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连老街:凤鸣街的记忆

大连老街:凤鸣街的记忆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之相邻的凤鸣街巷亦是这市野中的方化之地。凤鸣街也是大连城的一条百年老街。凤鸣街的名字源于1946年6月1日,取意正是凤鸣吉祥。凤鸣街的特色还体现在老房子各式各样的窗户上。解放后,凤鸣街最东面一些房子的产权归大连铁路分局。凤鸣街44号这座红砖小楼建于1965年,是原大连医学院教师的宿舍。

大连老街:凤鸣街的记忆

高尔基路因为有洋楼和蔽日的大梧桐,所以别具风情。这道唯美的风景线也是国内少有的,虽说车流不断,却异样恬静,仿佛世外的桃源。与之相邻的凤鸣街巷亦是这市野中的方化之地。每年初夏,槐花绽放,香飘长街,蝉鸣鸟唱,情侣相随,正是人在画中,画在城中一般。

凤鸣街也是大连城的一条百年老街。日本侵占时期,这一带属山吹町、菖蒲町、桔梗町、白菊町、千草町、早苗町一带。“凤鸣”一词出自《诗经·大雅·卷阿》的“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在中国古代,人们将凤凰与龙、麒麟、龟一起并称为“四瑞兽”,凤凰鸣叫是吉祥的象征。凤鸣街的名字源于1946年6月1日,取意正是凤鸣吉祥。“文革”时,这里曾一度被改为新华南一街,1973年恢复原名。

日本从丰臣秀吉开始,就一直憧憬着建立“大陆国家”。日俄战争以后,大连成了他们实现这一梦想的试验田。到1945年大连解放的时候,整个城市生活着将近21万日本人

日本侵占时期,居住在大连的日本人也分为三等。大连人一直称日本人为“小鼻子”或“鬼子”。当时,“一等鬼子”即军政要员、“满铁”的高级管理人员和西方使馆人员、富贵商贾,多住在环境最好的南山附近。“三等鬼子”即一般的职员和工人,大都住在现在沙河口区一带。而像凤鸣街这样的地方,住的多是“二等鬼子”,即“满铁”各公司和工厂的一般管理人员,还有一般的商人。

市野中的方化之地凤鸣街(李向明摄于2010年4月11日)

凤鸣街15号是老街的起点(摄于2010年2月7日)

凤鸣街46号是原大连医学院学生宿舍(摄于2010年4月5日)(www.xing528.com)

凤鸣街上的老建筑,充分体现了当时日本建筑设计师向西方学习的成果,处处有当时西方流行的“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的痕迹。当时一些从欧美学成归来的日本青年建筑设计师在本土因为受到压制,无法实现梦想,所以纷纷跑到大连,把大连变成了他们设计的舞台,而这些建筑的设计又不失日本的传统。“和魂洋才”[1]的理念是当时很多房子设计的基础,“和洋折中”则是设计的最终表现。看凤鸣街的这些老建筑,就像是在欣赏一部“图文并茂的建筑史书”。

凤鸣街的特色还体现在老房子各式各样的窗户上。设计师把窗户设计成各种形状,不同大小,不仅仅是为了体现视觉上的美观,真正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房子里射进充足的阳光。

解放后,凤鸣街最东面一些房子的产权归大连铁路分局(现已撤销)。这些房子在日本侵占时期是“满铁”的“社宅”。“满铁”的福利待遇在当时的日本公司中是数一数二的,“满铁”相当于最大的国企,最鼎盛的时期有30万社员。

原先的凤鸣街与纪念街是十字交叉的,现在,凤鸣街没有1号,它的起点是15号;本来凤鸣街西端的路口在联合路上,如今凤鸣老街终点止于拥警街,按照大连老话的说法,属于“掐头去尾”。

凤鸣街15号建筑样式简单,平顶加斜坡,粉墙黛瓦,小巧的半圆窗,风格比较随意。这种随意风格恰是来自欧洲的工艺美术运动风格,还有些折中主义的简化特色。

凤鸣街44号这座红砖小楼建于1965年,是原大连医学院教师的宿舍。凤鸣街46号是原大连医学院学生宿舍。恰是书香巷深,宁静致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