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立地”就是今天双兴街一带。“埋立地”按照日语的意思就是填海的地方,这既是它真实的含义,也隐藏着一段地理的变迁。解放后,“埋立地”改叫双兴街,不过民间却一直把这里叫做“杀猪场”或“大菜市”。“大菜市”一语源于批发市场,大连人不喜欢很拽的文言文,更喜欢简单朴实的大白话。“杀猪场”的含意则是源于“屠宰场”,学名叫做“肉联厂”,20世纪90年代初期,已搬到了台山附近。
双兴街一带因为改造得早些,所以今天看来有点落伍了,不如北岗街。双兴街25号“大连北站”(现改为东站)是原大连市第七十四中学,如今已经与大连市第七十一中学合并。街上幸存的老房子是双兴街27号和29号。双兴街29号应是大连街上烟囱最多的房子,约有33个烟囱。
1953年,中山区第一刺绣生产合作社在双兴街32号成立,1969年改名为大连工艺绣品厂。30多年前,第二代“海南丢”多回老家找媳妇,也有很多山东大嫚儿(大姑娘)跑来大连街寻婆家,所以处处可听到浓郁的山东口音。因为她们多是农村户口,所以很难找到工作,但勤劳善良的她们依然能够自食其力。齐鲁大地自古便传有鲁绣,绵远悠长的齐鲁文化赋予了鲁绣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鲁绣是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一个绣种,博采“苏、粤、蜀、湘”四绣之长,独具一格,是中国“八大名绣”之一。那时,工艺绣品厂常将绣工外包,这些山东媳妇天生手巧,所以她们都成了工艺绣品厂不记名的工人。
因为刺绣是出口创汇的重要产业,所以这些山东媳妇挣的钱往往比家里的男人还多。她们赚的都是辛苦钱,有时为了赶活儿抢工,经常通宵熬夜。人是最有智慧的动物,不仅能够发明,而且精于创造,机器化终于取代了手工。不过机器制作的东西总是少了些灵魂。刺绣与写字绘画一样,也是艺术品,至今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品馆还收藏着鲁绣精品《如意连环》。鲁绣还曾被列为国家领导人在国际交往活动中赠送友人的艺术珍品,这些都是机器无法做到的。(www.xing528.com)
双兴街到北岗桥拐弯处有条短街,叫做昌乐街。昌乐街34号是“棒棰岛集团”办公楼和厂房,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老厂房始建于1907年,称做屠宰场。1941年版的《大连市街全图》上便可以看到清楚的“屠宰场”字样。日本侵占时期,老大连人把这里称做“杀猪场”、“杀牛房”或“屠宰场”。据老大连人曹德力讲,这里曾是其祖父——大连大富人、晋商曹正礼的产业。解放后,成为国营大连熟肉制品厂。“文革”后,曹正礼的孙女曹冬梅被分配到这儿工作。熟肉制品厂的老工人知道后,便对她开玩笑说,你到你爷爷的厂子里工作了。曹冬梅笑而不答,各种巧合确是历史的安排。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常看见有农人沿着东北路、北岗街将一群黄牛赶来屠宰。黄牛憨厚通人性,眼发红鼻流涕,却改变不了命运。因工人疏忽大意,时常有肥猪跑到街上。但见一只黑猪在前面跑,一群人在后面追,场面非常滑稽。当年,食品匮乏,所以常有熟人走后门,“杀猪场”职工亦成了红人。而“杀猪场”一度也成了周边地区的代名词,当年只要一提及这个名字,大家自然会想到这里。
熟肉制品厂对面是大连弹簧厂,20世纪70年代的老地图上还能找到它,应算是老字号了。昌乐街拐弯尽头(昌乐街24号)是已经拆掉的“大龙鞋业”。“大龙鞋业”就是原大连皮革厂。1927年时,日本人在此创立大连畜产株式会社。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此处成为日军军需用品生产工厂。1946年年初,被人民政府接收,后来演变成大连皮革厂。改制前,大连皮革厂年生产能力为54万双皮鞋,其生产的双鹅牌女式皮鞋、双鹿牌男式皮鞋曾经获得过省优产品称号,远销日本、美国、加拿大等34个国家和地区。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很多老厂子都消失了,大连皮革厂也不例外。不过有心人仍记得,当年大连电视台曾为大连皮革厂的皮鞋做过广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