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18辑:战胜洪水、重建家园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18辑:战胜洪水、重建家园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洪水的威胁,市政府果断采取防洪措施,绝对要保住天津市和津浦路。天津市及全国各地人民向灾区捐赠衣物和锅碗瓢盆等各种生活用品,充分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党和政府及全国人民这样关心我们灾区人民,使我们很受感动,更加增强了我们战胜洪水、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决心。重建家园要一切从零开始,任务艰巨。我们团泊洼的农民终于战胜洪水,度过灾年,并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18辑:战胜洪水、重建家园

我们度过三年困难时期,1963年农村经济形势大好转。正当田间的庄稼长势喜人、丰收在望时,华北地区却连降暴雨。海河上游支流多,各河汇到海河由天津入海,在连降大雨、暴雨的情况下,上游水库已储满水,海河水位也不断增长。天津是个大工商业城市,但地势低洼,一旦洪水来了,天津及津浦路先得挨淹。面对洪水的威胁,市政府果断采取防洪措施,绝对要保住天津市和津浦路。政府一是组织人力防汛,二是分洪。村上的男劳力都到独流减河防汛固堤,保卫天津。但面对洪水来势之猛,防汛固堤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最后,静海县委决定放弃团泊洼,在团泊洼分洪,群众在8月14日中午前撤离完毕。

1963年8月11日夜里1点,村支部召开党团员会,传达上级精神。人们的思想一时难以接受,8月13日傍晚,村支部召开社员大会做思想工作。刚散会,便从防汛一线传来急信,叫社员立即上南河堤。大家认为洪水立即就要来临了,虽然故土难离,但是逃命要紧啊。村上的男劳力都防汛去了,家中只剩下老人、小孩及妇女。我的大女儿那年刚出生五个多月,公公60多岁,小姑10岁,福平和福安在外防汛还没回来,我用小拉车拉着一家老小向南河堤上转移。天已经黑了,偏偏又下起小雨,路有些泥泞。通向南河堤的路上,哭的哭、喊的喊,人流如潮,屡屡不断。正走在半路上,福平和福安回来了,从我手中接过小拉车。路上看见赵庆春二奶奶抱着孩子,还领着一个孩子,在前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二奶奶说看不见路,我们立即叫他们娘儿仨上了小拉车,直奔河堤。晚上在南河堤上,雨越下越大,尽管用塑料布来挡风避雨,但衣服还是淋湿了。在河堤上坐了一宿,挨雨淋、挨蚊子咬,一夜没合眼,第二天感觉很疲乏,一点劲儿都没有了。忽然听到“轰、轰、轰、轰”四声巨响,人们随着响声向北望去,只见北河冒青烟,河堤真的用炮打开了,开始分洪了。趁着洪水没来到,乡亲们都回四里多地外的家里搬自家东西。走在半路上,我看到五保户腾大娘吃力地搬着一口锅向前走一段,把锅放在地上再回去搬半口袋粮食,来回地向前倒着搬。我顾不得身体劳累,忙把她的锅接过来,搬到河堤上,然后又回去搬自家的东西。

人们在河堤上只是临时落脚,然后都有亲的投亲,有友的投友。我家在西闸大姨奶奶家呆了两天,听说西闸也不保险,上级指示分洪区的居民全都向河东转移。于是乡亲们乘摆渡过河(那时千米桥还没建)向东台子转移。乘摆渡的人很多,我抱着大女儿挤在人群里,唯恐人们挤伤她,把她的身体和胳膊、腿全拢在怀里。小船行在水中,天偏偏不晴,有时还有雨点打来,东北风吹得人唧唧嗦嗦。虽然我用母亲的体温暖着女儿,但还是暖不过来,冷得孩子嘴唇发青,直打寒战。看到孩子这样,想想多年的家园,丰收在望的好年景马上就要泡汤了,不由得一阵心酸。上了岸到了东台子,东台子的社员虽然跟我们素不相识,但他们热情地问寒问暖,把最好的房子腾给我们住,对我们无微不至地照顾,不由得有股暖流涌向我的心间,将一时的酸和怨全冲跑了。由于当时社员的住房不富余,长期住下确实有困难,我全家人又迁到大任庄亲戚家住了些日子。一个村的人分散到东郊、西郊、南郊等各地,很不便领导。后来公社指示我村的村民都集中在王稳庄、小韩庄一带,于是我全家又迁到王稳庄村居住下来。

1963年特大洪水给我们带来灾难,一个美丽富饶的村庄和田园被洪水吞没。但我们是为了保卫天津市和津浦路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而成为灾民的,为顾全大局而牺牲自我是光荣而有意义的。天津市民和全国人民理解我们,同情我们,支援我们。党和政府向灾区发放救济款、救济粮,并派来医疗队。天津市及全国各地人民向灾区捐赠衣物和锅碗瓢盆等各种生活用品,充分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党和政府及全国人民这样关心我们灾区人民,使我们很受感动,更加增强了我们战胜洪水、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决心。我想我是1959年2月入党的中共党员又是村妇代会主任,不能光靠国家照顾,组织妇女搞生产自救是我的责任。于是我带着吃奶的孩子到处寻找副业生产门路,最后找到天津棉麻公司。棉麻公司给了我们一项缝补麻袋的活儿。棉麻公司离我们住的地方足有八九十里地,男劳力从市里把活儿运来,由妇女来缝补。可是一过了年,男劳力都回老家为重建家园做准备,运输的事只能妇女自己承担。当时没有任何运输工具,受灾在外没有马车,更谈不上汽车,只能由妇女拉着小车到天津取活儿、交活儿。每辆小车载着七八百斤的活计往返两百里路,姑娘们干劲冲天,不叫苦、不喊累。有了这项手工业活计,解决了群众的生活费用问题,买油盐酱醋等不用愁了。(www.xing528.com)

1964年春,兄弟队都开始春耕了,社员们的心都动荡起来。乡亲们在他乡再也住不下去了,男人们首先回家探望,但看到的还是一片汪洋。田园还被水浸泡着,园子里的果树、苇塘里的苇子都被淹死,原来的土坯老房被冲塌,破瓶子、烂罐子满地,哪里是自己的住宅都辨不清了。重建家园要一切从零开始,任务艰巨。支部召开重建家园动员大会,要求村民一是用最快的速度建造住房,要求一个月完成建房任务;二是要抢农时,及时种上地,力争秋天取得好收成。于是男劳力首先清房基,脱坯,垒房。眼看房要盖起来了,因天气总是阴沉沉的不晴天,后来雨干脆下个不停,刚垒起的房屋没有干透便倒塌了。过去建房不允许妇女进房基,说是不吉利。这时,妇女们也打破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齐上阵,用小车拉坯,举坯垒房,顶起半边天。仅半个月的工夫,一个崭新的新家园建成了。

1965年,王培珍与参加劳模会的戎冠秀妈妈、邢燕子、侯隽、张秀敏合影

俗话说“春不种,秋不收”。洪水灾害给我们带来种种困难,沟渠、闸涵被冲毁,土地被水长期浸泡变得僵硬,给耕种、管理增加了难度。我们边修复沟渠、涵洞,边抓紧育秧。到插秧季节,广泛发动群众全力以赴,按时插秧。加上精心管理,秋天果真取得了好收成。我们团泊洼的农民终于战胜洪水,度过灾年,并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