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派乡土文化:绞圈楼房中西合璧

海派乡土文化:绞圈楼房中西合璧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市镇用地价格比上海城区宽松,绞圈楼房的开间面积大多较阔绰,所以比石库门房子更显气派。闵行老镇辟建新街后,也出现几幢绞圈楼房。本地营造绞圈楼房时,业主胸有成竹,会尽量体现洋派,以示身价,但是不会全盘照搬,抛弃传统。如此绞圈楼房“不土不洋”恰到好处,将中西建筑风格融成一体,新颖别致,适应时代潮流,契合本地人口味。

海派乡土文化:绞圈楼房中西合璧

民国年间,本地市镇流行建造绞圈式楼房,既保留传统绞圈房子绞圈而建、左右对称的基本格局,又吸收上海城区里弄石库门房子以细部体现洋派的优点,普遍为三开间二层楼,规模大的有五开间二进以上。因市镇用地价格比上海城区宽松,绞圈楼房的开间面积大多较阔绰,所以比石库门房子更显气派。

1929年6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设立“首都建设委员会”。7月,上海特别市政府通过了《大上海计划》。随之,兴起十年营造高潮,涌现一批具有“民国风格”的代表性公共建筑,并迅速影响各地。

受其影响,本地建造民宅时也开始追求“民国风格”。1932年前后,本地有大户人家率先尝试营造绞圈楼房。莘庄镇东街105号陆家翻建宅院,楼房宽有五个门面,进深有四埭,采用混凝土砖木结构,四周围着花墙,极有气派,人称“陆家大屋”。七宝镇北西街张家翻建宅院,二层新楼,南北三进深,环绕天井设有走马楼,令人耳目一新,顿时轰动四乡。闵行老镇辟建新街后,也出现几幢绞圈楼房。1935年前后,此风最盛,各镇都有人家新建绞圈楼房,成为新地标。

本地营造绞圈楼房时,业主胸有成竹,会尽量体现洋派,以示身价,但是不会全盘照搬,抛弃传统。“我的地盘我做主”,“再不能显得太土,也不能洋过头”,追求的是“自家的特色”,一切“为我所用”而本土化。因此,建筑风格改良的重点十分明确。

诸翟张宅

七宝张充仁纪念馆内景

一是应用新兴建筑材料,甚至采购国外进口材料。但是不大用红砖、洋瓦。(www.xing528.com)

二是采用新兴营造工艺,尝试混凝土砖木结构,水泥磨石子地面。

三是突出若干“新花样”,注重在围墙仪门装饰、走马楼、磨砂玻璃落地门窗、楼铺硬木地板等显眼部位仿效欧式风格,细节处用洋气的雕花、曲线装饰,有的局部仿效欧式柱子。沿屋檐建有铁皮“落(雨)水管”,完善排水系统。楼层较高更显“敞亮”,有的楼顶还设阁楼及“天窗”。

同时,保持祖传习惯,讲究坐北朝南,绞圈而建,中轴对称,空间紧凑,粉墙黛瓦,色彩清淡,传统屋脊,两端护墙,前有天井(俗称庭心),后有花园,内院方正,进出方便。居住仍讲究长幼有序,保护私密。底楼正屋延续传统习俗仍称“堂”,俗称客堂间,一般都挂有祖传匾额和祖辈画像,但陈设皆用新式红木家具。可惜,因无力自行解决给水系统(没有自来水),室内仍没有设立厕所间。

就整体而言,绞圈楼房的门面追求“时髦”,布局追求“派头”,正屋追求“规正”,卧室追求“适意”。

如此绞圈楼房“不土不洋”恰到好处,将中西建筑风格融成一体,新颖别致,适应时代潮流,契合本地人口味。因此,市镇大户人家凡翻建住宅,纷纷采用这种新房型,以致风行了数十年。

闵行老镇绞圈楼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