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中共中央在上海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1960年国民经济计划,又一次规定了高指标。
2月2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的指示》。
25日,《中国青年报》发表长篇通讯《英雄少年刘文学》,在全国青少年中引起极大的反响,刘文学被树为全国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3月,王培珍调公社团委工作,她逐村组织动员团员想办法,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农村困难的面貌并参加了乡组织的垦荒队。
4月14日,《天津日报》发表《十七岁姑娘办农中》的长篇通讯。文章介绍说,1957年17岁的晋桂香从东光中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交河县古城乡大魏庄接手办起农业中学。她教初一、初二两个年级的代数课程,工作成绩十分突出。1960年她获得天津市教育界社会主义先进个人称号,还出席全国教育、文化、体育、新闻等方面社会主义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大会。为此,《天津日报》配发了《青春的赞歌》社论。
29日,天津市人委举行会议,决定成立天津市国营农场管理局。
5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调运粮食的紧急指示》指出:近两个月来,北京、上海、天津和辽宁调入的粮食都不够销售,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就有脱销的危险。
6月12日,国务院批准,河北省人委决定,天津行政区划分变动如下:其一,将天津市所辖的汉沽区划归唐山市领导,将天津市献县所辖的官厅等五个公社和堤南公社划归石家庄的深县领导;其二,将唐山市所辖的蓟县和宝坻县大部划归天津领导。
7月12日,中共天津市委和市人委联合发出《关于节约粮食,准备度荒的指示》。
26日,《天津晚报》发表王培珍撰写的《我深深地爱上了团泊洼》文章。
8月10日中央发出《关于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提出“挤出可能挤出的劳动力充实田间生产的力量;城镇也必须精简和动员一批从农村招收的工人和盲目流入城市的人口回农村去”。同时,降低城市和农村的口粮标准。
15日,《河北日报》以长篇通讯《邢燕子创办农业范例》的套红标题报道了邢燕子的事迹。同时,中共唐山市委书记马力亲自撰写文章《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邢燕子》。中共唐山市委作出《全市人民群众向邢燕子学习》的决定。当时正值农村遭受天灾人祸的最困难年头,许多回乡知识青年与农民纷纷流入城市躲避饥荒,在需要树立一个“发奋图强,大办农业”回乡农村的青年典型时,邢燕子应运而生。
同日,《天津日报》发表社论《两个年轻姑娘的道路》介绍王培珍和晋桂香的事迹。同时,报纸用半版刊登王培珍的半身照和王培珍与赵福平在地里锄草的照片。
同日,《天津日报》在第一版刊登文章《红在农村专在农村》,报导了本市第一批3000名农业中学毕业生走上农业战线。
17日,共青团河北省委、河北省妇联发出《在全省青年妇女中展开向邢燕子学习运动的通知》,通知说:“开展学习邢燕子的运动,实际上是对青年、妇女进行一次深刻的以农业为基础,以农业为中心,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教育运动。”接着,中共河北省委、天津市委提出掀起“学习邢燕子、赶上邢燕子、热爱农业劳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国内媒体的大力宣传,使邢燕子成为全国知识青年下乡上山运动的一面旗帜。
邢燕子,原名邢秀英,乳名燕生,1940年出生在北平。三年级时回宝坻老家与爷爷一起生活,后随父到天津读铁路小学,毕业后,放弃留城工作的机会,毅然决然回乡务农。邢燕子1960年入党,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她曾担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四届人大代表、党的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等职务。
19日至24日,团市委组织农村知青18名代表来津作报告。晋桂香是其中之一,有9万青年人聆听她的报告。
25日,《人民日报》发表《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社论。
27日,《光明日报》以《农村大有用武之地》为题对天津知青王培珍等进行长篇报道。
29日,《天津日报》报道说:“从七月下旬以来,津市第一批两万多名应届高小毕业生,热烈响应党的号召,光荣参加了农业生产。”“这些高小毕业生受到当地人民公社和广大社员的热烈欢迎”。
9月2日《人民日报》刊载了《邢燕子发奋图强建设农村》的长篇报道。报道说:“一位全家人都在城市工作的农村知识青年——汉沽大钟庄公社司家庄生产队共青团员、‘燕子突击队’队长邢燕子,为了改变穷队面貌,这个20岁的姑娘,坚决留在农村,团结广大青年和村民们一起,埋头苦干,战胜灾荒,为发展生产做出了巨大的成绩。”一时间,在全国造成了几乎是一个空前的宣传声势,各电台和各大报纸,诸如《中国青年》《中国妇女》等等纷纷报道,对宣传邢燕子所定的规格、声势,在以往宣传知识青年时不曾有过。由此可见,在那个最困难的年代,知识青年对于国家度过难关曾经起过何等重要的作用。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郭沫若写的《邢燕子歌》赞扬说:“邢燕子,好榜样!学习王国藩,学习铁姑娘。全家都在城,自己愿下乡……”
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压低城市和农村的口粮标准的指示》,指示规定:农村的口粮标准:淮河以南降为每人每年原粮360斤,淮河以北降为每人每年原粮300斤;城市口粮标准除高温、高空、井下和重体劳动外每人每月降低2斤左右。
15日,天津2700多名干部下放到农村。他们陆续出发,分别到各县和近郊各公社、生产队担任基层工作,参加劳动。
17日,中共天津市委第一书记万晓塘在全市党员干部大会上,向全市人民发出节粮度荒的号召。
27日,《河北日报》第三版,以《革命的后代》为题,用一个整版的篇幅介绍了天津赴团泊洼知青李庆茹的插队事迹。同时,配发了《作英雄的儿女》的评论。(www.xing528.com)
李庆茹1940年出生,河北定县北支河村人。她小时侯在老家跟姥姥生活。父亲李杰曾担任中共天津和平区委第一书记。庆茹12岁进津,就读于鞍山道小学;在第20中学读书时加入团组织;高中没考上,手续被转入街道办事处。1958年3月,李庆茹决心报名下乡到农村去,得到父亲的大力支持,到刘岗庄村插队;第二年与当地青年农民结婚,接着到廊坊师范学院学习,回村后担任扫盲班教员。1960年5月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村里担任党支部委员、妇联主任,调任半脱产的乡妇女主任。之后又回村在刘岗庄小学从事教育工作。1980年她调区妇联担任一般干部,后担任副主任、主任等职务。1990年后她曾当选为大港区副区长,一干就是两届。
9月,共青团河北省委和河北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了“河北省青年红在农村,专在农村”的专题广播节目,邀请新型农民王培珍、邢燕子、铁姑娘突击队长张秀敏等作报告,在天津及河北青年中引起极大反响。《天津晚报》天津青年专刊还组织“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勤俭建国……人人争做邢燕子、王培珍式青年的讨论会”。
10月5日,中共天津市委召开书记处工作会议,讨论动员城市人口还乡问题,决定10月底以前动员城市12万人口回乡。
13日,《天津日报》报道说:截至目前,天津市内各区今年新建中学12所、小学17所,扩建小学2所。
17日,《天津日报》刊登晋桂香给邢燕子、王培珍的一封信——《为建设新农村携手前进》。
18日,中共天津市委召开各县财贸书记会议,传达全国财贸书记会议关于“实行低标准、瓜菜代、办好食堂、管好粮食,劳逸结合”的指示精神。
19日,黑龙江省《合江日报》第二版大幅推出《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业生产的典范——纪根健》的长篇通讯,介绍纪根健的动人事迹。
23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据上海、山西、黑龙江等18个省市的统计,全国有600万青年响应党的号召,走上农业第一线。
11月4日,《天津日报》报道说:天津市近郊有3000多名初中、高小毕业生走上农业第一线,把青春献给新农村。
9日,中共天津市委召开县区第一书记会议,要求向群众讲清形势,大搞“瓜菜代”,粗粮细作,劳逸结合,以抓粮食抓生活为中心,大搞“代粮”。
24日至12月12日,全国文教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集中研究在教育工作中贯彻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问题。
12月12日,王培珍三次申请辞去工作7个月的乡团委工作,要求到困难的地方去、到农村第一线去。公社党委同意了她的请求,返回遭灾的、困难的常流村,与村民们一起节粮度荒。
28日,新华社报道:全国农业生产1960年遭受了百年不遇的严重自然灾害,受灾面积达9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一半以上。
另据天津市统计:自9月底核减粮食定量后,城乡人民的体质下降,浮肿病等营养性疾病大量发生。
本年,晋桂香获得天津市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个人称号,并成为天津四届人大代表,参加了全国文教战线群英会。
小 结
1.党中央发出“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
2.党中央发出号令“压低口粮,节粮度荒”。城市每人每月降低2斤左右粮食定量。
3.国家媒体继续加大力度宣传知青带领农民开展生产自救度荒的典型:邢燕子被国家树为知青典型,晋贵香被天津市树为知青典型,还有王培珍、纪根健等先进人物,团组织开展向她们学习的活动。
4.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向英雄少年刘文学学习的活动。
5.继续号召初中、高小毕业生到农村去参加农业生产。
6.天津市内各区新建中学12所、小学17所,扩建小学2所。
7.本年度,天津市实际迁出人口7.5万多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