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闵行区境内,要找一个海派文化遗存丰富而且保护工作良好的地方,首选当属位于沪闵路3210号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闵行院区,其前身是上海普慈疗养院。
1933年1月,北桥镇正式成为上海县治所在地,沿沪闵公路启动经济社会大开发。在著名企业家、慈善家陆伯鸿(1875~1937,名熙顺,字伯鸿)的倡议下,上海天主教在俗教徒组织“公教进行会”向社会集资,得到上海市政府公共租界工部局及法租界工董局以及教会、慈善家的赞助,选址沪闵公路北桥段,创办普慈疗养院。
此时的陆伯鸿已是花甲之年,仍然朝出暮归,整日奔波。经过两年的经营,1935年6月29日下午三时举行开幕礼,宣告上海普慈疗养院落成开业。始建时,仅有医师两名、护士两名、药师和检验师各一名。9月下旬起开始收治精神病患者。不久,分设医务部、社会服务部及医药服务部,有病床三百张。后来,疗养院可容六百名病人,成为当时远东最大、设备最完善的精神科专科医院之一。
陆伯鸿为普慈疗养院首任院长,聘请法国、比利时籍修士、修女负责管理。院内设教堂,常驻法国籍神父。
普慈疗养院占地一百十九亩,先后建造了五十多幢房屋,建筑面积约三万平方米,大多西式风格,其中又有不少中式元素。
现存九栋旧式两层建筑(包括原门诊楼、三病房、四病房、五病房、六病房、七病房、八病房、九病房、十病房)和一栋原为教堂的建筑(今为康复楼),平面呈长方形,砖混结构,机制红平瓦四坡屋面,清水红砖外墙夹饰水泥拉毛条块,墙垛之间设钢窗。教堂可容六百多人,正门上方原建有钟楼。
院大门面东,面对沪闵公路,为中西合璧式门楼。在大门楼与教堂之间有西式花园,中间有圆形喷水池。而在南部建有中式花园,围绕莲花池有亭台、廊榭、曲桥、假山喷泉,曲桥望柱头塑有莲花和石狮子,花园四侧分别置有黄石堆砌的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的假山雕塑。
院落中部南侧的花园西南角有外籍传教士白景明的墓葬,建于1940年,面东北,用杂石堆砌成长方形座,上置水泥白云石浇制中间镶嵌汉白玉石板的长方形圆弧额立碑一通,碑面刻中英文题记。(www.xing528.com)
普慈疗养院内,有一棵香樟树和两棵雪松,为挂牌保护的百年古树。香樟树保护编号为1559号,雪松树保护编号为0521号、0522号,均属二级保护对象。另有一对青枫,树龄也已超过八十年。
普慈疗养院内外,曾发生本地重大历史事件。1937年11月11日夜,国民革命军67军108师八百多名官兵在上松路北桥瓶山道院附近,与疯狂东进的侵华日军第10军团短兵相接,一场混战,国军团附许仲钧等五十七名伤病员逃入普慈疗养院。疗养院总务科长凌其瑞毅然收容,躲过日军耳目。凌其瑞还说动院长,紧急组织起战地后勤队,穿过日军驻扎地,将国军勇士的遗体搬到瓶山道院。经普慈疗养院外籍传教士出面与日军交涉,终于获准在上松路南侧、俞塘北岸北庙泾的河边坟地上竖一块“支那勇士之墓”墓碑。
1952年11月12日,上海市军管会接管普慈疗养院,改名为上海市立精神病院。1958年更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分部)”。
2003年12月,普慈疗养院旧址由闵行区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2014年5月,由上海市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中式花园
西式花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