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海船图:嘉靖后海船的发展变化及其重要进步

明代海船图:嘉靖后海船的发展变化及其重要进步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嘉靖后海船的发展较之前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最为明显的是明代后期海船有广、福、直这三种船,但有一种观点认为东南沿海的船型只有广船和福船两种,这恐怕值得商榷。从这些数据对比来看,我们可以说嘉靖至万历年间的战船载重量超过其以前的近海战船,甚至比郑和下西洋时某些战船还大。嘉靖中期之后,战船数量大增。嘉靖至万历年间的战船较以往另一突出的进步是

明代海船图:嘉靖后海船的发展变化及其重要进步

嘉靖后海船的发展较之前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制区分更加明显。

明代后期,在东南沿海的船舶形制是不同的,明显地分为广船、福船、浙船和直船四种不同的形制。四种船的不同既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船形不同。广船下窄上阔,状若两翼;福船底尖上阔,首昂尾耸;浙船、叭喇唬船底尖面阔,首尾一样;直船、沙船底平,能耐滚涂浪。

行使方式略有不同。虽广、福、浙、沙船都有风使帆,但“广东船制两旁设架,便于摇橹;福建船制其旁如垣,其篷用捲,便于使风;浙、直船制平底布帆,便于荡桨”。

大小坚致程度不同。广船用铁力木制造,最为坚致耐用,也最大。大者可载三四千石,中等的可载一二千石。福船为松杉木制造,不如广船坚致,也没有广船大,大者可载二三千石,中等的可载一千石,但比浙、直船大。浙、直船在三种船型中是最小的,其大的可载七八百石,小的可载三四百石。

所以这四种船形制有明显的区别。还有苍山船,俞大猷说它是浙江船,邓钟则把它分在浙、直船类,王圻似乎又把它列入福船内。现在看来,它的形制特点不明显,到底应归入哪一类,难说。最为明显的是明代后期海船有广、福、直这三种船,但有一种观点认为东南沿海的船型只有广船和福船两种,这恐怕值得商榷。

之所以形成这样四种船的形制是由不同海区的海况不同所决定的。广东沿海岛屿较多,行船多在沿海岛屿间,“风气和柔”,便于摇橹。福建沿海海水最深,出海就是外洋,一望无际,有风时多,无风时少,利于使帆。浙直沿海海水深处固多,浅处时有,近岸平沙或数十里,潮涨水深寻丈,潮退仅可尺许,故利于平底的沙船。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为了适应不同的海况,造出了这不同形制的海船。应该说这些海船开始都属民船,只是功用不一,有的是渔船,有的是商船,有的是盐船,用于作战则是后来的事,甚至有的用于作战以后也还是民船,如广船大体就是如此。

2.载重量有所增加。

嘉靖以前沿海卫所的战船,按载重量分有八百料、七百料、五百料、四百料、三百料、二百料、一百五十料、一百料、五十料等型号;按形制分,有快船(风快)、铜头、哨船、八橹、十桨、高把稍、大青、风光等名称的船。[167]与这些舰船相比,嘉靖至万历年间的战船,载重量要大于明初以来的战船。嘉靖至万历年间的战船载重量未见明确记载,但我们可以大体计算出其载重量。俞大猷所造的一号大福船宽3丈(15米),水线长9.7丈(28.5米),吃水我们按一般的说法1.2丈(3.6米)。这些船均为木质船,其载重量当在150吨以上,大大超过800料。另外《大明会典》载400料浅船,身长比俞大猷所造大福船短1.6丈(4.8米);《南船纪》载,400料战座船阔只有1.7丈(5.1米),比俞大猷所造三号冬仔船还窄1尺(0.33米),而同一号福船比则窄1.3丈(3.9米),短1.01丈(3.03米)。从这些数据对比来看,我们可以说嘉靖至万历年间的战船载重量超过其以前的近海战船,甚至比郑和西洋时某些战船还大。

3.船型众多,更适于作战。(www.xing528.com)

以上我们叙述了几种船形,但实际上明代后期船的型号纷繁复杂,种类众多。范涞在《两浙海防类考续编》中,列出浙江的战船有21种。这些船型各有长处,也各有不足。但这些船只相互配合,就能充分发挥其长处,而克服其不足。因此就整体来说,这些船只大中小齐备,最大的可载三四千石,最小的只载三五个人;适于在各种海区航行、作战,广、闽、浙、直,远洋近海,无所不宜。作战时,既有专事侦察船,更有作战船;既能单船作战,也能群船围敌;既能撞沉敌船,也能击碎敌船;既能消灭敌人,也能捞取首级等,清扫战场。

正是因为有这些齐全完备的战船,明军在海上与敌相较具有明显优势。这也是民族英雄、军事家俞大猷提出要御敌于海,要建立强大的水军,要使水军在海防军中占七成的原因之一。当然御敌于海的最大好处是使内地免受敌人的烧杀劫掠。在实战中,明军总是把各种船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使用,如戚继光的船队,他的一哨船队由五艘战船组成,其中福船二只,海沧船一只,艟 二只。船队既不是单纯用福船,也不是单纯用海沧和艟 。为什么要这样配备呢?一句话是为了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有效地打击敌人。福船高大既能犁沉敌船,也能用火器击沉敌船,它在深海作战颇具优势,但在水浅的近海和无风时则失去了这些优势,而且因为其高大而不能捞取首级。为了弥补大福船这些不足,则在船队中配置了海沧船、艟 等。海沧船比福船略小,无风也可以行驶,一般情况下也可以犁沉敌船,但同样不能捞取首级。为此又在船队中配置了艟 。艟 比海苍船略小,比敌船略大,也能犁沉敌船。因其吃水浅,故在近海当福船、海沧船不能行驶时,靠它击敌。同样,也只能靠它捞取被击毙的敌人的首级。由此可见,这大中小三种船配合在一起,即发挥了各船的长处,又克服了各船的不足,能更有效地打击敌人,是一个完美的组合。当然在作战时,还要有各种侦察船的配合。总之,海上作战要多种战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可同敌船作战,并取得胜利。在实战当中,人们逐渐找到了更适合于东南沿海作战的船型,这就是福船。所以无论是戚继光在浙江,还是俞大猷在两广,他们所造的战船大都或全部是福船。船的形制的变化是嘉靖至万历年间舰船制造的一大进步。

4.战船数量大增。

嘉靖中期之后,战船数量大增。譬如浙江沿海有四十一卫所,按每百户所造一只船的规定,浙江四十一卫所当共有战船800余只,但实际没有那么多。《明史·朱纨传》载:“浙江卫所四十一,战船四百三十九,尺籍尽耗。”[168]这当是嘉靖年间的数字。《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二《原考》载:“查得浙江沿海玖卫叁拾贰所,先年原有战船伍百肆拾捌只。”《明英宗实录》载:“洪武初,浙江沿海卫所备倭海舟七百三十艘。”[169]而万历年间《全浙兵制》载:“全浙福、苍、沙唬等船通共一千八只(除小划船不计)。”[170]该书中各单位战船合计1 117只,这是万历二十年(1592)前后船的数量。而到嘉靖三十年,“两浙江洋河道沿海各区战舰、哨船,通共壹千贰百伍拾贰只”[171],这比洪武初年战船数增加71.5%。

5.更多地使用火器。

嘉靖至万历年间的战船较以往另一突出的进步是大量使用火器。嘉靖以前的战船也使用火器,但只有碗口铳、手把铳等几种,且数量少,并不占主导地位。嘉靖之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早在嘉靖四十年(1561),戚继光福船上使用火器的人员已占战斗人员的50%,而到万历年间有的竟高达70%多。火器的使用,增强了舰船的战斗力,改变了海战战术;使用火器的人员占战斗人员70%多,表明海战已由使用冷兵器为主转变为使用火器为主。这些是有时代意义的。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就总体而言,嘉靖至万历年间的战船与以往相较是有进步、发展的。但也需要指出,万历后战船出现了变小的趋势,以浙江(表2-1)为例,隆庆四年(1570)有各种战船723只,到万历三十年(1602)增至1 252只,即增加529只,但大型船只如福船等数量减少,而中小型战船如叭唬船、沙船的数量则增加。

表2-1 隆庆四年至万历三年浙江各类主要战船数量增减变化表 (单位:只)

表2-1根据《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二编制。从表中数据变化可以明显看出,在浙江沿海战船总数增加73.2%的情况下,大型船舶占比却下降40%以上,而中小型的叭唬船、沙船占比却增加3倍以上。这反映出当时海上防御越来越靠近内陆,如此也致使在援朝战争期间,京津地区征调浙、直战船时只有沙船、叭唬船等,而大型战船只有现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