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教”互补与“刚气弱化”桃源仙境图 明 仇英 175厘米×66.7厘米 绢本设色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儒、道、佛三教互补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主脉。然而,过去我们在肯定和张扬三教互补时,往往忽略了“互补”所具有的深长延续力量同时也带来了某种并非积极的、有些甚至是消极的因素。并且,又因为“三教”互补客观上也是中国文艺及其发展脉络的哲学基础,因此,从古至今的中国艺术就总体而言显得刚气不足而阴柔有余。
“三教”互补与“刚气弱化”
桃源仙境图 明 仇英 175厘米×66.7厘米 绢本设色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www.xing528.com)
儒、道、佛三教互补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主脉。这自然是无多争议,早有定论的。为此,我们在前面也较详细地分析了“三教”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各自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论及了“三教”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积极意义及其塑造力、凝聚力,等等。然而,过去我们在肯定和张扬三教互补时,往往忽略了“互补”所具有的深长延续力量同时也带来了某种并非积极的、有些甚至是消极的因素。即由于存在着这样的“互补”,中国人的人格品质、审美心理定势中都或多或少地沉积着较保守的“中和”意识、克制机制,具有宗法伦理倾向的社会观和掺有浓厚小农意识的神秘主义理性冥思。并且,又因为“三教”互补客观上也是中国文艺及其发展脉络的哲学基础,因此,从古至今的中国艺术就总体而言显得刚气不足而阴柔有余。诚然,阴柔也未必是一个负面因素。严格说来,它是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的一种特性,但从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模式和它对中国人审美心理结构的影响来看,又确有其不足取的一面。因为,太多的阴柔会导致人们对自身弱点和民族劣根的麻木,有碍于锐意进取,向前冲闯,也有碍于激发人的创造活力、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笔者认为,这种刚气弱化的性格特征,不仅在近代史上促成了中国长期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剧(即使不是主要原因,也至少是原因之一),也是历史文化背景折射在中国文学艺术上的巨大投影。本着坦率的学术探讨精神,我们特承前文所言之“互补”的轨迹继续走下去,在继承的同时,也作些理所当然的“批判”,这或许不能算作过分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