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法国贝桑松驻地项目:自由场域与可交流的艺术生态系统

法国贝桑松驻地项目:自由场域与可交流的艺术生态系统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样法国贝桑松驻地项目也是通过营造这种自由的场域建立可交流的艺术生态系统:到达项目驻地后,对接人会发放驻地奖金并安排住宿及工作空间。可以在法国国立贝桑松高等美术学院参加任何你感兴趣的课程与论坛及其他艺术活动,也可以完全独立创作,参观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等,在这两个月的驻留结束前与同期其他国家的驻留艺术家做一个联合展览,或者做一个独立展览,以展现你为期两个月的驻留成果。

法国贝桑松驻地项目:自由场域与可交流的艺术生态系统

图6-12 艺术家在场(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2016年)版权: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艺术驻地的共创空间是场域艺术的延伸,互联网社交媒体支持下,国际展览、跨国艺博会推动艺术融合,艺术机构、画廊、媒体、美术馆、跨国驻地项目、交流项目等不断形成多个链接点,在策展人的参与下形成多元的国际艺术生态。

图6-13 艺术家在场游戏皮蓬·巴尔(皮蓬·巴尔,2016年)版权:皮蓬·巴尔

图6-14 向度·观(焦洋,2018年,8分13秒,16:9:3屏影像装置)版权:焦洋

图6-15 失去的拥有(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和美国艺术家塔林·西蒙纽约公园大道军械库,2016年)版权:雷姆·库哈斯和塔林·西蒙,纽约公园大道军械库

驻地项目内容:通过把不同领域的人聚集,其中包括科技工程师,设计师、媒体自由工作者、建筑师、作家、艺术家、音乐家、舞蹈家等一起创作交流,参观当地美术馆、画廊。驻留项目结束后在当地举办展览或者开放工作室、讲座等,并与当地艺术家、艺术机构、策展人、媒体以及大众交流互动,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艺术群落。

驻地可以使艺术家短期体验不同的社会环境、通过国外美术馆及画廊和不同领域的陌生艺术家共同交流开启了艺术创作的另一种方式,同时可以与艺术家、策展人建立联系。下面以福蒙特艺术驻地项目为例介绍一下驻地的形式,这个驻地项目通过作品征集,根据作品程度选出获奖作品举办个展并去纽约考察,每次15人为期两个月,筛选的有作家、诗人、雕塑家、影像装置艺术家、画家、民间艺人等。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工作室和卧室,可以申请旁边大学教授指导,一周一次工作室开放日,每天晚上由艺术家介绍自己的作品,周末请当下知名艺术家讲座,中途作品可以在食堂展出,最后联合做个展览,获奖艺术家要做个展。这种集合生态是通过大家互相借鉴、交流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良性、开放、自由生态集合体,所有的人共同营造的乌托邦居所。同样法国贝桑松驻地项目也是通过营造这种自由的场域建立可交流的艺术生态系统:到达项目驻地后,对接人会发放驻地奖金并安排住宿及工作空间。可以在法国国立贝桑松高等美术学院参加任何你感兴趣的课程与论坛及其他艺术活动,也可以完全独立创作,参观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等,在这两个月的驻留结束前与同期其他国家的驻留艺术家做一个联合展览,或者做一个独立展览,以展现你为期两个月的驻留成果。利用学校资源,吸引世界各地艺术家、学生交换思维,形成一个吸取、供给、开放的可呼吸的生命体。下图是贝桑松驻地艺术家周丽娜的作品(图6-16)。(www.xing528.com)

作品阐述:法棍对于法国人来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食物,在法国生活的这些天我也尝试去接受,但是我觉得它对我没有包容性,甚至是有敌意的。因为文化的差异,我和这里的一切格格不入,他们喜欢吃的东西对我来说像个“武器”。而Baguette翻译成汉语是法棍,这个“棍”字在汉语中也称作“棒”,是一种无刃的兵器。我想要传达的是,虽然不同文化间有一定的包容性,但在这中间存在于一种无法弥合的缝隙,这种缝隙我理解为一种距离。

图6-16 巴盖特(周丽娜,2019年,面包、链子、铁丝腰带等)版权:周丽娜

全球化的语境,不同国家的艺术家以一个共同主题做展览,呈现的是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交流、论坛、讲座,形成了大型的双年展如: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等成为艺术界重要事件,同时国际艺博会像巴塞尔艺博会、弗瑞兹艺博会、巴黎艺博会、美国军械库艺博会等逐渐成为艺术发展的风向标。各种线上线下展览,推广平台,使展览形成元素符号,互相碰撞,这是一个去边界、不断突破、超越的过程。不同语言形式共生来源于文化身份的差异,更来源于技术发展与固有思维之间的矛盾,其背后的文化本体使展览在互相的对比映衬当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这种关系也是对当代艺术的一个比较好的诠释。

目前网红展展览多为沉浸式的,展览组织呈现方式是多元的,艺术符号大多与消费文化有关。观众进入其中感知、参与、传递,人进入展厅使人与物之间形成对话关系,所以展览不是物品陈设,而是事件的参与。自我通过他者的呈现而展开,当艺术品脱离其原始的艺术语境时,与当地文化背景产生关系并进入新的语境,网红展的背后是瞬时流动的信息、拍照与共享、扁平化的思维等概念,时间在当下被解,形态的快速转换不断产生新意义,展览与消费文化紧密相连,逐渐形成品牌化、符号化并迅速传播。

不同参观者不停地进入舞台剧场,参与事件,传播事件(拍照—上传—分享),新工具和新媒介的使用改变我们关于自然世界、时间和空间、生命智能的认知(监控—记录—在场)。生物技术伦理、文化与社会经济交织在一起彰显了我们认知和本性的局限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