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炉礁名称源于大连造船新厂(现大连船舶重工)海边一块高达15米的礁石,因其形状像香炉而得名。1973年,船厂修建船坞时,高大的“香炉礁石”被炸掉。
香炉礁一带原是个小渔村,后成为筑路工人的居所。历史记载,建市之初,需要大量民工筑铁路建海港,俄国人便委托刘肇亿帮助寻找劳动力。刘肇亿就从山东、河北等地招来大批民工,因为殖民者不允许这些人住在市内,他便选在香炉礁盖了一批简易房供民工居住,每月收取少量房租。
疏港路附近的海边曾是一望无际的垃圾场(摄于2011年7月19日)
日本侵占大连后,沙河口铁道工厂、大连船渠工厂等工人也都居住在香炉礁。也有些工人自己动手,建造了一些油毡纸棚厦子。当时,这里没有柏油马路,遇到刮风天气,尘土飞扬,遮天蔽日。若是赶上雨天,到处都是积水,坑坑洼洼,寸步难行。这里是有名的“三不管”地区,甚至有人戏谑地称这里是“臭鱼烂虾香炉礁”。1945年,香炉礁人口过万,成为“大连四大贫民窟”之一。
香炉礁港始建于1938年,日本人把它称做“大连西港”,原计划建设4座突堤码头,但在1940年仅完成了第三码头的建设(即现在的香炉礁一码头)后便开始使用。苏联军管时期,香炉礁码头一直弃而未用。1959年11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大连港对香炉礁码头进行恢复扩建,并设置香炉礁作业区。(www.xing528.com)
《大连造船厂史》记载,1940年至1942年,“满铁”曾在香炉礁建造了一个“U”形码头。1947年7月,大连造船新厂建厂委员会在此成立,后因抗美援朝战争停工,香炉礁工地于1955年2月移交给大连造船厂。20世纪60年代初,工厂开始批量生产0111型炮艇,在此筹建了推进器车间和装车间,爆炸加工试验地也设在这里。
今日香炉礁码头(摄于2010年12月5日)
1969年2月,周总理在听取造船工业领导小组汇报后,特别指示要建造万吨级船台。1970年10月,国家同意造船厂建议,开建5万吨级船台。11月16日正式破土动工。经过劈山填海,围海造地,1973年年底完成了一期工程。因为经费问题,船台工程被迫停建。
次年年末,为建造5万吨级油轮,船台重新开工建设。其间虽历经坎坷,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12月,一座更大的10万吨级半坞式船台竣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