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定庵
余生于一九二六年旧历丙寅冬,是年正是弘一法师(李叔同)在上海江湾丰先生故宅为缘缘堂定名之时,此亦不可思议之巧合也。余自孩提起,性即喜静,至五六岁稍识世事时,常爱在父亲的画室中翻阅画册,而独于《护生画集》爱不释手,两三日不见,便恍若有所失。而其时余对画集的作者丰子恺先生和文字的书写者弘一法师均不甚了了。
画集能如此吸引余之童心,余以为除其“护生”的内容和独特的画风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外,平日家父茹素戒杀、怜悯弱小动物的举动对余亦不无影响。记得画册中有一幅“萧然的除夜”,画着一位老人和衣而卧,一手扪耳;画的右上角画着一只祝福用的公鸡,一副香烛和一壶祝酒。弘一法师写的诗是:
《萧然的除夜》
邻鸡夜夜竞先鸣,到此萧然度五更。血染千刀流不尽,佐他杯酒话春生。
丰子恺绘、弘一法师手书《松间的音乐队》
当时余家每逢除夕祝福,均是不杀生的,用的鸡鸭鱼肉之类祭品,亦均是粳米粉做之,成其形而已。余稍长,进学就读,所读之国语教科书中之插图,亦为丰先生之手笔。于是余又多了一个接触丰先生图画之机会。其时余对书法艺术亦有了初步的欣赏能力,每逢拜读弘一法师所写的字,余总是平心静气,怡然陶醉。如《护生画集》中给余印象最深亦是爱读的“松间的音乐队”,画面中间是一座房屋,旁边三棵高高的松树,天空中一群小鸟正向松树飞来,令人仿佛能闻吱吱喳喳的叫声而置身其中。弘一法师写的是明朝叶唐夫的诗:
家住夕阳江上村,一弯流水绕柴门。种来松树高于屋,借与春禽养子孙。
此画此诗,给我以至深的印象,至今回想,仍清晰如故。
从一九三五年起(余虚年十岁),父亲任镜湖书画社旅行全国展览会社长,常离家去外地展出,回家后,常与我们讲些弘一法师的故事,于是,在我的童蒙心灵中,逐渐树起了弘一法师这一受人尊敬的出家人形象。
丰子恺致沈定庵的信札
一九三六年,父亲的展览活动发展到闽北、闽南和广东,路程远了,极少回家。翌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日寇侵占广州,父亲、庶母等仓皇出逃香港,寄寓于大屿山东普陀寺院中。不久,转至海南岛文昌县。次年,日寇在海口登陆,父亲等从白延港片航入海冒险出逃,随波漂荡至广州湾硇州岛,后始定居于赤坎市(其时尚属法国租界,并捎信叫我去粤)。一九三九年秋,余开始了万里寻父之举,历时两月馀,行程数千里,遂与父亲、庶母重逢,悲喜交集。其时父亲见局面已稍安定,在画室内悬挂起众多的当代高僧造像,如印光、虚云、圆瑛、太虚、兴慈等,其中当然亦有弘一法师的造像,我还从父亲的口述中得悉了丰子恺先生在西南后方(湘、桂)一带的行踪。而令余深为惊讶的是,在这兵荒马乱的岁月里,父亲的画室兼礼佛的小楼上,依然供养着我心爱的《护生画集》和弘一法师手书经文影印本,如《佛说梵网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等等。我也礼敬一如往昔。此外,父亲还多方设法探听弘一法师和丰先生的消息,其敬仰之情也与日俱增。
《护生画集》及《续护生画集》封面
余到粤之翌年,得知丰先生已续成《护生画集》六十幅(每十年续增十幅)为弘一法师六十寿,余欢喜雀跃,想一读为快,然由于交通的阻塞,直到一九四一年才如愿以偿。后来,我又拜读了弘一法师的《答柳亚子》五绝一首,诗云:亭亭菊一枝,高标矗劲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
国难临头,也有少数佛教界败类,屈服于敌人的屠刀之下,奴颜婢膝,但弘一法师却坚贞不屈,准备以身殉教,何其悲壮。果然到了一九四二年的冬天,父亲带来了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弘一法师已于九月初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全家沉浸在难以弥补的哀思之中,若有所失者数日。后来得悉丰先生发愿为弘一法师造像百尊,镌碑永念。悲怆之情,于焉稍慰。(www.xing528.com)
一九四四年六月的一个晚上,日军飞机的夜袭毁灭了我的家庭,夺走了我的亲人,也夺走了弘一法师和丰子恺先生的书画作品《护生画集》……从此余孑然一身,流落异乡,一度寄宿寺院。每当于晨钟暮鼓声中回首前尘,感人生无常,凄怆欲绝。一九四八年,我离开南粤返回故乡,途经上海,于法藏寺拜谒兴慈老法师,留寺多日,为赤城山造塔恭绘佛像多幅,并陆续收集到弘一法师和丰先生的手迹、摄影、书籍和有关史料,朝夕展玩。赏心悦事,莫过于此。
丰子恺致沈定庵信札、信封
一九五二年暑假的一天,我在上海佛教青年会拜会了陈海量居士,并和闽南李芳春君相晤。承海量居士厚爱,赠我弘一法师朱墨手书经偈一轴,并在彼处获悉丰先生上海寓所地址。
不久,余终于在福州路国际书店后面的一间里弄房子里,第一次拜见了仰慕已久的丰子恺先生。丰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慈祥恺悌,和蔼可亲,令我起敬。丰先生住所十分简陋,一张办公桌,几把椅子,可谓家徒四壁,居中挂着一块帘布,把房间一隔为两,前为工作室兼会客室,后为寝室。那时丰先生正与女儿一吟一起,从事俄文翻译工作。在室内还会见了丰师母和丰先生的姐姐丰满女士。以后余始与丰先生互通音讯。
弘一法师像
第二次拜谒丰先生,是于上海陕西南路三十九弄九十三号新居,一幢二层公寓,其时丰先生已出任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办公室内置钢琴一架,壁上悬挂陈毅将军撰句,丰先生手写的楹联。句曰:彻底改造自己,将心交与人民。联语体现了党对知识分子的关怀和鼓励,丰先生书以悬挂,用来鞭策自己,故是联亦可作座右铭读(后余曾请丰先生为我书写是联一副悬诸座右)。
一九五七年,余在任教之馀,用中国传统肖像画技法,为弘一法师造像,头部直径约寸许,画在一张四尺条幅的正中,另备函请丰先生代为补身题字。信发后迟迟不见丰先生回音,三个多月后,突然接到丰先生来信,丰先生在信中再三致歉。原来,我绘寄之弘一法师头像,所占纸中面积较小,故不为丰先生家人注意。后丰先生发现余之信件,急令家人寻找法师头像,果于空白纸堆中寻获。丰先生于信中赞扬我说:“弘一法师的慈容画得很像,且连肤色亦极相似。”其实,余从未见过法师一面,丰先生如此赞许,或可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也。后遵照丰先生之提议,我用同样笔法为弘一法师头像补身,然后再请丰先生题字。后来一切都按计划顺利进行,最后丰先生题了“弘一法师造像”六个大字,旁署:“沈定庵绘,丰子恺敬题。”余顶礼赞叹,并加装璜,什袭珍藏,只有逢弘一法师纪念日及春节方才悬挂瞻仰。
《努力惜春华》
一九六四年,著名教育家及书画篆刻家李鸿梁先生(弘一法师在俗学生)谓余言:泉州将设立弘一法师纪念馆,正在征求法师遗作及有关资料,汝所藏之弘一法师手迹及造像等,愿捐赠否?余欣然应纳,即将平日所藏之弘一法师手迹及余所作造像等物,悉数面交鸿梁先生代为转赠。
一九六一年,丰先生携家眷游黄山,曾途经绍兴,至鲁迅纪念馆参观,而其时余适出差在外,未能一尽地主之谊并亲聆教诲,深为憾事。丰先生返沪后寄来画一幅,题为“黄山归来”:一牧童横卧牛背上,怡然自乐,有着浓厚的生活情趣。信中另附照片一张,系丰先生在黄山写生时所摄。自五十年代初期余获识丰先生后,共计收藏丰先生珍贵书画已达三十件左右,绘画、楹联、立轴、册页、信札、条幅一应俱全,其中一幅题为“努力惜春华”的册页小品,画着两个天真活泼的儿童在努力浇灌花卉,含意深长,要我珍惜青春年华。每读此画,促我长进。可惜的是,如许珍贵的文物,都在“十年浩劫”中毁之一炬。
余最后一次拜见丰先生是在一九七三年,其时对丰先生的“黑画”已批判得差不多了。余也所谓“审查结束”,恢复人身自由,特地赶到上海拜望一别多年的丰先生。在陕西南路旧居的日月楼中,劫后重逢,丰先生已皓首银发,垂垂老矣,彼此互诉衷情,感慨万千。余告以所藏丰先生字画已毁于一旦,深表痛惜,但见丰先生把头一仰,朗声道:“定庵,重头来过!”丰先生铿锵有力的语音,至今犹馀音在耳。临别之时,丰先生赠我“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联一副。告别时,丰先生紧握余手,互道珍重。然此一别,竟成永诀。能不悲哉!
记得此前,余曾恳请丰先生为余复制一幅幼年时最喜爱之《护生画集》中的《松间的音乐队》画页,不久,丰先生果然赠画给我。此画与丰先生三十年代创作《护生画集》时相比,更为精工。画面上还增添了两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嬉笑玩耍。与画面上的一群飞禽,衬托出无限生机。此画收到不久,丰先生又用钢笔写了一封来信,托我代借《官场现形记》一书。余接信之后,感触颇深:一、丰先生此时何以要看此书?二、像丰先生这样的大作家,又生活在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看这样一本小说,却如此困难,令我百思不解。其实,那时像绍兴这样的小城市又何尝能借到这类书籍呢!为了不使先生失望,后来我托了熟人“开后门”才借到一部,用挂号寄去。现在看来,当时不得其解的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已大白了。在我们全民族付出沉重的代价之馀,历史的惨痛教训足够后人总结的。丰先生的未竟事业还得我们后人好好继承和发扬。
丰子恺赠沈定庵新绘《松间的音乐队》
另外,我还记起一件事,一九七四年九月十四日,丰先生给我的信中提到的永高,他姓卢,是我的同乡友人,他原在上海沈大成点心店当职工,喜收藏字画,早年从李鸿梁先生为师,后也亲近丰先生,特别是在丰先生晚年,卧病不起,永高殷勤伺候,成为生死之友。虽然丰先生离开人世已十易寒暑了,但一吟家和永高家却融洽如同一家,即此一例,也足以体现丰先生感人之深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