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群体智慧的社会性生物笔者不禁想到蜜蜂、蚂蚁等生物群落。个体组成的群体能够一起解决问题,参与者通过实时反馈,互相协作,得以群策群力做出决策。统一体的力量显著优于个体,经过了亿万年的不断进化,从黏菌这样的单细胞生物到蜜蜂、蚂蚁这样的社会性昆虫,再到鱼群和鸟群,每个个体的行为是有目的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照应而不相撞,形成规律性运动。每个种群形成一个复杂系统,与内部个体资源是互相占有、开放的。生物种群可以自我组织与调试,在不断生长与修复的同时,也在受环境影响从而不断更新。微小的黏菌是单细胞有机体,它们大量聚集(数以百万计)形成一个大细胞,尽管单个细胞结构简单什么也做不了,但是大的超级细胞体却能在林地中寻找腐烂的植当作食物。黏菌怎么能在自然中寻找到自己与食物之间最短的路径一直是个谜。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统一体,总体细胞智慧展现出了超越个体的智慧,在鱼群、蚁群和鸟群中也可以观察到类似的现象。河狸对水坝生态的营造是个典型例子——河狸有一个独特的本领是垒坝,凡是河狸栖息过的地方,都有一片池塘、湖泊或沼泽。不同的河狸会选择特定的地方,打造了一个生命聚集平台,维持多样物种,把自己生活的地方变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河狸总是不断地用树枝、石块和软泥一层层叠压,垒成堤坝,以阻挡溪流,中间的树枝有一定角度导流,增加水坝的稳定性,河狸通过筑坝形成池塘或者湖泊。河狸可以改造自己栖息环境,当进入新的栖息地或栖息地水位下降时,河狸会咬断树木,用树木、泥巴等筑坝蓄水,它还会把它的巢穴洞口延伸到湖中,防止天敌,巢穴内部还建有二层阁楼防止水位升高时水灌入洞穴。河狸在一个地方一年只吃一次树枝,不会破坏生态植被,河狸会利用水温储存大量新鲜树枝(它们的食物)过冬,有时不惜开挖长达百米的运河,把岸上的腐木运到河里。这片由河狸打造的生态系统孕育了鱼、水生动植物、微生物、青蛙、蜻蜓、水生浮游生物、翠鸟燕子等。啄木鸟利用腐木筑巢,一年后留给燕雀,燕雀会完成旧巢改造,继续生活。通过河狸提供的平台使各种生物互相作用,共同生存,维持着生态系统的自循环,形成平衡的生态关系。河狸通过筑坝营造多样的生态环境,使各个物种之间形成互生及能量传递的关系,这与皮埃尔·于热的作品《未来生命之后》有异曲同工之妙,他通过蜂群行为的数据采集一发一系列生物及温度、湿度变化,使各个生物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中。
自循环——白蚁也是生态系统自循环的典型代表,其分工明确,蚁王、蚁后、工蚁、幼蚁,它们之间相互清洁、爱抚、饲养幼蚁、警卫等,它们吸地下水,吃土质木材,体内积累了很多微量元素,它们还自我耕种一种可以吃的真菌,同时它的排泄物叫菌圃也是白蚁赖以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
白蚁是一个有组织、有分工、有等级的社会性群体生活的昆虫。它们可以有计划、有合作、有设计地建造复杂高达数米的蚁丘形成一个自然空调系统。国外就有模仿白蚁巢穴的建筑,该建筑通过模仿白蚁筑巢的混凝土材料和具有通风结构的上下循环系统,使大楼冷热迅速交换形成恒温、恒湿、换气的空调房。白蚁就像一群陌生人在一个屋内经过一段时间便能形成合作、谈话、默契等,这种群体意识的形成是非计划性、自然的,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在这里会经常发生。白蚁以植物、地衣、泥土、自身培育的苗圃为食,为其他生态系统的有机物分解、营养转化、物质循环、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是森林物种多样性和食物链的重要部分。
白蚁的这种行为扩展到我们人类自身,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各种组织,团体、企业、学校等都需要这种相互协作的团队智慧。这些群体具有个体主动思考,自组织、自发生的特点,在组织闭环系统中,参与者互相直接沟通没有层级的关系,共同打造出一个自发统一体,很多复杂现象背后是简单规则和随机性结合。而这种集体创作在当下已经形成共识,做得比较成功的是日本的Teemlab、瑞典的埃利亚松团队、加拿大的力矩工厂等,团队成员都是平等的、随机组合的。他们有各领域的专家,当遇到任务时,几个人能够迅速随机结合在一起,发挥各自的强项,用灯光、动画、交互、音效等各种媒体从不同角度打造沉浸式环境,形成人与环境的互动。
现在很多艺术家用蜜蜂和鸽子做作品,由于它们具有群居的特点,还具有一定的可控性,艺术家杜克·莱利通过对鸽子群落习性的了解,指挥成群的信鸽做艺术活动,在它们腿上粘上带遥控器的LED光珠,把它们在航空母舰上放飞。他利用口哨控制信鸽,挥舞塑料袋作为信号,在黄昏下表演点亮夜空,向纽约信鸽文化致敬。他的另外一件作品《与敌交易》是训练50只信鸽从古巴走私雪茄到美国佛罗里达州基韦斯特,每个鸽子以走私犯的名字命名,携带摄像机的鸽子以触犯过去法律的导演名字命名,最后这些鸽子有的迷失了有的走私成功。这个作品的创意思路是首先要了解信鸽特点、习性,然后通过对信鸽进行行为训练,通过关键词对作品进行引申(无身份——行为指向——符号象征),暗喻人的社会行为与法律制度的矛盾,以艺术的行为触碰了法律的底线。2017年艺术家沃尔夫冈·布特斯在英国考文垂圣米迦勒座堂,通过直播串流将附近5万只蜜蜂声音传到会场内,与交响乐和合唱团一起构成音乐的盛宴,室内仅以蜡烛照明,蜡烛融合了蜜蜂和附近植物的气味。中国艺术家任日做的系列作品是《元塑Ⅱ》,该作品以正立方体和十字为最简单集合形结构,作者把蜂王控制在这个空间的十字中心。他运用蜜蜂造房子的规律——环绕蜂王建造新的蜂巢,每过七天会使盒子的方向改变,蜜蜂会根据空间和重心的变化重新调整生成新蜂巢的方向和节奏。这个作品创作思路是首先掌握蜜蜂习性,利用蜜蜂自组织功能造巢,这是对人社会的暗喻也是对人行为背后操纵者的思考。米兰世博会英国馆艺术家沃尔夫冈·布特斯及其团队利用蜂巢原理,打造了一个诗意的景观,营造了一个数理与生态自然完美结合建筑。由于其在公共空间呈现,这样可以使社会每个人都面对它,形成地标,通过人的进入与环境交流成为城市一部分。这些作品围绕着生物的声音、气味、习性、行为等因素,使它们与人、环境产生关系共同营造一个宇宙交响曲,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生态、环境、发展、种群、阶级等方面的思考。(www.xing528.com)
生态系统中光、颜色、动植物、人、声音、温度、湿度、磁力、细胞中的光敏色素等元素相互产生关系,要找到各元素之间的关系脉络才能有效地进行艺术转换。每个元素都可以作为生态思维的切入点,通过思维导图联系其他元素,产生一个生态模块。也可以通过了解生物本身的特点与习性提出问题找到兴趣点:昆虫、鱼、哺乳动物族群之间如何传递信息?蝙蝠的声波回声定位方式如何运用到艺术中?玉米、茄子、大麦等的种子如何生长?不同植物接受不同波长的光,如何生长变化?雾霾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然后通过以艺术的方式解决问题再进行作品呈现。
图4-1 米兰世博会英国馆(艺术家沃尔夫冈·布特斯、西蒙兹工作室、物理学家马丁·本奇克,2015年)版权:沃尔夫冈·布特斯、西蒙兹工作室、马丁·本奇克
作品分析:从蜂巢中进行符号化抽取——通过方与圆的几何形架构与周边环境形成呼应——LED光振动传感器——监控蜜蜂种群活动——蜜蜂活动数据反馈到10000盏照明灯上——通过计算机数据转换使LED灯产生变化——提前录制蜂群音效——种植与英国植物相近的花草——花草香、光、音乐、视幻觉的图像共同营造了诗意的空间——呈现了数列之美(图4-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