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1911年成立的鲁汇国乐会:上海最早的丝竹班社

1911年成立的鲁汇国乐会:上海最早的丝竹班社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鲁汇国乐会创建于1911年,是上海地区最早出现的丝竹班社之一。于是,四十二岁的倪清泉偕同徐大章、洪景堂、李财余等闻讯而动,亮出“鲁汇国乐会”的旗号,免费为婚家助兴,为反对封建礼教,树立时代新风俗助威添彩。消息传开,四乡的丝竹爱好者纷纷要求加入国乐会,倪清泉、徐大章热情好客,来者不拒。一问,方才得知是徐大章悄悄地变卖家产,定购了这批乐器和“彩头”。乐师们大多受到社会的尊重,人称“先生”。

1911年成立的鲁汇国乐会:上海最早的丝竹班社

鲁汇国乐会创建于1911年,是上海地区最早出现的丝竹班社之一。

清代晚期,鲁家汇镇西街(今浦江镇汇北村二组)出了一位琵琶名家倪清泉(1869~1927),又名寅,祖籍南汇县二团人,为当地知名中医。幼时家贫,在乡绅家当书童,聪慧机敏,酷爱音乐,琴棋书画无师自通,又爱武术,能使刀枪棍棒,擅长踏高跷。倪清泉擅用大琵琶,演奏时指套铜甲,开弓饱满,力度强烈,而且指法娴熟,音色明亮,尤其擅长独奏,成为浦东一绝。

随着采用文明新礼的结婚仪式兴起,鲁汇乡人深感陈行名士秦锡田说得有理:“古来嫁娶礼彬彬,俗例偏多六色人。要省繁文与繁费,文明新式合遵循。”以往承办老法婚典的“四司六局”职业人合称“六色人”(吹打、炮手、喜娘、脚班、僧、道),想方设法讲究排场,“花轿到宅,还要一只黄牛钱”,以致繁文又繁费。这些陋习必须打破,传统的堂名班吹打过于铺张,又太闹噪耳,应当改良。

于是,四十二岁的倪清泉偕同徐大章、洪景堂、李财余等闻讯而动,亮出“鲁汇国乐会”的旗号,免费为婚家助兴,为反对封建礼教,树立时代新风俗助威添彩。(www.xing528.com)

消息传开,四乡的丝竹爱好者纷纷要求加入国乐会,倪清泉、徐大章热情好客,来者不拒。前来学艺的有郭竹卿、金新民、王进、姚昌福、徐福根、沈银堂、徐荣光、郁桂昌、乔华南、马百云、马书楼等,以及远道来的沈浩初(黄路人)、胡簋铭(新场人)、张仲良、吴永奎(老港人)、金书生(惠南人)、叶才生(盐仓人)、周莲甫(新场人)、陆关福(六灶人)等,近三十人,遍及浦东地区。原本在荣大祥布店里排练,人多而地方小,换到了三德堂药铺还嫌局促。乐队人多当然气势大,但是乐器不够了,“少了家生怎能做生活?”出场时乐器上要装饰的彩头更是奇缺,“出场无彩头还像啥办喜事?”倪清泉发急了,可是徐大章笑眯眯讲:“师傅,勿急,勿用急。”转眼,竟然有人把一批崭新的乐器和“彩头”送上门来了。一问,方才得知是徐大章悄悄地变卖家产,定购了这批乐器和“彩头”。

就此,鲁汇镇上夜夜丝竹悠扬,四乡迎亲人家纷纷赶来邀请他们去客串演奏。他们为迎娶助兴演奏,不取分文,因此称为“清客串”“清音班”。乐师们个个身着长衫,头戴礼帽,先是随男方花轿到女方“娶亲”,此后“路行”到男家;再是“拜堂”,最后是送入洞房,始终奏乐不停,广受人们欢迎。乐师们大多受到社会的尊重,人称“先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