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至17日,国务院农林办召开国营农、林、牧、渔场安置大中城市精简职工和学生的计划落实会议。要求全国农、林、牧、渔场共安置332640人,国营农场开荒119万亩,林场扩大造林和抚育改造次生林92万亩,扩大水产养殖面积124万亩。拟拨安置经费30714万元,并相应安排了各项物资计划,争取年内基本完成。
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通讯《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并发表《雷锋日记摘抄》。
15日,团市委决定在全市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
3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全部完成和力争超额完成精简任务的决定》,提出:1963年全国必须减少职工160万人以上,减少城镇人口800万人;要求决心要大行动要快,要一鼓作气,雷厉风行;并“撤消一些市镇的建制、划小城市郊区,动员一批城市闲散劳动力和不继续升学的青年学生下乡,动员一部分职工家属回乡。通过这些办法,实现减少城镇人口800万人的指标。”还提出:“在今后十五年左右时间内,我们必须每年动员和组织城镇中上百万的青壮年下乡,参加农、林、牧、副、渔业生产。”
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号召向雷锋学习。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而后,全国掀起了学习雷锋先进事迹的热潮。
23日,天津市委、市人委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本年中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试行中小学工作条例,提高质量,支援农业。
开春,全市继续开展向市郊农场派遣安置1962届毕业生及社会青年的工作。
5月4日,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961年到1963年5月,天津有1.6万多名知青到近郊各公社和国营农场参加农业建设。
11日至14日,团市委召开下乡、还乡青年代表会议。会议传达了团市委第五次代表大会的精神,学习了雷锋的崇高的思想品质和优秀事迹。会上,1958年插队知青代表李庆茹、1956年当渔民的知青代表高克荣分别介绍了她们下乡的经历和体会。会议期间,天津市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贾林作了报告,副市长杨振亚接见了出席会议的部分代表。会议通过了《给全市还乡下乡青年的一封信》。
21日,《天津日报》发表《李双双式的好社员——回乡知识青年于秀华的故事》的文章。于秀华是1961年毕业回到天津市西郊辛院公社邓庄生产队插队的,经过一个阶段的劳动锻炼,她担任生产队出纳,工作十分出色。
24日,《天津日报》发表《农村生活第一课——知识青年杨作金还乡以后》的文章,介绍杨作金1961年9月从汉沽农场中学毕业后回乡的事迹。
本月,市教育局召开毕业生工作会议,主要宣讲应届毕业生的升学和就业问题,要求“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动员一部分毕业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许多学校的学生团支部书记参加了会议,他们回校后,在学校团组织的推动下纷纷报名支农。
6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坚持不懈地好好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提出:配合国民经济调整,动员组织城市青年下乡,主要是安置城市社会青年。
15日至19日,市妇联、市教育局联合召开1963年中学毕业生代表会议。副市长杨振亚到会讲话。他号召有志青年走向祖国最需要的农业战线,为国分忧,指出支农是青年的使命。会上,三十一中1962年高中毕业生娄文燕代表文安洼农场190多名知青发言。
25日,《天津日报》发表文章《做第一代新农民——记高中毕业生常琴兰在农业战线扎根成长》,介绍1962年下乡的天津铁路中学高中毕业生常琴兰的事迹。
28日,市妇联、市教育局联合召开1963年中学毕业生家长代表会议。会议提出,要求家长教育子女做好升学、就业、暂时自学三种准备。
同日,《天津晚报》第四版在“农村通信”中发表了张哲轸与纪根健母女之间以《农业劳动是大有前途的》为题的通信。
与此同时,《天津日报》还在第四版刊登了天津文安洼新桥农场知青劳动的一组图片。其中有郭树林(女)、岳长荣、刘志英和谭天4人的图片。她(他)们是1962年8月去新桥农场的。在新桥农场100多名天津中学毕业生中,有35人评为农场级先进积极分子。
29日至7月10日,中共中央召开六大区城市精简职工和青年学生安置工作领导小组长会议。会议指出,今后15年内,动员城市青年学生下乡参加农业生产是城乡结合、移风移俗的大事。每年大约有百万左右的青年有计划地安置下乡,参加农、林、牧、副、渔业生产。下乡学生的年龄也由18岁改为16岁以上,条件是能够独立生活。安置的主要方向是到人民公社生产队插队,其次是插入国营农、牧、林、渔场,再其次才是建立新国营农、牧、林渔场。周恩来总理在会上提出,动员城市知青下乡上山,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是城乡结合、移风易俗的一件大事,要编制出15年的安置规划。
7月19日,共青团天津地委发出《关于在知识青年中开展学习侯隽事迹的通知》,在天津青少年中掀起了学习侯隽的热潮。
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黄宗英撰写的报告文学《特别的姑娘》在社会上产生极大反响。
接着《中国青年报》以《城市知识青年立志建设新农村的榜样,侯隽落户农村被称为“特别姑娘”》为题登载,各报纷纷转载。《河北日报》、《光明日报》、《人民画报》等又发表多篇访问记和报道,一时间侯隽名声广传,为国人所称道。一个新的知青典型在宝坻诞生了。多年后,侯隽本人回忆说:“下乡一年多,正当我思想最苦闷时,周总理知道了我在农村落户的事,立即派人来看我,鼓励我。总理当时指出,这是一个方向,青年一代就是要下乡。总理在百忙中经常过问我的情况,还提到要各级领导帮助我在农村锻炼成长,坚定了我扎根农村干革命的思想。”
当时,上海女作家黄宗英到宝坻县体验生活,无意中听说了侯隽的情况,便搬到侯隽的小土屋与她同住同吃,被她坚韧的毅力和自找苦吃的精神所感动。回京后,黄宗英向周总理讲述了侯隽的情况,并建议将其作为先进典型进行宣传。周总理表示赞许,当得知侯隽因家庭出身问题《人民日报》迟迟不能发表《特别的姑娘》一文时,明确表态:“不要让孩子背上家庭包袱,她向着光明、向着新社会,我们就是要把这样的青年带起来。”
28日,《天津日报》在第二版,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文章《城市姑娘的青春之歌——侯隽落户农村记》。
31日,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精简小组《关于精简任务完成情况和结束精简工作的意见的报告》指出,全国性的压缩城镇人口工作已基本完成,可以基本结束。
8月2日,报名支农的部分学生参加了市有关部门在第十六中学礼堂召开的会议。会上,传达了周恩来总理在中央安置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同时,公布了报名支农毕业生的安置去向,主要是河北省天津专区所属的文安洼等各农场(后因洪水袭击,临时改变分配到唐山地区的各林场)。
2日至9月27日,天津市遇到有史以来罕见的特大洪水。工农联盟农场的许多知青即刻奔赴抗洪第一线参加抢险工作。
10日,《天津日报》发表邢燕子、王培珍分别给侯隽的信。
12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希望本届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4日,首批到蓟县的天津知青72人被分配到国营林场工作。
9月12日上午,天津市教育局、团市委联合在中国大戏院召开“欢送参加农业劳动应届中、小学毕业生大会”。副市长娄凝先代表市委表示祝贺,四十中高中毕业生唐芫茹代表下乡知青发言。同时,给批准下乡的学生签发了《放长假,定期回乡户口证明》,由安置部门负责办理手续,发放的“四年保留户口”证明,仍沿用因“精简职工”而印制的证明信(1967年3月天津市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宣布废除,1985年市政府发文落实相关政策)。这一做法,把支农学生与精简职工等同起来,出现政策界限的混淆,严重挫伤了支农学生们的积极性,引起很大不满。(www.xing528.com)
13日,市教育局、团市委联合在中国大戏院举行欢送大会,副市长娄凝先到会并讲话。欢送天津市800余名高、初中毕业生被批准参加国营农场、林场、淡水养殖场建设。
15日至11月2日,李吉生等天津40余所学校的近800名初、高中学生相继到唐山专区的滦县茨榆坨、青龙山、迁西大峪、丰润腰带山、丰南钱营、遵化东陵、抚宁渤海、乐亭姜各庄、安次大北尹、永清、杨柳青、蓟县、昌黎县团林13个林场参加祖国林业建设。其中,昌黎县团林林场的150名天津知青与当地林业职工一起,深入渤海之滨的沙丘地带,把马棚、猪圈改成简易住房,开展固沙造林,种植了一道70华里长的洋槐树林。如今,树木高大、郁郁葱葱,成为当地一景,被开发为著名旅游胜地——“黄金海岸”。
17日,天津二中高中生中有6名印度尼西亚华侨赴昌黎县团林林场参加林业建设。他们是1960年4月回国到天津的。其中,林玉金等被安排在苗圃队,团中央派人与她们座谈,她曾参加林场第一届知青代表大会,曾被共青团唐山地委授予“农村知识青年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光荣称号。
19日,团市委、共青团天津地委日前召开已到国营农场的部分知青座谈会。会上,宝坻县尔王庄农场的陈国栋、文安县李庄农场的娄文燕、武清农场的王振秀、文安县农村插队的刘景元、文安县新桥农场的殷姮如、宝坻县里自沽农场的蒋桂兰、范玉亭等知青代表发言。
24日,《河北日报》第四版发表张哲轸撰写的《鼓励儿女到农村劳动中创业》文章。
本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宣教干部邓普《军队的女儿》一书,后来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为《生命的火花》在城市青年学生中产生较大影响。
10月13日,《天津日报》发表梁宝善署名文章《劳动锻炼人》。文章说:国营文安洼农场的1000多名职工,除几十名老职工外,大多是来自天津的知青。他们大部分是1962年、1963年来场的应届中小学毕业生。刘志英、张志华等人成为拖拉机手、马凤仙、王晓英、张惠荣等人成为生产队队长、还有许多知青成为职工食堂、商店的管理人员。知青们还组织了“硬骨头队”、“红姑娘队”和“十四姐妹小组”等。
22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转《第二次城市工作会议纪要》,把知青下乡上山纳入城市工作,指出:当前,安置方向是下乡上山,下乡上山的主要办法是到农村人民公社插队。此外,国营农、林、牧、渔场也要积极加以安置。
10月底,去津郊柏各庄农场的知青中,经批准或自动返回城市的达961人,占总数的68.5%,出现了不安心农业生产的情况。
11月7日,《天津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五百知识青年披荆斩棘战斗在林场》的文章,介绍500名天津知青在唐山地区林场的情况。文中提到的天津知青周立金、二十四中高中毕业生王惠琴、三十二中毕业生张桂荣、王林、武巧月等人的事迹。
同日,侯隽在《天津日报》上发表《给新参加农业生产的天津知识青年一封信》。
10日,《天津日报》第二版刊登《盘山耸立入云霄,怎及我辈斗志高——盘山林场生活散记》,介绍了盘山林场李宝铭、韩锋、戴月轩、李铁锁、周明杨等十多名天津知青的事迹。他们是1963年9月到达林场的。
10日至15日,天津地委召开天津地区先进青年代表座谈会,王培珍、张秀敏、侯隽、李兴华、范长海、周志、曹淑珍等参加了大会。共青团天津地委书记刘国旗主持大会。大会倡议:“知识青年要红在农村,专在农村”。
18日—12月7日,中央安置领导小组召开城市知青插队经验交流座谈会。会上,嘉兴、苏州、盐城三个专区介绍经验,宝坻县代表也介绍了知青插队工作的经验。据新华社报道说:1962年1963年两年,有16个地区动员和组织了近十万名知青下乡插队。
12月13日,《天津日报》发表1955年支援新疆建设的天津知青杨鹏飞撰写的《美丽富庶的新疆——给即将参加新疆建设的知识青年的信》。
18日上午,天津市举行欢送第一批支援新疆建设的知青大会。副市长娄凝先以及天津市文委、教育局、劳动局、团市委、市妇联有关负责人参加了大会。参加大会的知青代表有阎邦同、齐燕芝、王更喜、李青蕊和省工会副主席陈光的女儿陈立萍等人。其中阎邦同、王克玲代表知青在大会上发言,他们表示:“要扎根边疆,做出成绩”。
19日至20日赴新疆支边青年启程。
24日至25日抵达乌鲁木齐市的天津市220多名初高中毕业生由新疆教育厅接收培训后,分别分配到喀什、伊犁以及塔城等地区从事教育工作。其中,天津南开中学高中毕业生冯环城、刘宾、谷兰芬、高玉华等10人得知新疆财政厅等单位招收干部,经过思想斗争,说服家人,克服重重阻力,踏上赴新疆之路,被分配在新疆喀什师范专科学校汉语专修培训班。
26日,《天津日报》第二版发表《以林为业,以场为家,革命青年志在四方》的文章。文章说:自九月以来,天津市有1700多名知识青年投身林业建设,他们分布在河北省承德、唐山、石家庄、保定、张家口、邢台以及天津七个专区40多个林场。文章介绍了四十五中高中毕业生关玉英、石家庄矿区林场刘春生和滹沱河林场杨荫杞的事迹。同日,《天津日报》在第二版以《我们的年轻人——访参加林业农业劳动的塘沽区知识青年》为题发表文章,介绍说,今年天津市塘沽区有700多人下乡,他们中间有王秀英、王淑敏、王锡恩、杨继文、杨金香、黄爱增等人。
31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走革命的道路,当革命的接班人》,其副标题是《评知识青年董加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想和行动》。接着,《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相继报道宣传董加耕回乡务农的事迹,强调“董加耕所走的道路,正是毛泽东时代知识青年所应该走的革命道路。成千上万知青上山下乡参加农业生产是有最广阔前途的革命行动”。从此,董加耕闻名全国,成为后来出现的全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高潮中的新典型。
据统计,天津市1962、1963两年,共有2500名知青被安置到天津专区所属的八个国营农场,他们大部分是高、初中毕业生。在八个国营农场中,除三个是50年代建立的老场,例如1954年建立的国营青光农场外,其他主要都是为安置城市知青而新建或扩建的国营农场。天津工农联盟农场这一年接收了337名社会青年。根据当时天津市委文件规定,这批插场青年的户口全部迁入农场,由市有关单位出具证明归本人保存,四年后仍可迁回天津,工作由政府有关部门另行分配,当时称“四年保留户口”。而四年期满遭遇“文革”无法兑现,直到1989年(25年后)政府才落实这一知青政策,为这些知青嫁娶农村对象所生子女解决城市户口,“四年保留户口”告一段落。
与此同时,河东区动员青年和居民到农村或农、渔、牧场的有608人,到承德专区240人,到新疆教育厅68人;北辰区有7名中学生以“下乡四年,保留户口”为条件,去宁夏、甘肃等边远地区支边。根据天津劳动局的统计,1962年至1963年,采用“下乡四年保留城市户口”的形式,先后动员6000名中学毕业生和社会闲散劳动力到河北、甘肃、宁夏等省、区的农场林场支农。
本年度,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朝阳沟》在全国放映,产生巨大影响。它是在1958年创作的豫剧《朝阳沟》的基础上经过1960年两次重大修改后拍摄的。
小 结
1.国务院召开会议,要求全国农、林、牧、渔场共安置332640人,国营农场开荒119万亩,林场扩大造林和抚育改造次生林92万亩,扩大水产养殖面积124万亩。
2.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全部完成和力争超额完成精简任务的决定》,提出1963年全国必须减少职工160万人以上,减少城镇人口800万人;并“动员一批城市闲散劳动力和不继续升学的青年学生下乡,动员一部分职工家属回乡,通过这些办法,实现减少城镇人口800万人的指标”。还提出:“在今后十五年左右时间内,我们必须每年动员和组织城镇中上百万的青壮年下乡,参加农、林、牧、副、渔业生产。”
3.《人民日报》发表通讯《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并发表《雷锋日记摘抄》。
4.天津市教育局召开毕业生工作会议,主要宣讲应届毕业生的升学和就业问题,要求“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动员一部分毕业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5.媒体继续宣传下乡知青典型,并涌出现出新的知青先进典型侯隽和董加耕。
6.多所学校的800多名知青去唐山专区青龙山等13家林场;第一批支边赴新疆知青220名离津启程;以四年保留户口为条件,动员知青和社会闲散人员去甘肃、宁夏等地。
7.本年度天津市实际迁出人口3.5万余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