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丰子恺以口琴音乐推广为目标

丰子恺以口琴音乐推广为目标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就普及音乐来讲,丰子恺更青睐于口琴音乐。丰子恺作序的口琴音乐著作1928年间,丰子恺对口琴乐器还不甚了解,仅把它当作新玩具而已。丰子恺由于自己是这些著述的序作者,成为推广口琴音乐的培植者之一,而感到无限的欣慰!1937年,丰子恺在《口琴入门》的序中如是说。很显然在抗战烽火的年代里,丰子恺向民众提倡和推广口琴音乐的目的绝非陶醉于享乐之中,而是希望“都能速成为音乐抗战的将士”。

丰子恺以口琴音乐推广为目标

朱显因

丰子恺自1925年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了他的《音乐常识》一书后,又著译了多种音乐教育及介绍近代西洋音乐家的册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26年由开明书店出版的《音乐入门》。前后共印出过30版。丰子恺还编纂了乐器的演奏法册子,如《洋琴弹奏法》(1929与裘梦痕合编)、《怀娥铃(小提琴)演奏法》(1931)、《口琴吹奏法初步》(1938与肖而化合编)、《怀娥铃名曲选》(1931)、《风琴名曲选》(1932)和《洋琴名曲选》等。但就普及音乐来讲,丰子恺更青睐于口琴音乐。

最近,我新发现丰子恺为《口琴吹奏法》等所做的四篇序言:1928年为黄涵秋编译的《口琴吹奏法》、1929年为王庆勋著的《最新口琴吹奏法》、1931年为黄涵秋译的《口琴吹奏法续编》和1937年为黄涵秋、曹冠群合编的《口琴入门》。丰子恺一生中为自己的或他人的出版物作的序不计其数;而1928年他为黄涵秋编译的《口琴吹奏法》作的这篇序,可能算最长的序文了(约5800字)。

世上公认的是,19世纪初,欧洲出现口琴的雏形;1857年,定型为现代口琴,并广泛流传于世界。大约在19世纪末,口琴传入日本,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

丰子恺作序的口琴音乐著作

1928年间,丰子恺对口琴乐器还不甚了解,仅把它当作新玩具而已。但经过老友黄涵秋、顾季平等的介绍和吹奏,尤其在校阅了川口章吾著、黄涵秋译的《口琴吹奏法》后,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花了两块钱买了一具口琴,一边校阅,一边练习,觉得其入门真比别的乐器都容易,效果也比别的乐器都显见。为了普告天下的音乐爱好者,他毅然为这本译作撰写了一篇很长的序言,详细地说明口琴的性状,热心地介绍这简便的乐器给读者,藉以提倡和推广口琴音乐。

丰子恺在序言中分析了音乐——这最易感动人的心灵艺术,之所以一般人不易把握,一则是因为音乐难于理解,二则是因为乐器难于上手。然而他找到了把关闭在象牙塔中的“音乐”请下来与一般人相见的办法,就是要设法使乐器易于入手。因为人们只要有了与音乐接触的机会,就会渐渐理解音乐,领略音乐的趣味,从而音乐就有希望在一般人中间普及了。那么哪些乐器易于入手呢?他列举小提琴、琵琶、钢琴等,这类乐器基本练习深得很,要弹得像样起码也要两三年。而学这类乐器的人大多不堪其苦,半途而废的实在不少。其他西洋乐器,例如笛类、喇叭类等,也都不易入门,而且大都不能独立演奏。

他通过亲身实践,盛赞口琴的功效,并归结有四点长处:1.价格低廉易于置备;2.携带及使用便利;3.口琴用简谱易于阅读;4.吹口琴容易成腔且谐调。总之,口琴音乐容易上手。丰子恺一面校阅黄涵秋的口琴吹奏法,一面练习,用了两个黄昏,居然会吹奏“Long,Long Ago”(中译为《多年以前》),而且在其旋律上加伴奏了。他惊呼:“口琴的出世,真是音乐界的福音!一般人的幸福!”

黄涵秋也认为要使音乐普及,希望人人家中购置钢琴、风琴、小提琴等,事实很难做到,且练习也不容易。所以要谋民众音乐之普及,口琴实为最适宜之利器(以上说法至今有用)。(www.xing528.com)

黄涵秋的《口琴吹奏法》出版四年之后,在上海的乐器商店、书店、百货店里到处陈列着口琴;学校里常有口琴研究会的组织。口琴音乐在中国已经生气蓬勃地发芽了。丰子恺由于自己是这些著述的序作者,成为推广口琴音乐的培植者之一,而感到无限的欣慰!

“涵秋兄编了《口琴吹奏法》及《口琴吹奏法续编》之后,我国口琴音乐似乎一年盛行一年了。这盛行当然不是他一人之力所致,然而他这两册书确是很有力的一种提倡。只要看它们的重版之速,便可知道读者之多了。”1937年,丰子恺在《口琴入门》的序中如是说。

《口琴吹奏法》初版是1929年1月,而我所见到的1933年8月开明书店发行的《口琴吹奏法》和《口琴吹奏法续编》合编本,已经是第七版了(在1937年时,《口琴吹奏法》已经订正九版发行)。

在作这四篇序的九年间,丰子恺结合自己练习口琴吹奏的体会,从“1(独),2(来),3(米),4(法),5(扫),6(拉),7(西)”的简谱开始,循循善导那些对音乐尚未接触过或接触甚少的人开始喜欢起口琴音乐,不至于让“其有‘先天’而无‘时间’与‘金钱’者,低徊叹息于门外”,使更多的人“皆得由此而瞻仰音乐之宫”。

丰子恺在《缘缘堂续笔》中《吃酒》一文里曾提到黄涵秋:“二十多岁时,我在日本结识了一个留学生,崇明人黄涵秋。”可惜丰子恺在写这篇《吃酒》的时候,黄先生早已作古。万幸的是黄涵秋还被家乡人念想着,有人仍在孜孜不倦地收集他生前的资料。

丰子恺对口琴音乐真是情有独钟。1938年5月,丰子恺又为自己和萧而化合编的《口琴歌曲集》(1942年9月成都越新书局出版)作序:“这里面的乐谱,可以歌唱,同时又可以用口琴演奏。音乐是精神抗战的利器。而口琴音乐,尤为短小精悍。口琴的形状像手枪,放在衣袋里,随时随地可以拔出来用。其作用像机关枪;一串无形的子弹,个个可以打中敌人的要害。”很显然在抗战烽火的年代里,丰子恺向民众提倡和推广口琴音乐的目的绝非陶醉于享乐之中,而是希望“都能速成为音乐抗战的将士”。

到了20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的口琴歌曲(鲍明珊编作《最新口琴吹奏讲义》)已吹遍了全国各地。

口琴从20世纪30年代引入后,能在一般人中推广、普及,进而成为振奋民族精神的利器,与当时代喜欢口琴音乐的培植者们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