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宗坚实践徐光启农政思想,探索海派乡土文化

黄宗坚实践徐光启农政思想,探索海派乡土文化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宗坚的祖辈以务农起家,因设塾、恤贫,两次受褒扬。黄宗坚深以为痛,有胆有识地主张以近代科学先驱者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为指导,遵循科学原理,探寻改良途径。黄宗坚顺着徐光启的思路,对植棉过程中的辨土、选种、勤锄、摘头四个环节,作了深入研究。1919年11月,黄宗坚获得刻有“大总统特奖农业讲演所纪念”字样的墨盒。1943年,黄宗坚逝世,享年八十九岁。

黄宗坚实践徐光启农政思想,探索海派乡土文化

黄宗坚(1854~1943),字冰如,竹冈黄氏十九世孙。清咸丰四年(1854)六月二十四日出生于上海县十六保四十二图黄家河圈(今属马桥镇紫兴村)。

黄宗坚的祖辈以务农起家,因设塾、恤贫,两次受褒扬。曾祖父黄汇南(1775~1827),字汇江,号奠川,太学生,素本安贫,克俭克勤,创基立业,处世平和,治家有法。祖父黄橙(1810~1886),字荫亭,号石君,授修职郎。父亲黄兆勋(1823~1867),字杏园,号寅伯,授文林郎,候选教谕。母亲蒋淑英(1830~1864),字绣余,为明代进士蒋性中(字用和,号检庵)十三世孙女,侍候翁姑极诚敬,家务之余不废文史,诗词婉约,书法娟秀,著有《绣余漫草诗稿》。同治三年病逝,年仅三十五岁。可惜,黄宗坚十岁丧母,十五岁又丧父,因此长期靠务农谋生,从而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他认为,农业是恒业,务农必须要有恒心;种庄稼施肥锄田过犹不及,必顺天时,察物性,而以人力调剂之,故特别注重风雨变化、寒暑递更的推测,以人定胜天。他还认为,水利与农业盛衰息息相关,兴修水利匹夫有责。

同治十二年(1873)组织疏浚竹港河时,黄宗坚慷慨地捐钱一千四百吊,表达自己的心愿

步入中年,黄宗坚常年日晒雨淋,饱经春风秋霜,使他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农夫”。人们看到黄宗坚“精神强固,腰脚尤健,黎明即起,巡行陇亩,手戒珠,口佛号,声琅琅,震远近,虽寒暑,不辍曩”。“布衣草履,与田父野老课晴雨,话桑麻,兴之所至,行数十里不倦”(秦锡田《乡先哲冰如黄君传》)。

上海开埠后,失去纺织之利,因此棉花产量减少,质量下降,市郊农民生计日窘。黄宗坚深以为痛,有胆有识地主张以近代科学先驱者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为指导,遵循科学原理,探寻改良途径。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对东南地区棉花的种植、推广进行了不少研究,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棉田耕作管理技术提出了“精拣核(选种)、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稞肥壅”的十四字诀。黄宗坚顺着徐光启的思路,对植棉过程中的辨土、选种、勤锄、摘头四个环节,作了深入研究。他强调种棉“土宜第一”,主张根据棉田地势的高低,土质的肥瘠、坚松以及前茬麦、豆、菜收获的迟早等不同情况,因地制宜作出相应安排。棉株要长势旺盛,选种则务精务纯,若是精选每百斤籽棉可出絮四十五斤的良种,杜绝混入出絮三十四斤的劣种,一亩岁收就可增钱一千文。棉田勤锄,不仅要除杂草,更重在松土,以适棉性。雨后棉田浮泥冲净浸水,土质益坚硬,尤宜急锄、深锄。棉株摘头,最为切要,棉株直干易长,横枝难生,宜于三伏晴天时摘去棉头,以防止其徒长。一经阴雨,枝叶丛生,黄花随之怒放,结铃则多。棉茎矮短,离地近而得力足,棉铃饱绽,可增产三分之一。在实践中,他还深感种庄稼施肥锄田过犹不及,必须顺天时,察物性而以人力调剂之。应特别注重风雨变化、寒暑递更的推测,以防灾害,他还提倡在棉田内夹种油菜

黄宗坚的实验取得成效后,与顾言(字丹泉)等好友合作,广泛动员乡民仿效,切实抓住辨土、选种、勤锄、摘头四大环节,推广植棉新技术,使本地所产棉花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所改观,乡亲们随之收入大增。(www.xing528.com)

黄宗坚发现“上海有田六千八百五十二顷,棉田居其七。若每年每亩多收千钱,则岁赢四十七万九千六百余千矣”。于是,他有心将这项“种田经”理了一理,推广出去,造福天下。

光绪二十四年(1898),黄宗坚根据自己三十多年的生产实践,撰成《种棉实验浅说》一文,发表于上海《农学报》第26册(1898年4月出版)。光绪二十六年(1900),上海总农会将此文增订成书(石印本),得以广为流传,成为农科经典之作。2002年,《种棉实验说》被收入《续修四库全书》。

宣统二年(1910),顾言等在闵行筹创上海县中等农业学堂,黄宗坚时年五十五岁,不负使命,亲自策划建造校舍。农校建成,又附设农事试验场,作为农学研究实践场所,黄宗坚受聘为经理。

1919年11月,黄宗坚获得刻有“大总统特奖农业讲演所纪念”字样的墨盒。

1943年,黄宗坚逝世,享年八十九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