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福特汽车的批量生产标志着工业产品标准化、批量化,大众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杜尚《小便池》把现成品概念引入到艺术,模糊了日用品与艺术的概念;达达反对一切现成的规则经典,强调一种虚空的生活,通过实验、集会、杂志把艺术引向社会;包豪斯打破各个领域(建筑、产品、舞蹈、绘画等)的界限,通过跨界思维训练——建筑、陶瓷、金木、纺织、摄影、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把艺术“产品化”,通过产品设计引领生活。
20世纪5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发展,波普艺术使漫画、连环画、广告等形式介入到艺术中,使艺术大众化。后现代主义提出互不相干东西并置、戏仿、反讽等概念,大众的阐释成为作品一部分。博伊于斯的一个重要的艺术主张就是“社会雕塑”概念,人人都是艺术家把艺术推向意识形态的参与,在参与社会活动中体验艺术。强调人对社会的改变,“7000棵橡树”的艺术计划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他把社会看作一个整体,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品,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积极参与,从而对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他看来,艺术创作并不一定要追求一个具体的物质结果,而是强调参与到社会生活中,艺术要与社会当下对话并产生联系。
随着20世纪90年代尼古拉斯·瑞伯奥德提出“艺术关系”的概念,艺术空间功能的消解与转换,大众成为主体参与活动,艺术进入生活的日常。朗西埃的岐感美学,利奥塔的崇高美学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艺术与大众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提出“六度空间”理论,即: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通过认识七个人就可以认识全世界的每个人。人们不断对人与人、人与物的各种关系进行研究,出现各种理论,如:拓扑关系[27]、150理论[28]、人际关系理论[29]等,这些理论是对人与人关系规律的研究,也是对人所构成的社会的研究。这种彼此之间的关系像盐田千村的作品,很多线交织在空间中形成无数生命线的联系,共同构筑一个梦的迷宫。现在各种网络信号连接着人与生活,信息本身是虚无的,但却真实存在,艺术不断运用这种联系,组织公众介入社会,通过艺术方式唤醒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在百度百科中对社会构成的解释:人与社会群体(图6-1)。
在艺术介入社会之前,以何种方式进行调研,分析形成文案、图表、作品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通过调查研究本地域相关内容,复杂的环境与认知系统,通过记录(录像、文本、绘画等方式)思考社会群体在不同背景下生存状态,在比较中链接、重组、融合,从而寻找到切入点进行艺术转换。
图6-1 人与社会群体图示
社会调研是当代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调研从地域历史、文化、人文等多方面思考,收集、结合大数据的分析结果,以理性方式导入观念。例如,找一块居住区,通过对社会福利待遇、价值观、消费水平、人群特征等方面调研,收集相关文本、实物、声音、气味、图片等,提出自己对该地区改造计划。以录像、采取记录图文形式,以书籍文本、微缩景观、绘画、戏剧场景形式、装置等形式呈现。通过城市调研使学生可以综合考察城市历史、变迁、人文、经济、文化背景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等。
下面以罗霭莹同学于2019年的调研作业为例介绍社区调研的几个角度。作品《海口街25号》从对建筑历史的拷问到人员居住现状及未来情况调查,研究当下普通大众生存状况,通过交流、志愿活动与居民产生互动,呼唤居民的主体性。最后通过模型再现、文字、图片形式展览。
研究方向:古建筑的历史与保护与人群的关系。
社区改造研究目的:希望给面临着拆迁的老住户们留下一个美好回忆,并利用社区献爱心活动让原本一直存在分歧的新住户(拾荒者)与老住户(当年政府职工的子女)提供一个重新互相了解的契机,解决邻里矛盾。希望他们能视彼此为一个集体,共同打造更好、更有爱的社区。
调研内容:因为海口街25号的日本古建筑群已被私人地产商买下,并计划于2020年春节后安排里面的住户迁离。罗蔼莹在这里租下了一个房间,希望可以以住户的身份为这里的邻里街坊们提供一些义工服务,一起亲手建造更美好的街区,给支离破碎的街区重新带来温暖。
“社区活动是为了把当地居民的主体性召唤出来,并开始主动介入公共事务,知道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且共同努力打造更美好的社区。”
在此我们需要结合沈阳的地方历史,来讨论为什么住户们缺乏社区的意识,或许这只是其中一个小的原因,但是这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单位是中国社会主义工作场所及其包括的一系列实践活动的总称,是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城市的基础。单位制是当时工作于该单位的工人们逐渐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作为理想型的单位不仅是一个工作场所,而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控制和调节整个社会运转,个人依赖着单位组织,社会活动离不开单位。单位为个人提供退休金、医疗和住房,而个人的旅行、结婚或生孩子等“私人生活事务”必须获得单位许可。国家依赖单位组织整合社会,同时,也控制对单位组织的资源分配。由此,单位现象实际上体现为双重依赖性:一方面,单位依赖国家提供资源,另一方面单位成员依赖单位提供福利。这样的依附关系也产生出“依赖性结构”。
政府不断推进城市空间转型,提倡将单位转向社会,这个过程中每个住户的参与度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希望大家都能意识到作为社区中的一员有义务一起打造一个更好的居住环境,建立一个本互助互爱的集体关系场域。
海口街25号古建筑群现状介绍:海口街25号建筑群为三栋砖木结构的别墅建筑,现在还长期居住的大概还有7~8户。主要分为老住户和新住户,老住户大多为当年政府部门职员的子女;新住户主要是外地前来打工的低收入人群,职业多数以施工或废品回收为主。住户选择这里的一大原因是因为这里房租低廉,又位处市中心。这里门前的街道比较空旷,而且也是矮层房屋结构,有前院很适合堆放收集来的废品。现在这个区域已经形成了很完整的产业链,新住户们收集完废品,直接在自己家门前拆捡有用的部分,然后进行分类装车送到附近的废品回收站,或者会有私人的回收站人员来询价。
作品呈现分两个部分:社区活动部分和模型再建,邀请沈阳鲸川和够硬barber来为住户们免费剪发;邀请专业摄影师来帮大家拍全家福,拍摄地安排在建筑门口;邀请沈阳医大一医院消化系统科医生来作健康科普讲座,教大家健康意识,提醒老年人冬日饮食需要注意什么;收集到的废木板,把它改造成储物箱,给他们放杂物。然后用当地拾荒者收集到的废弃木材制作海口街25号古建筑群的模型,对模型中的局部进行详细介绍及附近居民生活状态介绍,标注建筑内部的损坏程度。住户的简单家庭情况调研如图6-2所示。
当今世界很多项目、活动、计划都是以艺术名义介入社会,引发各地区、各种族的人们参与,其中《共造城市》项目就是一个典型。“共造的城市”是一项带有教育性质的城市空间介入项目,是艺术团体“勒特·维克”与当时的指导教授巴斯特共同提出的计划,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西德城市发起,然后在其他城市陆续举行。2018年鲁迅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系与柏林艺术大学联合举办“共造城市”项目活动,期间进行了多次有关城市、建筑、艺术方面的讲座研讨。我们希望通过此活动,可以呼吁沈阳的民众们了解城市的历史,唤起每个人对城市空间和社会环境的责任意识,进而可以真正地共同建造和改变我们生活的环境,每个人都可以来动手“做”,每个人都来反思,每个人都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通过捏塑陶土,亲手“建造城市”,受到邀请的市民用陶土在“空地”上建造“房子”,并在工作坊艺术家的引导下,将公共设施引入空间规划、文化遗产保护等议题中,甚至透过角色扮演,思考各种城市空间规划问题。
图6-2 住户的简单家庭情况调研图示
在此次活动中,同学们联合各行业非艺术领域专家,从各自不同视角阐述了对沈阳城市空间的理解,塑造一个“家”的概念,同时塑造了一个心中的乌托邦未来。中国人对家、族的概念比较强,此次活动邀请了很多家庭,一家三口参与制作,通过全民参与,动手用泥土制作城市。可以是想象城市,也可以是本地标志性地标的建筑,以一种上帝视角审视思考我们的生存环境与未来。大众和艺术系的同学共同完成这个作品,活动完成后毁掉,泥土形成城市,城市又都归于泥土(图6-3、图6-4)。
此次活动是以调研、讲座、大众参与,实践作品作为活动策略,由于不同人的参与不断产生新的阐释,使作品在不同场所中产生新的生命力。从盛京到奉天再到沈阳,这座城市现今所能见到的建筑历史痕迹经历清、民国、改革开放建设时期和现代化建设时期,也因此留下了古建筑(故宫、堂子街等)、近现代建筑(沈阳站、小南教堂、大帅府等)以及工业建筑(沈阳黎明、航天新光、红梅味精等)等。这些遗存的历史建筑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发展脉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不同因素对城市环境不同程度的影响,城市空间呈现着各式的变化,“共造城市”亚洲小组计划在亚洲的三个城市——韩国首尔、中国沈阳和中国台湾宜兰重置1979年的“共造城市”。
图6-3 2018年8月23日至9月3日,鲁迅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系与柏林艺术大学联合举办“共造城市”项目活动
图6-4 共造城市海报
柏林艺术大学是一所已有300多年历史的世界顶尖的艺术类大学,此次是其艺术学院的中“脉络艺术”系和鲁迅美术学院的当代艺术系的第一次合作,共同执行这项带有社会教育意义的艺术活动,同时也是两所高级艺术院校的首次合作。鲁迅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系的同学们以他们敏锐的视角阐述了他们自己对城市空间的理解,他们关于沈阳的未来畅想和规划,还以他们的丰富经验来塑造他们切身生活的城市。鲁迅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系师生希望以此次活动唤起普通民众对于城市建设的关注度和主人翁意识,以艺术文化活动助推沈阳城市建设发展。
同样活动如:由瑞士的“为世界而艺术”组织向世界各地30多位艺术家发起了主题为“献给世界受难儿童的礼物”的创作邀请,之后在不同国家巡回展示作品的计划与模型;奥利维拉·埃利亚松的“绿光”项目,他设计几何形灯管形成简易的传递生命的光,帮助移民点燃内心新的希望(图6-5)。诸多艺术项目从不同角度探讨贫穷、难民等社会各种问题,以艺术的模式号召大众参与,通过协作共同完成一种爱心的传递。同样群体活动还可以以荒诞的形式出现,弗朗西斯·埃利斯通过“最大的努力,最小的成果”这则荒诞的社会寓言对社会现状进行反讽。当时智利首都利马陷入了混乱的街头冲突,社会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弗朗西斯·埃利斯以一场史诗般的行为对此作出回应,他召集500名志愿者一起移山,把一个巨大的沙丘移动了几英寸,但是大家都没感觉到(图6-6)。
很多艺术家都在思考大众介入艺术与空间功能的转换的问题。艺术家里克里特·特拉万尼加通过改变画廊功能,让观众参与到他构建的环境中,从而带来一种新的互动的形式。他为观众提供食物,创造各式休闲活动,并寻求和其他艺术家和学生合作的可能。自从2003年以来,特拉万尼加开始了他的“大地”计划,在该计划中他和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人合作,共同开发一块土地。该计划赋予土地以新的含义,并在私人和公共、局部和全球的领域中建立起关联。
图6-5 绿光(奥利维拉·埃利亚松团队,2016年)版权:奥利维拉·埃利亚松团队
图6-6 当信念移动山脉(弗朗西斯·埃利斯,2002年,智利利马)版权:弗朗西斯·埃利斯
以下通过对艺术团队和艺术项目的介绍,了解他们是以什么方式进行跨学科、跨领域人们合作,怎么推广其生态理念、环保理念等。生物艺术家爱德华多·卡茨对作品《荧光兔子》的社会介入策略值得思考与借鉴。爱德华多·卡茨在法国科学家的帮助下,向兔子“阿尔巴”的体内注入绿色荧光蛋白,因此它能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发出绿色荧光(绿色荧光蛋白是一种由约238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最早提取自水母)。卡茨想把它带回家抚养,阿尔巴所诞生的机构并没有同意这一要求。因此,艺术家开展了一系列公共介入,试图引起巴黎市民的关注并争取到阿尔巴的抚养权。
(1)艺术家制作了一系列海报,七种海报上有七个法语词:艺术、媒体、科学、伦理(道德)、宗教、自然和家庭,分别指与此事件有关的各种元素。
(2)此事进一步引起媒体的广泛报道,并引发了一系列讨论,例如,阿尔巴作为转基因生物是否能被认为是艺术、它的存在是否合法、人与上帝的关系是否在新的世纪需要被改写、基因操作的伦理问题、转基因生物是否能为自己争取权利等。(www.xing528.com)
(3)艺术家还设置了一个网站,全球的网民都能在这个平台上实名或者匿名留下对于此事的看法。
(4)卡茨通过把阿尔巴在包括小说、游戏、电影等大众流行文化中出现的视频整合,完成作品《绿色荧光蛋白兔》系列,其中包括《绿色荧光蛋白兔》《绿色荧光蛋白兔——巴黎介入》《释放阿尔巴!》《绿色荧光蛋白兔——一只网红兔子的故事》(图6-7)。
(5)通过展览在《阿尔巴留言簿》之中留言,继续书写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教育程度的人群对关于阿尔巴这一讨论的看法。卡茨通过媒介,进行信息传播不断延展作品的内涵。而比利时艺术家弗朗西斯·埃利斯,他运用诗意和讽喻的方式来应对政治和社会现实,比如边境问题、地方主义、全球主义、冲突地带和社区问题等。
当下新技术、新材料发现不断改变人们对艺术创造的认知角度(生物工程、网络传媒)延伸到社会中民生、养老、保险、衣食住行、信息收集、传播等问题。例如:宜家为难民设计的简易移动屋4个人4个小时就能搭建完,造价低廉、稳固耐用、安全舒适,几个拼一起形成小型诊所或临时学校,图书馆、难民营儿童游戏中心等不但结合社会问题解决了重要的生存问题,还还原了建筑本质功能——居住。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交互设计系一个毕业作品是无须医生干预下独自实施手术的简单低成本机器人,转换了医疗模式,让人们重新思考医疗服务的社会价值。世界第一个搭载集成光信号智能自行车头盔,自行车减速时会自动显示刹车灯和转向信号。
图6-7 绿色荧光蛋白兔(爱德华多·卡茨,2000年)版权:爱德华多·卡茨
能源转换在艺术领域中是很重要的,人或动物的活动和工业生产会产生有机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可以通过技术加工成液体燃料或者通过焚烧、气化发电产生热能,艺术家利用这些技术创造艺术可视形态传达观念。去年伦敦设计周的一件设计作品由特殊叶子通过阳光照射、储存能量,晚上转化成光能发光;一件由韩国艺术家设计的作品是由风能噪音转换成电能,用电吉他奏出美妙声音。
除了艺术家还有很多团队努力使艺术介入社会,通过参与社会各种活动,传递生态理念,改造社会环境,通过教育、论坛、展览改变人们对社会、自然的认知。以下介绍几个介入社会代表性的团队:
一、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工作室
理念:埃利亚松所参与的社会议题大到移民与环境问题,小到日常生活问题,譬如种植与饮食方式。他的传播生态学概念的公共知识生产平台涵盖艺术品生产、展览制作及公共雕塑设计的范畴,以及开放式实践社会参与。
组成:这是一个由设计师、建筑师、烹饪与饮食研究人员、手工艺人、地理学及环境学研究者组成的跨学科工作室;并且他们持续与艺术学校、建筑项目、舞蹈项目、种植者群体进行协作与交流,不同出身和文化背景的员工像家人一样共同用餐。
主张:强调艺术结合日常生活,通过艺术项目介入气候环境、食物、社会问题、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问题。通过对绿色有机食物、素食及自产自销等理念的强调,制作新式菜品把艺术带进烹饪领域。埃利亚松的艺术实践强调平等、开放、协作、身体感知、迁徙、有机与自然的生态思维。
创意方式——通过跨领域人员合作,围绕自我理念的“关键词”[30]与问题,把他们呈现在一面图片与文字交织的墙,体现了跨领域研究与知识生产体系。他们利用字母A到Z进行分类,并围绕这些词与短句,以不失严谨的头脑风暴的形式贴上想要探讨的问题、相关的论文摘选、图片、图像及新闻报道。埃利亚松团队通过社会项目对有关难民、生态环境等问题进行方案设计,他们与工程师弗雷德里克·奥特森联合创作了“小太阳”项目,该计划以低成本、便携的太阳能灯的形式为远离电网的人们提供电力(图6-8)。
二、TeemLab团队
组成:TeemLab团队成员除了艺术家,还有程序员、工程师、CG动画师、数学家、建筑师、编辑、网页和平面设计师等500多人。
理念:致力于超越、模糊艺术、设计与科学、科技的边界,以Borderless(无边界)为概念,意在打破“作品与作品”“作品与观众”“自己与他人”的界限,作品会与整体空间融合,观众与作品互动。
作品特点:科技感、流动性、交互性、沉浸式。
组织规则:扁平化构架,无管理化,平等、坚持自己主张、充分发挥成员的能力,形成各个领域专家最佳搭配。把沉浸式展览形成品牌化、符号化,通过媒体平台形成网络明星、大众的打卡地。
图6-8 奥利维拉·埃利亚松工作室 版权:奥利维拉·埃利亚松团队
三、越后妻有运作模式
(1)艺术家们在了解当地的地形、气候、植被、农业生产方式以及食物等特征的基础上创作的作品。
(2)形式:用当地材料表现当地特色,音乐表演、艺术品、传统节目、花火、露天电影、烧陶、温泉等项目打造生态旅游环境,带动酒店、餐饮、旅游纪念品、就业发展。
(3)成员组成:艺术家、外国活动组织、大学生、当地居民。
(4)可持续发展:2008年越后妻有—里山合作组织宣告成立,这个非营利组织机构由本地居民以及区域外的支持者组成,组织目标是协助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的自立运作,支援地区建设、城市农村交流、地区事务宣传及爱好者培育、文化设施管理运营、地区形象提升、地区振兴调研提案等。很多废弃房屋与学校的重新利用、荒芜田地的重新翻种等举措,都是由越后妻有—里山合作组织积极推进促成的,越后妻有基层社区的自治,提升了民众对于地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我们生活的世界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社会组织到文化传播,从人文到自然是一个互相依存的复杂体系。城市与网络是两个重要的生态系统,由个人和群体的参与得以运行,城市就像一个放大版的生命体,不断随着人的增加而变大。城市是人的延伸,我们不断地入侵自然,噪音、雾霾等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在这个异化空间中生存。
虚拟网络世界使每个人产生关系,我们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生存的环境,通过网络平台、软件平台、学术活动、展览等不断交流,这种信息传播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不同的社会群体,通过艺术手段和群体参与完成对自然的修复,从而催生出像热带雨林一样的生态多样性。
思考题:
1.公共艺术项目是怎样逐步形成、推广的?
2.人作为主体在艺术介入社会中的作用是什么?
3.1000年以后的未来世界还需要人的社会活动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