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方杂处华东徽派与苏北文化的结合

五方杂处华东徽派与苏北文化的结合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徽州人以商贩为主,苏北人大多在榨油厂、轧花厂、轧米厂做工,从而形成了徽州帮和苏北帮。一个镇上,五方杂处,相互间难免会产生种种社会问题。闵行老街上的徽州帮和苏北帮也有一起欢乐的时候,每逢镇上举办灯节、庙会,安徽帮的鲤鱼灯和苏北帮的草龙表演争相竞技,两者合在一起成了引人入胜的民间舞蹈《鲤鱼跳龙门》,成为闵行老街独有的人文景观,流传至今。

五方杂处华东徽派与苏北文化的结合

清代晚期,闵行老街上的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徽州人以商贩为主,苏北人大多在榨油厂、轧花厂、轧米厂做工,从而形成了徽州帮和苏北帮。一个镇上,五方杂处,相互间难免会产生种种社会问题

1912年(民国元年)春节期间,闵行老街上爆发的“警民大冲突”,使徽州帮和苏北帮忧心忡忡,不同类型的同乡会相继出现。

于是,南京籍同乡在北街塘坊弄南建立金陵仁善堂,俗称南京会馆。

苏北人来到闵行老街谋生,人生福祸难测,为此苏北帮同乡会在韭菜街建立“理教公所”(理教又称在理教),建房六间,日趋佛化,供奉观世音菩萨。教徒共二三百人。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腊八节),搭起棚屋,悬灯结彩,举行名为摆斋的宗教仪式,并组织巡街表演,最显眼的是一顶“万命伞”,寄托着苏北人乞求长命富贵的共同心愿。(www.xing528.com)

在闵行老街,来自徽州歙县、休宁县、婺源县、黟县、绩溪县、祁门县的商贩携家带口,人数众多,主要租居在老街人称“十间头”“九间头”“八间头”的楼房内。他们依靠同乡会互相帮助,生活还算安宁。而令人头痛的是客死沪地后,大多无力返乡归葬。据《上海徽宁思恭堂缘起碑》记载,他们“童而出,或白首而不返,或中岁萎折,殓无资,殡无所,或无以归葬,暴露于野。盖仁人君子所为伤心,而况同乡井者乎!”于是,徽州帮同乡会在上海建立了“徽宁思恭堂”,承办同乡殡葬事务。1929年,闵行镇徽州同乡会在母子泾北岸新桥西侧建立杨家台墓园,后来在上海徽宁思恭堂的支持下,建屋改称思恭堂闵行会堂,俗称新安公所。

闵行老街上的徽州帮和苏北帮也有一起欢乐的时候,每逢镇上举办灯节、庙会,安徽帮的鲤鱼灯和苏北帮的草龙表演争相竞技,两者合在一起成了引人入胜的民间舞蹈《鲤鱼跳龙门》,成为闵行老街独有的人文景观,流传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