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社会以农业为本,历朝政府均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工商业在夹缝中艰难发展,明中期得益于国内及海外市场对丝绸的庞大需求,江南纺织业生产规模随之扩展,也因此率先实现早期工业化。[95]然而这种早期工业化因列强的入侵被迫中断。19世纪中叶,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急需打开对华贸易市场,以扩大对华商品输出,为此悍然发动鸦片战争,列强借机纷纷来华,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口岸进行贸易。随着沿海口岸开放增多,外国商人以口岸为中心不断倾销商品,并在沿海地区投资设厂。列强对华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一方面推动了中国农产品商业化,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另一方面开风气之先,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扫除了障碍,近代民族工商业首先兴起于沿海丝绸之路重镇的广东和上海等地。
19世纪50年代以后,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清军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屡屡失利。与此同时,西方列强也加快了对华经济和军事侵略,民族危机加深,开明士大夫提出“师夷长技”的口号,主张发展洋务。洋务运动最初以“自强”为口号,着力发展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织造局、福州船政局等是其产物。然而,军事工业需要庞大的经济支撑,洋务运动领袖李鸿章说:“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96]自19世纪70年代起,“求富”成为洋务运动的目标。1873年李鸿章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拉开了求富活动的帷幕。此后,开平煤矿、汉阳铁厂、上海机器织布局等官督商办以及官商合办的民用企业渐次成立,这些民用企业进一步刺激了民族工商业的兴起。
民族工商业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早期主要由官僚、地主、买办及商人所为,他们通过投资兴办近代化工厂,或改进手工业作坊,采用机器生产的手段发展工业,由于资本有限,企业发展水平较低,并且主要集中在沿海及沿江口岸地区。
继昌隆缫丝厂是由广东华侨陈启源于1872年在广东南海县设立。鸦片战争前,广东南海、顺德地区已经发展出成熟的缫丝业,拥有技术娴熟的缫丝工人。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动力缫丝,大大提高了生产率,其产品行销欧美,引起了广州工商业主争先效仿。1881年《海关特种调查报告》显示,短短10年内,广东创办了10家缫丝厂,有缫车2400架,产丝1200包。[97]缫丝中心之一的顺德所用的缫丝机均来自广州,“三角洲的主要工业当然是缫丝业,顺德县有蒸汽缫丝厂二百家以上,用广州造的洋式机器进行缫丝”,缫丝业的发展,带动了佛山地区产业转型,“三水本来主要是农业区,但已逐渐变成产丝区了,最近几年(1892—1901年)中,农民相当广泛地种植桑树,妇女也都学着如何养蚕”。[98]在继昌隆缫丝厂的示范下,广东纺织业发展迅速。1895至1913年间,新会县雇工300人以上的缫丝厂有2家;南海县有丝厂35家,广州附近有缫丝局180家,每家用工500人。[99]
通久源机器轧花厂是1886年严信厚创办于浙江宁波,工厂采用日本轧花机,以蒸汽机为动力,雇佣工人并聘请日本工程师轧花,工厂以慈溪、余姚棉花为原料,由于销路较好,1891年工厂又添购了发动机、锅炉和轧花机以及纺纱机,开始纺纱,效益大大提高,“其厂名通久,设于北门外湾头地方,已阅三年,日见推广。共设厂、置机等项,计成本银五万两。轧花车四十具,收买子花每担价洋四元三角,以子花三担轧净花一担,可售洋十四元二角。子每担可售洋八角。今年(1891年)售出净花三万担,其息颇厚”。[100]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是1878年朱其昂创办于天津,设厂之初,只有一台磨面机,司务员2人,小工10多人。“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不相同”,一年盈利六七千两银子。[101]后来,该磨坊又改成由进口的德国石块加工成的磨盘。在其影响下,上海、福州、北京等地也相继办起了机器面粉厂,开创了机器磨面的时代。(www.xing528.com)
1879年卫省轩首先在广东佛山创办巧明火柴厂,此后1886年杨宗濂等在天津设立火柴厂,1890年上海燮昌火柴厂也投产创办,同时厦门、重庆、太原、广州、浙江等地火柴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使得火柴业成为甲午战争前分布最广泛的行业。此时,近代化的造纸业也发展起来,1882年广州首先成立机器造纸厂,1889年,广州商人钟锡良又在南海县盐步村建立厂房造纸,1906年该厂改为官办。造纸业的发展,带动了印刷业的进步,1882年徐润在上海创建同文书局,通过购买石印机印刷图书,对古籍保存做出了重要贡献。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国内“救亡图存”的呼声高涨,爱国企业家和工商业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口号,提出自办铁路,开矿设厂,抵制洋商洋厂,民间兴起一股私人投资高潮,这一时期著名的实业家以江苏南通的张謇最为知名,他于1895年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以抵制日本棉纱的进口。随着资本积累增多,张謇又创办了广生油厂、复兴面粉厂、资生冶厂等工厂,使南通成为中国早期民族工商业基地,促进了私人资本投资工商业热情。
正是在张謇等奔走号召下,纺织业等轻工业受到清政府扶持,1896年清政府下令各省设立由地方商会推荐的绅商担任局董事的商务局,其任务就是“将该省物产行情,综其损益,逐细讲求。其与洋商关涉者,丝茶为大宗,近则织布、纺纱、制糖、造纸、自来火、洋胰子诸业,考其利病,何者可以敌洋商,何者可以广销路。如能实有见地,确有把握,准其径禀督抚,为之提倡”。[102]在官府的支持下,19世纪末纺织、缫丝、面粉、印刷等轻工业以及采煤等工矿企业迅速发展。
从民族工商业发展来看,近代工商企业基本上出现于沿海经济较发达,且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沿海地区,尤以长三角和珠三角发展最为全面,早期工商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方面,从事工商业生产的主要是官僚、地主、华侨等群体,他们掌握着一定的社会资源,具有良好的销售渠道,与外国资本家建立一定的联系,对外商的依赖性较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