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派乡土文化:民国时期的转型与社会改革

海派乡土文化:民国时期的转型与社会改革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步入民国,整个社会开始转型。1912年4月,江苏省颁布暂行市乡制,上海县划分为四市十五乡。8月,上海县议事会成立。正巧时逢民国建立,陈行人便将其取名为度民桥。同时,为消除社会陋习,经上海县知事批准,还在陈行镇西市汇善堂内创设了戒烟分所,提供医药,并供膳宿,三十多个偷吃“白粉”者被送来戒烟。

海派乡土文化:民国时期的转型与社会改革

1911年10月,革命党人发动旨在推翻清廷的武昌起义。不久,上海城里也爆发了光复战役,本地有一批热血青年投身其间。钮永建随之成为上海滩风云人物,闵行人李英石担任上海商团总司令,战功卓越。

步入民国,整个社会开始转型。

1912年(民国元年)4月,江苏省颁布暂行市乡制,上海县划分为四市十五乡。6月,各乡自治公所改组,设议事会。8月,上海县议事会成立。地方自治推动着时代新风。

南京临时政府一成立,即改公历为新年。一首民谣到处传唱,势不可挡:“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剪发、易服、放脚等一系列的社会变革,正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陈行镇市中新建的石桥已拆卸鹰架,装栏杆石。正巧时逢民国建立,陈行人便将其取名为度民桥。桥畔挂灯悬旗,竖起“共和万岁”的标语。街上贴出布告,限期剪发。男子们纷纷把拖在脑后的辫子剪去,有些老者生怕世道再变便把辫子盘了起来。女孩子们也都以“童花头”为时髦,人们的服饰随世风变化而变得时新了。

当时,颛桥镇南街的施舍(1891~1980,字养勇)正在南京门帘桥江南高等学堂格致科(理科)读书,听说上海发起剪辫子大会,异常兴奋。当晚自修时间,施舍与同寝室的夏桂初(闵行镇人)等六个同学互相鼓励,将长垂脑后的辫子剪掉了。当他们走过邻室时,见一个谭姓同学正伏案读书,便转到其身后,用剪刀剪断了脑后那根“猪尾巴”,好在谭同学也不生气。一群年轻人随即一起出门,去理发店打理已剪去辫子的头发。春节期间,施舍在上海张园聆听了孙中山先生的演讲,深受鼓舞,更坚定了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www.xing528.com)

闵行镇乔世德(1876~1938,字念椿)创办振市电气厂,以求“实业报国”。居民们开始用电灯照明,米厂可以电动碾米。

1913年春,秦锡祺(1874~1934,字寿农,号庸庵)出任陈行乡议事会议长。他全力注重地方教育事务,增设学校建筑校舍,成绩卓著。同时,为消除社会陋习,经上海县知事批准,还在陈行镇西市汇善堂内创设了戒烟分所,提供医药,并供膳宿,三十多个偷吃“白粉”者被送来戒烟。其父亲秦乃歌三十岁染上烟瘾,烟龄长难戒,此时为响应号召,古稀之年的他竟毅然决然地戒了烟,乡人见之皆称其勇。秦锡祺以父亲毅然戒烟的事例,劝说镇上那些“吃白粉”的人士自愿或被动地服用戒烟丸断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世风持续变化着。老年男子剃平头、圆头、光头,年轻人留短发、分头,考究者吹风。妇女改梳短发,上生发油或刨花水,城镇流行烫发。时髦者抹凡士林、香水、口红中山装成为男性公职人员的制服,因推行服用土布,土布中山装、土布旗袍也时尚。

城镇沿街大店铺、大户人家逐渐拥有留声机、无线电收音机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