使用火器的作战士兵约占50%,仍没有水兵占比高,而车兵,实为炮兵,其使用火器的士兵约占70%以上,比水兵还高。这水兵、陆兵都是戚继光的部队,也就是当时最精锐的部队。水兵使用火器的士兵占62.5%,陆兵中的车兵占到70%以上,这说明明军精锐部队所用的武器已从以冷兵器为主进入到以火器为主的时代。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随着火器的大量使用,水战的战法也发生了变化。中国古代的水战在长期的实战过程中形成了接舷战、撞击战、拍竿战和火攻等战法。接舷战就是己方之船靠近敌船舷后,士兵跳上敌船进行白刃格斗,杀伤对方或俘获敌船的一种战法。撞击战是用战船的船首撞击敌船舷,将其撞沉的一种战法。拍竿战是两晋后出现的利用桔槔原理制成的拍竿所携带的石块等以“拍击”敌船的一种战法。火攻则是以火箭、火船等焚烧敌船的一种战法。到了明代拍竿已经不用,接舷战用得也很少,战法主要是撞击战和火攻,但这时的火攻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火攻,而是以火器击敌。朱元璋在建国以前和建国初期已将火器用于水战,但当时火器数量较少,并没有引起战法的重大变化。嘉靖以后火器的大量使用,特别是万历年间开始进入以火器为主的时代,虽然没有完全排除撞击(即犁沉敌船)和接舷战两种制敌手段,但更重要的是用管形火器和燃烧、爆炸性火器制胜敌人,这就使战法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较远距离接战,以火器为主,火器和冷兵器相结合,多层次地杀伤敌人,是这一时期水战战法的特点之一。嘉靖年间,同倭寇作战的战船上已有一半的战斗人员使用火器,到万历年间则增加到60%以上。至少敌在百步之内开始用佛郎机,80步之内用鸟铳,60步之内用火箭,40步之内用飞天喷筒,20步之内开始用冷兵器标枪等,靠近则用火药桶、火砖以及其他冷兵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百步之内以火器为主、多层次杀伤敌人的武器配备系统。这种战法使敌船甲板上站不了人,帆蓬被烧,完全失去战斗力,只得束手就擒。
这时水战的另一特点是使用火器直接将敌船击毁、击沉。到万历年间,戚继光在一号船上配备有无敌神飞炮和六合铳。无敌神飞炮是仿佛朗机形制的一种大型火炮,每位子炮三门,共重1 050斤,“每铳一发一二百子,击宽二十余丈,大子可以洞堵,艨艟巨舰,一击而粉”[349]。六合铳是用六条坚木合成的一个炮筒,上空下实,用铁箍箍紧,用子铳装药和石子,燃放时“一击,贼舟为粉”[350]。这两种威力强大的火器可直接将敌船击毁、击沉。当时这是前所未有的战法。
为了在较远的距离打击敌人,更远的距离发现敌人就显得比过去更为重要了。加强哨探、瞭望,就是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哨探用的渔船、网梭船、叭喇唬船所起的作用就更大了。广船、福船、海沧船、苍山船等船的桅杆上都装置了坐斗,增加舰船本身的瞭望距离。
为了使燃烧性火器充分发挥作用,舰船抢占有利的战位更加重要。只有使自己的战船抢占上风,才便于利用飞天喷筒、火药桶、火砖等攻击敌船,而使敌人不能利用这些火器攻击己方战船。如果敌人利用这些火器,因风势所限,也将自焚。要抢占上风,关键在于舵手。要选好舵手,使其奋力操舵,常居上风,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里顺便讲一个问题,似乎与本文主题无关,实则也不是完全无关。近年来有人说:“戚继光打过99次胜仗,杀过成千上万的人,但我查遍了史书,却没有找到戚继光杀过一个日本人的记录。他杀的都是中国人,但他却成了民族英雄,甚至有人说他比岳飞和文天祥还伟大。”史书上真的没有“戚继光杀过一个日本人的记录”吗?我们前面谈过平海卫大捷戚继光、俞大猷、刘显“在阵敌杀生擒真倭首功二千二百余名颗”[351]。不止如此,在一些作战中,戚继光的部下斩获的或完全是真倭,或真倭多“从贼”少。平海卫之战后,四月二十六日夜,明水军“冲沉倭船四只,生擒真倭二十七名,斩获首级二十颗”;镇东卫指挥赵国柱率兵船出海,“冲沉倭船四只……赵国柱捕兵生擒真倭一十五名,斩获倭首一十二颗;千户夏雋兵生擒真倭五名,斩获首级二颗”[352]。嘉靖四十三年(1564),戚继光指挥蔡陂岭之战,“当时纪验得生擒真倭四名,从贼一名,斩获真倭二百五十二级,从贼二级”[353]。明人把入侵中国的日本人称作“真倭”,而把追随倭寇的中国人称作“从贼”“从倭”或“贼”,决不称其为“真倭”,这是很清楚的。我们从下面的一则叙述中就可以看出这点:
萧显者,广东人,书生也。多谋善战,为王直所惮。江南之事,显实首之。获华亭泾人杨元祥,问以城中金帛数。元祥言:“府库之藏已迁入苏州,不若南翔之富也。”遂导之以南……至南翔,市人乘屋而以瓦石击贼,贼颇有伤者。显命真倭数人,登屋斩众,遂溃去。时商贾辏于南翔,金宝山积,贼取之不能尽,大快意而去。元祥因乞归,显必欲携之见船主。船主,日本人,不知何名也。显见叩头,陈元祥之功,杀牛羊以祭海,因厚遗之,将遣三十倭人,送至其家,元祥辞,乃给以令箭而归。[354]
“市人乘屋而以瓦石击贼,贼颇有伤者。显命真倭数人,登屋斩众,遂溃去。”这里讲南翔的老百姓,自发组织起来用瓦石打击敌人,这些“贼”有的受了伤,萧显一看不行,就令“真倭”上,结果老百姓败溃。
下面这两则资料也说明真倭是指日本人:
新倭将近揭阳者,哨探人报,有云一万二三千,有云七八千,要皆大约言之,大抵盈万也。审之被获真倭说,是日本荫子马人,此地方人比别岛者为强。[355]
猷行汤克宽、王诏,即催兵追逐,至九龙山一带,共擒斩一千二百余功……又殿后拒兵者,皆真倭。今所得功真倭甚多,与往常不同。所余真倭或有二三百人,从倭四五百人,奔入山中,向潮州路行。[356]
真倭是指日本人,这是确定无疑的。嘉靖四十二年(1563)四月,戚继光等指挥的平海卫大捷斩获真倭二千二百余,第二年(1564)二月他指挥的蔡陂岭之战“斩获真倭二百五十二级”,怎能说史书上没有“戚继光杀过一个日本人的记录”?怎能说“他杀的都是中国人”?
图3-16 戚继光缴获的倭刀习法图
[见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四卷本)]
不仅平海卫大捷、蔡陂岭之战戚继光杀的是日本人,台州大捷戚继光也斩获了日本人。他所缴获的倭刀习法(图3-16)就证明了这点。“此倭夷原本,辛酉年阵上得之”[357]。辛酉年即嘉靖四十年(1561)。此年戚继光粉碎了倭寇对台州的入侵,歼倭千余人。如果戚继光在台州大捷“杀的都是中国人”,怎么能缴获了倭刀及其习法呢?
言“我查遍了史书,却没有找到戚继光杀过一个日本人的记录。他杀的都是中国人”者,能否列出具体证据,证明明人所说的“真倭”不是日本人,而是中国人;能否找出具体证据说明戚继光在抗倭的台州大捷中所获得的倭刀习法不是日本刀的习法?如果不能,那么言“我查遍了史书,却没有找到戚继光杀过一个日本人的记录。他杀的都是中国人”的根据又何在呢?没有根据,岂不成了信口胡说或有意地撒谎!
【注释】
[1]杂踏:众多混乱的样子。
[2]直:指明代的南直隶,相当于今上海市,安徽、江苏两省和江西省的婺源地区。
[3]泽国:多水的地区。
[4]冲犁:冲撞摧毁敌船。
[5]狎风涛:习惯于风涛。
[6]又载于王鸣鹤《登坛必究》卷二十五、王在晋《皇明海防纂要》卷六、茅元仪《武备志》卷一百十六和周鉴《金汤借箸》卷十二。
[7]沧:指海沧船。
[8]福:指福船。
[9]苍:指苍山船。
[10]洄沫:回旋水流荡起的泡沫。
[11]粘天:与天相互连接。
[12]接汉:与天上的银河相接。汉,银河。
[13]崖埃:岸边。
[14]长年三老:古时川峡一带对舵手、篙师的敬称。长年,篙师。“长”,音zhǎng;三老,舵工。宋陆游《入蜀记》卷五:“问何谓长年三老?云:‘梢公是也。’长,读如长幼之长。”
[15]鼓枻:亦作“鼓栧”。划桨,谓泛舟。枻,船桨。
[16]截流:横渡。
[17]横波:横流的水波。
[18]指南针:即航海罗盘,当时为水罗盘,盘上刻有24个方位,即子、癸、丑、艮、寅、甲、卯、乙、辰、巽、巳、丙、午、丁、未、坤、申、庚、酉、辛、戌、乾、亥、壬。子为正北360°,午为正南180°,一个方位与一个方位之间是15°。
[19]单用:亦称“单针”或“丹针”,指向24个方位的某一方位航行。如单子针,即指向北360°航行。
[20]指两间:亦称“缝针”,指向两个方位之间的方位航行。如乙辰针,即指乙和辰两个方位之间的112.5°。
[21]一昼夜为十更:更是古代的计时单位,一昼夜为十更,一更为2.4小时。但在计路航海中“更”又是计程单位,即指在一更的时间内船只在标准航速下航行的里程,一般一更为六十里。
[22]楯:同“盾”,盾牌。
[23]卒拔:突然攻取。
[24]贾客船:商船。贾客,商人;贾,音gǔ。
[25]县官:朝廷、官府。
[26]蚁封:蚁穴自封。
[27]司战具者:掌管武器的人。
[28]樯桅:桅杆。樯,指桅杆,也指帆船或帆。
[29]椗:同“碇”,系船的石墩或铁锚。
[30]缭:缆绳。
[31]书云:古代观察天象以占吉凶,并加以记录。
[32]占风:预测风势。
[33]七圣:谓七位有名望、有影响的人物。对其的解释颇多,道家有道家的七圣,释家有释家的七圣,而一般讲七圣也有多说,这里只列其一,即指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
[34]御锐:锋利的防御兵器。
[35]木女墙:女墙,指城墙上呈凹凸形的小墙。木女墙是指置于两侧船舷护板上的木制的呈凹凸形的小墙。
[36]炮床:放置火炮的支架。
[37]桅上网绳为斗:置于桅杆上部的斗形瞭望台,称作望斗或坐斗。上面用二人,称斗手,以瞭望敌船,作战时也可掷标枪或放箭击敌。这里的望斗是用网绳做的,有的则在周围围以布,称作斗衣。
[38]使船骑贼船:即以我船冲犁敌船。
[39]又见于邓钟《筹海重编》卷十三,谢杰《虔台倭纂》上卷,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器用四卷,王鸣鹤《登坛必究》卷二十五和茅元仪《武备志》卷一百十六。
[40]柁楼:指操舵室,也指后舱室。这里为后舱室。
[41]蹑梯:踏梯,踩梯。
[42]设水:嘉靖本作“护六”,据《筹海重编》卷十二改。
[43]炊爨;烧火煮饭。
[44]木椗:系船用的木制锚。下文下椗即下锚,起椗即起锚。
[45]回翔:本指鸟的盘旋飞翔,这里指船的来回转动。
[46]又载于邓钟《筹海重编》卷十三,范涞《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十,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器用四卷,王鸣鹤《登坛必究》卷二十五,王在晋《皇明海防纂要》卷六和茅元仪《武备志》卷一百十六。
[47]乘风下压:即乘着风势冲撞敌船。
[48]必济:肯定成功。
[49]胶于浅:搁浅。
[50]里海:海的近岸处。
[51]又载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十三、邓钟《筹海重编》卷十三、范涞《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十、王鸣鹤《登坛必究》卷二十五、王在晋《皇明海防纂要》卷六和茅元仪《武备志》卷一百十六。
[52]中 、头 、尾 : ,字典未见此字。该字此处与 或 同义。 ,《康熙字典》:“音叅,战舰内贯以大木曰底 。”即今日所说的龙骨。明时船的龙骨由3个部件组成,即中 、头 和尾 。
[53]大抽:甲板下纵向加强构件。
[54]含檀:即桅面梁。
[55]大桅挟:大桅两旁帮贴大桅的立木。
[56]下金:舵下面的插座。
[57]桅楮:在甲板处斜抵撑桅杆的木杠,也称“桅掌”“桅牮”。
[58]桅座:桅夹最下的底座,也称“地龙”。左右顶住大桅。
[59]头勘觔:船头横梁。
[60]头龙梁:在船前舱甲板下固定左右的横梁。
[61]头含檀:头桅的桅面梁。
[62]头桅挟:头桅两旁帮贴头桅的立木。
[63]小头桅:此船为二桅船,在船头的小桅杆称小头桅。
[64]大桅:船上最大的桅杆。
[65]横梁肚壁:船上的横梁和舱壁板。
[66]船艕:船的外艕板。
[67]褒板战棚:甲板上另加一层防晒的木板,战棚指船首的平。
[68]褒柱:竖柱。
[69]尾楼牵抽:指尾楼甲板下的纵桁。属加强构件。
[70]上金:尾封板上部舵杆从中间穿过的构件,也作“上舵斤”。
[71]双筯:舵旁两根竖柱(板)。
[72]尖柜枋:盖在水柜上部的木板。枋,方言意为木板。
[73]水柜:船上用来储存淡水的木柜。
[74]小水柜:此船上有两只水柜,此指小者。
[75]头战棚板:船部首平台的平台板。
[76]战棚横梁:铺战板用的横梁。
[77]龙须极:船头贴首封板与船侧板结合处的内加强构件。
[78]舵二扇:舵为控制船只航行方向的装置,本船上共造两扇,一扇装在船上,一扇备用。
[79]舵头:舵的竖杆。
[80]舵闪:也作舵扇,即舵叶。
[81]舵甲枋:舵夹板、舵筯。
[82]太平车:绞车。
[83]中车心:船中部的绞车缠绕缆绳的圆轴木,也称“车关”“车圆”。
[84]舵牙 筯:舵牙一般指舵牙关门棒,即操舵柄。舵筯疑指椗上的横杆。
[85]走马板:船舷侧外板上部设 ,第二道 称走马。
[86]抱攑:船舱内的柱,上称攑,下称弓。
[87]:一般作椗,固定船的锚。
[88]综缆:用综做的缆绳。
[90]大风篷:大桅所用的帆。
[91]头篷:头桅所用的帆。
[92]下底艕:可能指船底部的船壳板。属纵向构件。
[93]肚梁:水密舱之间的隔板。
[94]竹甲褒:可能是战船甲板外侧捆绑的竹护甲。
[95]铁佛郎机铳:佛郎机铳,是中国古代一种由葡萄牙传入的后装火炮。它是由一个母铳和若干子铳(这里用六子铳)组成。母铳的后部有“巨腹”,腹上开有长孔,供安放子铳用。子铳可以预先装填弹药,战时轮流发射,减少传统火炮装弹时间,提高了火炮的射速。铳身铸有准星和照门,可以瞄准射击。铳身还铸有炮耳,可以灵活的调整射击角度。铸造佛郎机的材料一般有铜和铁两种。铁佛郎机是用铁铸造的。
[96]镖枪:一种用于投掷的矛,也写作标枪。由矛头和长柄构成,但比格斗所用之矛轻和小,枪柄前粗后细,便于飞行。
[97]钩镰枪:一种用于钩杀的长柄兵器,刃弯成钩,阔一寸,柄长一丈五尺,主要用来割敌船的帆樯绳索、棚间绳索和搭勾敌船。
[98]长竹枪:以竹为柄的长枪。
[99]藤牌:以手指粗的老藤为骨,有藤蔑缠联,中心突向外,内空的一种圆形盾牌。
[100]犁头镖:镖枪的一种,以矛头为犁铧状而得名。它头重二斤,柄粗,尾细。一般为望斗兵使用。在高大福船的望斗上,接敌时,斗兵从高处投向敌船投去,因其重,中人必伤重以致死亡,中船必洞穿船板。
[101]鸟铳:明代后期对火绳枪和燧发枪的统称,又称鸟嘴铳,清代多称鸟枪。嘉靖年间从海外传入。它同中国传统的金属管形火器相比,有许多优点。它采用了机发火,既简化了射击动作,又可用两手稳定持枪瞄准;枪柄采用曲形木柄,也利于握持和瞄准;身管长,口径较小,身管脊部加设准星和照门,采用的铅子与口径吻合。这些使其与传统的手铳比具有射程远、射速快、准确性能好的优点。
[102]大铳硝:大火铳使用的硝。当时火器使用的是黑色火药。黑色火药的组成成分有三:硝、硫、炭。硝,指火硝;硫,指硫黄;炭,指木炭,但也有用草灰入药的。下文的磺,即硫黄。
[103]鸟铳药硝:鸟铳火药所用的硝。鸟铳所使用的火药和传统火器的药方不同,如戚继光在《纪效新书》(十八卷本)中讲鸟铳的火药方硝、硫、炭的比是1∶0.14∶0.18;唐顺之《武编》载的一种铳炮药其硝、硫、炭的比是10∶1∶1。正因为如此,这里把大铳和鸟铳所用的硝和磺分别列出。
[104]大铳铅子:大铳使用的铅子。铅子为当时的火器使用的弹丸,如今日之子弹,用铅制造。
[105]神机箭:即火箭,一种依靠自身向后喷射火药燃气反作用力飞向目标的兵器。它是在普通箭的箭杆上处绑一个火药筒,发射时用药线引燃火药,火药燃气从尾部喷出,产生反作用力推动火箭前进。
[106]号带:此为大旗上的号带,其用途可能是标明该船隶属的编制单位。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四卷本)卷十二《舟师篇》载:“号带色:前司红带,左司蓝带,右司白带,后司黑带,中司黄带,中中司双黄带。”俞大猷《洗海近事》中所列的船队的编制是分左右两大哨。左大哨下分天、地、风、云四小哨和中军哨。右大哨下分龙、虎、鸟、蛇四小哨和中军哨。另有大中军哨。每个船上都有号带,这个号带很可能是该船是属于哪个哨的标识,是天哨还是地哨等。
[107]喷筒:用于喷射火焰与致毒药剂的管形喷射火器。它是用粗二寸,长一尺五寸到二尺的竹管为筒身,筒外用麻绳缠紧,尾部安一根长五尺的竹木制的柄。制作时,先向筒内下一层灰多硝少的慢药一层,再下喷药一层,下药饼一个,适当筑实,而不使药饼破碎。这样反复下药和药饼五六次。接战时,燃放此筒,饼喷至数十丈远的敌船,粘贴在桅帆上,将其焚毁,是水战利器。
[108]大桅帐顶布篷:多指主桅上部的小布帆,也称“头巾顶”。
[109]缭钩:一种用于钩搭人物的长柄兵器,刃为一个库分开的三钩,柄长一丈五尺,主要用于捞取首级,钩搭敌船和钩缭索。
[110]割缭刀:专门用来割取敌船缭索的一种长柄冷兵器。
[111]大鼎:大锅。福建方言称铁锅为“鼎”。
[112]大桅号带:系于大桅上的号带,和大旗上的号带不同。它的用途可能是用来传达某种信号的。《洗海近事》下《总兵俞军令于后》载:“若至广各澳泊船,本镇酌量事势少缓,即于大桅尾悬双蓝号带,许各演习。双号带收,即止。”可见号带是用来传达命令的。
[113]大火筒带铁泊:不详。
[114]大铳:大火炮。从下文有子铳判断,该火炮即指佛郎机而言。
[115]火箭:即神机箭。
[116]竹篙枪:竹竿的标枪。
[117]舵工:即舵手,掌舵的人。
[118]缭手:负责管理帆缆绳索的水手。
[119]手:负责下锚和起锚的水手。
[120]捕盗:一船之长,即舰长。
[121]家丁:保护捕盗并供其差使的仆役,即勤务兵。
[122]斗手:在桅杆望斗上负责瞭望值勤的士兵。
[123]椗手:即碇手,负责下椗(锚)和起椗(锚)的水手。
[124]掌号:负责传达捕盗号令的士兵。
[125]神器:神器,一般指火器而言。这里是指负责保管和使用火器的士兵。
[126]队:当时水兵编制的最基层单位,一队十人。
[127]队长:一队之长,队的头头。
[128]旗帜方色,俱随本哨:戚继光船队的旗帜有大旗和五方旗两种,其中大旗下有号带。每一只船上所用的大旗号带和五方旗的颜色都是按该船所编的司哨来确定的,前司号带为红色,左司为蓝色,右司为白色,后司为黑色,中司为黄色。五方旗边的颜色也如此。
[129]又载于茅元仪《武备志》卷七十。
[130]梁头:即隔舱板。
[131]无敌神飞炮:戚继光仿佛郎机形制制造的一种大型火炮。一般用三个子炮,炮身加子炮共重一千五十斤。每一发用一两重的生铁子二百丸,合口大石子一丸。杀伤力相当强。
[132]备药三出:准备三次发射的火药。出,即发。
[133]斤:重量单位。明时一斤为十六两。
[134]合口木送:与火炮内径相同的木质火炮配件,凹心,用以将炮子推入炮膛。
[135]大狼机:大佛郎机。
[136]百子铳:即虎蹲炮,一种轻型前装火炮。用熟铁制造,长二尺,重三十六斤,口径二寸余。炮筒外加五箍,使其不易炸裂。发射时,前身加铁爪钉,后身加铁绊,将其固定在船上,使其不跳动伤人。一般一发百子(这里为五十子),具有较宽杀伤面的特点。
[137]火桶:一种燃烧性火器。木桶一只,内装颗粒大燃烧缓慢的火药五斤,上盖一层薄沙土,用一粗瓷碗,内盛灰埋炭火两三块,平平地放在桶内沙土上。与敌船相遇时,将火桶平平举起,轻轻落在敌船上。木桶与敌船撞击,炭火溢出,点燃火药,引起大火,将敌船烧毁。
[138]飞刀、飞剑:均为大火箭,长五尺五寸,重二斤,比一般火箭长和重。因其箭头分为刀形和剑形而称飞刀、飞剑。
[139]小铁镖:船上用的一种小镖,长七尺,头粗长五寸,重四两,柄头粗尾细,头径六分,尾径二三分。战时敌舟低小,我舟高大,用此器掷向敌舟,颇为有利。
[140]铁蒺藜:一种军用铁质撒布障碍物。它有四根伸出的铁刺,长数寸,凡着地均有一刺朝上,刺尖如草本植物蒺藜,故名。战时,将其撒入敌船,使敌人难以在船上行走。
[141]大小风篷:大小船帆。
[142]椗:同“碇”,系船的石墩或铁锚。
[143]边舵:似即腰舵,又称披水板,安装在船的两舷,用以抗漂。
[144]大丝:绳。
[145]头丝:绳。
[146]缭手:本指负责管理帆缆绳索的水手。这里是指转动帆的绳索。
[147]搭:两头有袋,中间可搭在肩上或横木上的工具袋。这里可能指帆收拢后的遮盖布。
[148]减篷索:升降帆索。
[149]樯绥:风帆索。
[150]绞舵索:吊舵索。
[151]舵牙索:拴于操舵柄一端的绳索,可增加操舵时舵的稳定性和减少操舵频率。
[152]艇拖索:拖带小船的绳索。
[153]又载于谢杰《虔台倭纂》上卷、王鸣鹤《登坛必究》卷二十五和茅元仪《武备志》卷一百十六。
[154]龙 带头尾 : ,字典未见此字。该字与 或 同义。 ,《康熙字典》:“音参,战舰内贯以大木曰底 。”即今日所说的龙骨。明时船的龙骨由3个部件组成,龙 当指船龙骨的中部,头、尾 ,当指龙骨的前后部。龙 带头尾 ,即指主龙骨、首龙骨和尾龙骨。
[155]双料板:按侯继高《全浙兵制》卷三《造修福船略说·附纂造新修旧大小福鸟船工料数式》:“双料板,长三丈,厚三寸,阔一尺二寸,每片价银二钱四分。”
[156]削板:第二种板的计算基准。按侯继高《全浙兵制》卷三《造修福船略说·附纂造新修旧大小福鸟船工料数式》:“削板,长三丈,厚二寸,阔一尺二寸,每片价银一钱八分。”
[157]单料板:第三种板的计算基准。按侯继高《全浙兵制》卷三《造修福船略说·附纂造新修旧大小福鸟船工料数式》:“单料板,长三丈,厚一寸五分,阔一尺二寸,每片价银一钱三分。”此外还有第四种“三开板,长三丈,厚一寸,阔一丈二尺,每片价银八分。”
[158]樟枋:樟木板。
[159]龙须极樟板:船首的龙须极(福建方言称弯木为“极”)用樟木。
[160]抽:即肚抽。应是船侧纵向的加强构件。
[161]斗盖:船首挡浪板上方的一根横木。
[162]下金拴:有的下舵斤中部圆孔由开孔的板和插栓构成,栓可拆卸,插上时舵杆不至于脱出。也有用各有半圆的板做成舵斤,一块固定于后封板,一块用栓连接于另一块,使舵杆穿过,舵栓可拆卸。
[163]含檀鞋:加固桅面梁处的板材。
[164]龙梁樟板:多指龙口梁,用樟木板。
[165]头招:设于船首的棹。
[166]两边 柱:支撑舷墙板的柱子。
[167]抱极:多指抱梁肋骨,设于舱壁板的一面或两面,起舱壁板加强、定位作用。(www.xing528.com)
[168]太平车:绞车。
[169]太平车耳:构成绞车两边的竖木板,上开车关轴。
[170]舵甲:舵叶板。
[171]舵车:用以升降舵的绞车。
[172]舵尾车耳:船尾升降舵的绞车的车耳。
[173]偏舵朴檺板:不详。
[174]水蛇:船侧外板上数第一道大 。
[175]铁沙齿:指木锚的木锚爪尖部用铁尖齿。
[176]橹床:又称橹担,为支承橹伸出船外的短木,上有橹支扭、安全桩。
[177]钉:即铲钉。
[178]蓬根索:即棕绳。
[179]草椗索:即棕绳。
[180]篾椗索:即竹缆。
[181]抽:即肚抽,可能指船底部的纵向加强构件。
[182]两边 柱:支撑船两舷舷墙板的支柱。
[183]沙、唬:即沙船、唬船。
[184]底 :船底的龙骨。
[185]头 :船首龙骨。
[186]后 :船尾龙骨。
[187]中 :船的中龙骨。
[188]顿:放置。
[189]砟:砍。
[190]肚:多指船外板的最大的板。
[191]斗盖:船首挡浪板上的横木(板)。
[192]使风面梁:使风梁。
[193]天棚:船甲板室的顶棚。
[194]担棚:橹棚。
[195]斗风 戗:依风向调整船帆、航行角度的操作技术。
[196]下半脚梁:船的舱壁板中最下面的壁板。
[197]龙骨:尖底船底部中间的纵向大木。
[198]后襟门:去舵舱的小门。
[199]板:船的“外板”叫法的地方方言。
[200]天棚柱:支撑顶棚的立柱。
[201]櫊栅:支承天棚板的木框架。
[202]走马:船侧外板上方第二道 。
[203]牵网:挂盾牌的木板。
[204]躲(垛)牌:垛牌本指装在城墙垛口间,可以转动的挡箭牌。这里是指装在两侧船舷女墙垛口间的木牌。
[205]官舱:船上官员居住的舱室。
[206]总哨:把总、哨官的简称。把总是低于参将的一级军队长官。
[207]舵盘:安装于甲板处舵桿穿过的加强构件。
[208]谎桅:小桅。
[209]桅脚须用樟木为桕:桅脚要插入樟木制的桅座。
[210]桅夹:也称“鹿耳”。
[211]稠木:木材的一种。山毛榉科,柯属和栎属的多种树的木材都为稠木,其性能是弹力强,不易开裂。
[212]饼子:一种指桅杆顶部用于防朽的圆,另一种指桅顶风门内的滑轮。
[213]舵叶板:舵由舵杆、舵叶板、舵框、舵夹板构成,有的还包有铁箍。
[214]勒舵索:由船尾舵的勒舵孔兜至船头的绳索,以免舵被拽出丢失,称之为勒舵索。
[215]青 树:树木名。
[216]椗柴:有杆木锚的杆,与锚爪呈90度。
[217]硬游索:也属帆索。
[218]篷稍:船尾的小篷子。
[219]以关篷摺:方便帆的折放。
[220]篷弓:每根帆横行与桅杆之间用竹片、毛筋竹或棕麻绳套住,其竹片、毛筋竹或棕麻绳称篷弓。
[221]板闸:木制闸门。
[222]舵襟:即舵襟门,通往操舵房的小门。
[223]橹门:通往橹房的门。
[224]便门:非主通道上的小门。
[225]钉板闸盖:露出许多钉尖的闸板及盖板,相当于带刺的板,起防护作用。
[226]水仙门:舷墙板上开的小门。
[227]牮:顶杠。
[228]脚船:小船,用以救生或大船不能靠岸时用来与岸上联系的交通工具。
[229]又见于邓钟《筹海重编》卷十三,谢杰《虔台倭纂》上卷,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器用四卷,王鸣鹤《登坛必究》卷二十五和茅元仪《武备志》卷一百十六。
[230]又载于茅元仪《武备志》卷七十。
[231]三开板:明代有的地区将长三丈、阔一尺二寸、厚一寸的板称一片。“三开板”,即一块三片板。
[232]八字极:也称“尾八字”,在船尾外板端部贴的板材,与草鞋底类同。
[233]桅牮:支撑桅杆的斜木杠。
[234]桅尖:主桅上部的小桅上的踏步台。
[235]篷担:帆的最上和最下的横桁称“上篷担”“下篷担”
[236]草根:此指用于制艌料的麻。
[237]乌尾船:船名。具体形制不详。
[238]平梁:纵梁。
[239]又载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十三,邓钟《筹海重编》卷十三,范涞《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十、谢杰《虔台倭纂》上卷,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器用四卷,王鸣鹤《登坛必究》卷二十五和茅元仪《武备志》卷一百十六。
[240]又载于邓钟《筹海重编》卷十三,谢杰《虔台倭纂》上卷、王鸣鹤《登坛必究》卷二十五和茅元仪《武备志》卷一百十六。
[241]又见于邓钟《筹海重编》卷十三,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器用四卷,王鸣鹤《登坛必究》卷二十五和茅元仪《武备志》卷一百十六。
[242]褒柱并尖柜横梁:褒柱,承柱;尖柜,船首的水柜;横梁即甲板下的梁。
[243]头照水板樟枋:船的首封板为樟木板。
[244]又载于茅元仪《武备志》卷七十。
[245]大发 :一种大型火炮。重五百斤,用铅子一百个,威力大,可透墙摧屋。
[246]烟罐:施放烟雾的一种装置,似今日之烟幕弹。
[247]又见于邓钟《筹海重编》卷十三,谢杰《虔台倭纂》上卷,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器用四卷,王鸣鹤《登坛必究》卷二十五和茅元仪《武备志》卷一百十六。
[248]又载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十三,邓钟《筹海重编》卷十三,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器用四卷,王鸣鹤《登坛必究》卷二十五和茅元仪《武备志》卷一百十六。
[249]又载于谢杰《虔台倭纂》上卷、王鸣鹤《登坛必究》卷二十五和茅元仪《武备志》卷一百十六。
[250]又载于茅元仪《武备志》卷七十。
[251]两边催橹:指船配的边橹。
[252]沙、唬:沙船和叭喇唬船的省称。
[253]侃:陈侃的自称。陈侃,字应和,号思斋,鄞(今浙江宁波)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授行人,进刑科给事中,出使琉球,历尽艰险。嘉靖十七年(1538)迁南京太仆少卿,入贺还,卒于途。
[254]澄:高澄,行人司行人。嘉靖十一年(1532)五月,朝廷以吏科左给事中陈侃为正使、行人司行人高澄为副使使往琉球,封已故的中山王尚真之子尚清为中山王。
[255]六月:指嘉靖十二年(1533)六月。
[256]三司:指管行政的布政司,管监察的按察司和管军事的都指挥使司。三司是一省最高的三个领导机构。
[257]礼部:明代六部之一,洪武元年(1368)置。掌全国礼仪、祭祀、宴享、贡举、封建、朝贡、艺术、僧道等各项政令,并拟给皇室宗藩称号及官员谥号等。
[258]耆民:年高有德之民。
[259]鸠舟人僝功:聚集船员完成造船工程。
[260]南台:在今福建闽侯县南九里。
[261]引礼:礼仪官。
[262]甲午岁:指嘉靖甲午年,即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
[263]四月朔:农历四月初一。
[264]戒行有日:出发登程日期已定。
[265]乌石山:即闽山,亦称道山,在福建闽侯县城内西南隅。
[266]班师:指鲁班,春秋时鲁国著名建筑工匠公输般。
[267]卢医:春秋时名医扁鹊的别称。
[268]思斋:陈侃的号。
[269]忿詈:怒骂。
[270]藩臬:藩司和臬司。一省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并称。
[271]府县:指知府和知县。
[272]董舟:监督造船的人。
[273]古米山:今地址不详。福建往琉球的针路有枯美山,即今冲绳群岛之久米岛。古米山抑或即枯美山。
[274]冠带:比喻官职。
[275]倩:请求。
[276]虚梢:船首尾伸出的部分称“稍”或“梢”。船尾部伸出的部分只有铺板及船体围板,不构成舱室,称虚梢,即常说的假尾。
[277]井眉:原指井口的边沿,这里似指船舱的边沿。
[278]翕钉:翕,敛缩,翕钉即能吃紧钉。
[279]兜 鞠:鞠即“锔”,有木制勾栓和铁锔,此处讲与龙骨连接的锔。
[280]米鎚鞠:锔钉的一种,其形不详。
[281]万安:指万安守御千户所,驻今福建福清东南。
[282]梅花:指梅花守御千户所,驻今福建长乐东北梅花镇。
[283]镇东:指镇东卫,驻今福建福清东。
[284]定海:指定海守御千户所,驻今福建连江东北筱埕镇之定海。
[285]遮浪 板:舷墙板。
[286]倾:船倾。
[287]柱:支撑舷墙板的柱子。
[288]小 :小船。
[289]增重 :在船壳板上再加一层板。
[290]头极:船首局部加强的弯曲木构件。
[291]尤溪:今属福建。
[292]建宁:指明建宁府,治今福建建瓯市。
[293]清漳:清指何地,不清,疑有误。漳,指漳州。
[294]伙长司针者:掌管航海罗盘的人。伙长,掌管航海罗盘的人。针,指指南针,即航海罗盘,当时为水罗盘。
[295]阿班司篷缭鍪橹:阿班是掌管帆篷、缭索、炊器、船橹的。鍪,炊器,即锅。
[296]针用单卯:航海使用的水罗盘有24个方位。航行时可按一个方位航行,也可按两个方位之间航行,这样实际航海使用48个方位。方位以天干、地支和卦名为名。单卯就是单独一个方位“卯”,航向为正东,90°。
[297]甲卯:甲针和卯针之间。甲针为75°,卯针为90°,甲卯之间即为82.5°,即航向东稍偏北。
[298]乙卯:乙针和卯针之间。乙针为105°,卯针为90°,乙卯针即乙卯之间,102.5°。
[299]单酉:航向正西,270°。
[300]庚酉:正西稍偏南,航向为262.5°。
[301]辛酉:正西偏北,即航向277.5°。
[302]己卯:己卯年,即万历七年(1579)。明廷曾于万历四年(1576)以户科给事中萧崇业为册封使,行人谢杰为副使出使琉球,封琉球国世子尚永为中山王。看来这次出使万历七年成行。
[303]军门:当时称总督或巡抚为军门。这里是指福建巡抚。万历七年福建巡抚为耿定向。
[304]长物:多余的东西。
[305]俯偻:低头弯腰。
[306]胪列:罗列。
[307]龙艕:福州地区有的将龙骨两侧的底板称龙艕。
[308]甲午以四:甲午年准备了四只。甲午,嘉靖十三年(1534),是时陈侃、高澄出使琉球。
[309]辛酉、乙卯二使:指嘉靖四十年和三十四年出使琉球的使节。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使节是给事中郭汝霖、行人李际春。乙卯,当为己卯之误。己卯即明万历七年,正臣萧崇业、副使谢杰出使琉球。
[310]贴梁:指用樟木的抱梁肋骨加固舱壁的周边。
[311]坠尾:其原意指过分的尾倾。
[312]勾拴:指木勾榫。
[313]极板:弯木。
[314]曲 :指舷墙。
[315]眠篱:意为起居活动的范围。
[316]鹿耳:桅夹。
[317]马口:马口梁。
[318]能梁:樑名,具体位置不详。
[319]顿舟:停放船舶。
[320]爽垲:高爽干燥。
[321]科司院道:均为官名。科,指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的官员,即都给事中和给事中。司,指按察司的官员,包括按察使、按察司副使、佥事。院,指都察院的官员,包括都御史、御史。道,指兵备道,一般以按察司副使充任。
[322]万历《漳州府志》卷七《兵防志·战船》。
[323]俞大猷《正气堂集》卷五《议以福建楼船击倭》,俞大猷著、范中义点校《正气堂全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下同,不注),第130页。
[324]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八卷本)卷十八《治水兵篇·兵船束伍法》,中华书局2001年版(下同,不注),第314页。
[325]俞大猷《正气堂续集》卷一《又与刘凝斋书》,《正气堂全集》第716页。
[326]朱纨《阅视海防事》,《明经世文编》卷二百六。
[327]朱纨《阅视海防事》,《明经世文编》卷二百六。
[328]朱纨《阅视海防事》,《明经世文编》卷二百六。
[329]俞大猷《洗海近事》卷上《呈总督军门张条议三事》,《正气堂全集》第538页。
[330]邓钟《筹海重编》卷十二《经略四·兵船总论·钟按》。
[331]邓钟《筹海重编》卷十二《经略四·广东船图说》。
[332]邓钟《筹海重编》卷十二《经略四·开浪船图说》“守备庄渭扬曰”条。
[333]邓钟《筹海重编》卷十二《经略四·大福船图说·按》。
[334]邓钟《筹海重编》卷十二《经略四》。
[335]万历《漳州府志》卷七《兵防志·战船》。
[336]俞大猷《正气堂集》卷十五《兴化灭倭议》,《正气堂全集》第300页。
[337]谭纶《谭襄敏公奏议》卷一《飞报异常捷音疏》。
[338]《明熹宗实录》卷五十八,天启五年四月己丑,第2 690页。
[339]《明清史料》乙编,第七本《兵部题行条陈澎湖善后事宜残稿》。
[340]《明熹宗实录》卷六十,天启五年六月甲申,第2 808页。
[341]张廷玉等《明史》卷九十一《兵三》,第2 246页。
[342]俞大猷《正气堂集》卷五《议以福建楼船击倭》,《正气堂全集》第130页。
[343]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四卷本)卷三《手足篇·神器解》,中华书局2001年版(下同,不注)第48页。
[344]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四卷本)卷十二《舟师扁·火器总解》,第270页。
[345]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四卷本)卷三《手足篇·虎蹲炮解》,第61页。
[346]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四卷本)卷十二《舟师篇·飞枪飞刀飞剑制》,第279页。
[347]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八卷本)卷一《束伍篇·原束伍》,第51页。
[348]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八卷本)卷一《束伍篇·原束伍》,第54页。
[349]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四卷本)卷十二《舟师篇·神飞炮解》,第273页。
[350]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四卷本)卷十二《舟师篇·(六合铳)习法》,第276页。
[351]谭纶《谭襄敏公奏议》卷一《飞报异常捷音疏》。
[352]谭纶《谭襄敏公奏议》卷一《飞报捷音疏》。
[353]谭纶《谭襄敏公奏议》卷二《官兵追剿大势倭贼三战三捷地方底宁疏》。
[354]张萱《西园闻见录》卷五十六《兵部五·防倭·往行》。
[355]俞大猷《正气堂集》卷十五《条议潮州用兵便宜数事》,《正气堂全集》第309页。
[356]俞大猷《正气堂集》卷十五《九龙山之捷》,《正气堂全集》第313页。
[357]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四卷本)卷四《手足篇·(长刀)习法》,第8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