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
在中国历史上,隋朝跟秦朝相似,是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尽管它的开创者杨坚夺取的皇位不是其他人的,而是自己外甥的。不过,这些除了跟杨坚有关外,也跟北周政权的腐败有很大关系。
大祸临头
杨坚出身贵族,父亲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在北周时官位达到柱国大将军,被封为隋国公。因为父亲的关系,杨坚在14岁就开始做官,应了那句话“老子英雄儿好汉”,他也渐渐显露出自己的才华。
父亲死后,杨坚自然承袭父爵,晋封为隋国公。
年轻有为本是件好事,可杨坚差点儿丢掉自己的性命。这是怎么回事?这还得从当时的一件事说起。当时,齐王宇文宪一直感觉杨坚不能小觑,他
曾对北周武帝宇文臣说:“杨坚长得相貌非凡,而且有点儿狡诈,要是不早点除掉,恐怕会留下祸患。”闻听此言,宇文臣心里顿时波澜起伏。
武帝本来就对杨坚不放心,经宇文宪这么一说,疑心更加重了。到底要不要除掉杨坚,这让宇文臣十分苦恼,犹豫不定。
他请一个叫来和的人给他拿主意。可他打错了算盘,来和是个立场不坚定的家伙,他既不想得罪宇文臣,又想给自己留条后路,就说:“杨坚是有点儿不凡,但人还算可靠,如果让他做将军,带兵攻打陈国,定能取胜。”宇文臣听了这话,念及杨坚还算规矩,就打消了除掉他的念头。
就这样,杨坚避免了一场杀身之祸。
地位越来越高
虽然宇文臣打消了杀杨坚的念头,但仍旧有些不放心,他又派人找到星相家赵昭,让赵昭偷偷给杨坚看相。
这回宇文臣又找错了人,赵昭与杨坚是十分要好的朋友。
既然是朋友,赵昭当然向着杨坚。于是,赵昭当着宇文臣的面佯装观察杨坚,然后悄悄地说:“皇上,不要想多了,杨坚相貌极其平常,并没有大富大贵可言,最多不过是个将军罢了。”杨坚又一次幸免于难。
看来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这个时候,内史王轨又来劝谏“杨坚貌有反相”,要武帝尽早除掉杨坚,以免后患。谁知,宇文臣对赵昭的话深信不疑,便不高兴地说:“你们多虑了,要是真的天命所定,那有什么办法啊?”
宇文臣死后,他的儿子宇文赀继位,就是北周宣帝。后来,杨坚的女儿做了皇后,杨坚也因此位高权重,地位越来越高。
宇文赀也对自己的岳父有疑心,他对皇后说:“只要你父亲有一点儿无礼声色,我一定立刻把他杀了。”
杨坚也不是糊涂人,早就有了心理准备。
任凭宇文赀怎样激自己,他都神态自若。
没有真凭实据,宇文赀也不能对杨坚怎么样,何况他还是自己的岳父。
建国号隋
这样提心吊胆的日子实在不好过,杨坚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外调。于是,杨坚让内史上大夫郑译向皇帝说出自己的想法。没想到,这正合宇文赀的心意,他当即任命杨坚为扬州总管。宇文赀放心了,杨坚也安心了。
杨坚走后,宇文赀以为天下太平,整日不问朝政,沉迷于酒色,满朝文武大臣是敢怒而不敢言。
他不但不听忠臣的劝告,还觉得这皇帝当得太不称心了,就想出一个逍遥自在的办法。他将皇位让给年仅6岁的儿子,自称天元皇帝,住在后宫,整天与嫔妃宫女们吃喝玩乐,荒淫无度地生活。
不久,宇文赀就一命呜呼了。
之后,宇文赀的儿子宇文阐即位。宇文阐就是北周静帝。
杨坚在一些人的帮助下,勾结朝廷近臣做伪诏,重新回到京城总揽了军政大权。静帝毕竟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国家大事都由杨坚说了算。
不久,北周朝政全落在了杨坚的手中。
公元581年,杨坚废静帝,自己当了皇帝,历史实现了平稳的过渡。杨坚改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建立隋朝。
隋炀帝游江都
杨坚是隋朝开国皇帝,以节俭闻名于世。可他无论如何也没料到自己开创的基业,会被自己的儿子杨广大肆挥霍,直到最后毁掉整个大隋江山。
阴谋家杨广
在中国历史上,隋文帝杨坚是个好皇帝。他通过征战,结束了自东汉以来的分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很快,隋文帝也老了,摆在他面前的问题是自己的继承人该是谁?原本,隋文帝立的太子是杨勇。但他的二儿子杨广有私心,也想当皇帝。杨广岂是等闲之辈,他拉拢一些大臣,伺机陷害太子杨勇,再加上杨勇生活奢侈,渐渐让父亲对他失去了信心。600年,在皇后和朝廷大臣杨素的帮助下,杨广被正式立为太子。
等隋文帝杨坚病重卧床,他才知道杨广用阴谋手段欺瞒自己干了不少坏事。隋文帝勃然大怒,想废掉太子杨广。可惜一切为时已晚,杨广得到消息,迅速派人包围皇宫,封锁了消息,直到父亲死去。
隋文帝死后,杨广继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隋炀帝。
开凿大运河
隋炀帝登基后,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办了两件事:一是在洛阳建造东都;二是开凿通南北的大运河。
605年,隋炀帝派管理建筑工程的大臣宇文恺负责营建东都,每月有200万被征发的苦力在日夜不停地施工。
与此同时,隋炀帝还下令征发河南、淮北各地百姓100多万人,从洛阳西苑到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开通一条运河,叫“通济渠”;又征发淮南百姓十几万人,从山阳到江都(今江苏扬州),把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的一条“邗沟”疏通。这样,从洛阳到江南的水路交通就便利得多了。
此后5年,隋炀帝又两次征发民工,开通“永济渠”和“江南河”。最后,4条运河被连接起来,成了一条贯通南北、全长4000里的大运河。有了它,南方和北方的粮食和货物就可以源源不断运送到京城,是全国南北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尽管如此,老百姓为了修建这一工程,死伤无数,弄得民不聊生。
三游江都
隋炀帝生性爱玩,现在有了便利的运河,他更是不能错过,光巡游江都就有3次,还建造龙舟及各种各样的船只数万艘。总之,在他当政时期,待在京城长安的日子加起来还不到一年。
每次出门游玩,他都很喜欢讲排场,在老百姓面前摆威风。隋炀帝第一次游江都时,乘坐的船上高高耸起4层楼阁,有120个房间,里里外外都装饰得金碧辉煌,像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隋皇宫。同时,为了装饰一个出巡时候用的仪仗,隋炀帝就花了十几万人工。
如此豪华的轮船,又如此沉重,船根本就不能在水里划行,怎么办呢?他派人找来8万多名纤夫,在岸上拉着船慢慢走,两边排开一队队威风凛凛的骑兵护卫队。一路上锣鼓喧天,旌旗如林,简直像是一个盛大的水上狂欢节。
隋炀帝建东都,开运河,筑长城,加上连年的大规模巡游,带来的无休无止的劳役和越来越重的赋税,把百姓压得喘不过气来。611年,隋炀帝发动对高丽的战争。这一年,他从江都乘龙船,沿着大运河直达涿郡,亲自指挥这场战争。他下令全国军队,不论远近,一律向涿郡集中;还派人在东莱(今山东掖县)海口督造兵船300艘。造船的民夫在官吏的监视下,日日夜夜在海边劳作,他们下半身泡在海水里,时间一久,许多人受不了这样的折磨,活活累死在海水里。接着,隋炀帝又命令河南、淮南、江南各地督造5万辆大车,送到高阳,给兵士运输衣甲、帐幕;又征发江淮以南民夫和船只把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南)和洛口仓的粮食运到涿郡。
隋炀帝的倒行逆施终于让老百姓不堪重负,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连隋炀帝身边的皇家卫队也忍无可忍,发动了兵变。没想到,这样一个讲排场的皇帝最后竟被一根绸子套在脖子上,活活给勒死了。自此,隋文帝辛辛苦苦建立的基业,只不过短短37年就被断送得干干净净。
历史档案馆
爱慕虚荣的皇帝
隋炀帝杨广喜欢讲排场,不惜浪费。
有一次,隋炀帝请西域各首领来洛阳看戏。各族首领请求允许西域商人到洛阳做生意,隋炀帝一口答应了,还吩咐下去装饰洛阳城。据说,城内外的树木都是用丝帛缠绕的,做生意的人必须穿着华丽的服饰,甚至连卖菜的也得用精美的草席铺地。西域商人路过饭馆,店主都十分热情,还不收分文。这都是隋炀帝为了显示富足,派人这样布置的,不过这并没有蒙蔽这些从异地来的商人的眼睛。
瓦岗寨起义
做了皇帝的杨广,开始追求起享乐来。一些大臣看不惯,极力劝谏,反而丢掉了脑袋。老百姓的生活很艰难,还要去服役,沉重的负担让他们揭竿而起。
牛角挂书
在隋炀帝第二次发动对高丽的战争时,一个叫杨玄感的人负责督运粮草。
杨玄感的父亲叫杨素,原是隋炀帝的亲信,曾帮助隋炀帝夺取了皇位,后因遭到猜忌郁郁而终。
这让杨玄感对隋炀帝极为不满,他看到局势混乱,就想利用这个时机推翻隋炀帝,建立新政权。杨玄感发动运送粮草的8000个民工起义,苦于没有一个人替自己出谋划策,就把老朋友李密请来当谋士。
李密是谁?他的祖上是北周和隋朝的贵族,年轻时在隋炀帝的宫中当过侍卫,因过分机灵,被隋炀帝打发回家了。
此后,李密发愤读书,决心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次,李密骑着牛出门看望朋友时,坐在牛背上看书,遇到了宰相杨素,两人就认识了。杨素觉得李密很有抱负,就把李密介绍给儿子杨玄感,并对他说:“将来你遇到重要的事情,可以找李密商量。”
李密投奔瓦岗
这次,杨玄感找到李密后就向他请教怎样才能推翻隋炀帝的政权。李密果然睿智无比,他分析了一下形势,说有3条计策可行。
杨玄感急于求成,认为前两条计策太费事,就选择了最后一条计策,马上出兵攻打洛阳。杨玄感接连打了几个胜仗,许多农民也加入了起义军,起义军逐步壮大。
不久,杨玄感被杀,起义队伍被消灭了。谋士李密只好趁乱溜走,投奔了另一支起义队伍——瓦岗军。
瓦岗军是一支以瓦
岗寨为根据地的起
义军,多数成员是
渔民和猎户,还
有一些贫苦农民,都很勇敢善战。瓦岗军的首领叫翟让,作战骁勇,而且有胆略、有气度,在瓦岗军中有很高的威望,前来投奔的人也越来越多。
李密参加瓦岗军后,认真帮助翟让整顿队伍,还积极联络附近的各部起义军。翟让看到李密如此卖力,对李密越来越信任。后来,李密建议攻打荥阳,获得了胜利。
隋炀帝知道后,连忙派大将张须陀带重兵前往镇压。李密又提议翟让从正面迎敌,自己则在荥阳大海寺北面的丛林里设下埋伏。张须陀被引进圈套杀了,官军被瓦岗军全部歼灭。
之后,瓦岗军声威大震。
瓦岗军兵败
李密的威信又提高了,赢得了瓦岗军上下的拥戴。
第二年的春天,李密建议翟让趁隋炀帝到江都巡游,进攻洛阳。不料,这个消息被官方察觉,洛阳加强了防御力量。
李密当机立断改变了计划,先攻打洛阳附近的兴洛仓(今河南巩义东北),获得全胜。要知道,这兴洛仓可是隋朝最大的一个粮仓,瓦岗军将它攻克后,马上开仓赈饥。常年挨饿的百姓从四面八方拥向粮仓,当他们领到粮食时,一个个眼中含着泪花,对瓦岗军充满了感激之情。
由于瓦岗军是为了贫苦的老百姓而战,于是大多数百姓都愿意参加瓦岗军,瓦岗军自此迅速发展到几十万人,占领了河南大部分郡县。
这时,翟让感到自己的能力不如李密,就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李密。
李密取得瓦岗军的领导权后,建国号魏,被推为魏公,兼任行军元帅,政权机构称“行军元帅魏公府”。
紧接着,李密发布檄文,声讨隋炀帝的罪行。
他还大量起用隋朝降官降将,引起原来一些起义军部将的不满。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李密安排刀斧手用计杀了翟让,瓦岗军内部也出现了不小的分歧。后来,李密与隋将王世充交战失败,入关投降了唐朝,不久因反唐被杀。轰轰烈烈的瓦岗起义军,经过8年的英勇奋战,最后以失败告终。
历史档案馆
三省六部
中国历史上的三省六部是隋朝时形成的中央管制,在唐朝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掌管中央政令的制定、审核和执行,长官为宰相。
另在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六部制将宰相权力加以分割,使各部门的职能进一步专门化,不仅使君主专制得到加强,而且提高了行政效率,对此后的中央官制产生了影响。
太原起兵
李渊是隋朝贵族,接替父亲的爵位被封为唐国公。
按理说,他位高权重,足以一生享尽荣华富贵。再加上他和皇帝隋炀帝是表兄弟,怎么会起兵反隋了呢?
二儿子李世民
617年,李渊被派往太原当留守,镇压农民起义。可隋炀帝并不信任李渊,派王威和高君雅为副留守,以便监视他。这让李渊感到又委屈,又无可奈何。
李渊有4个儿子,其中第二个儿子李世民年轻有为,且很有胆识,平素喜欢结交有才能的人。他待人诚恳,结交了许多朋友,其中就有担任晋阳(今山西太原)县令的刘文静。刘文静跟李密有亲戚关系。李密参加起义军以后,隋炀帝下令捉拿李密的亲友。刘文静自然受到牵连,被革了职,关在晋阳的监牢里。
李世民闻听刘文静坐了牢,十分着急,赶往监牢去探望。
到了监狱,李世民拉着刘文静的手说:“刘大哥,我来探望你,不只是为了叙叙友情,还想请你帮我出个主意。”
刘文静早就知道李世民的心思,说:“现在皇上远在江都,李密逼近东都,到处都有人造反。这倒是打天下的好时机。我可以帮你召集10万人马,你父亲手下还有几万人。如果用这支力量起兵打进长安,不出半年便可以夺取天下。”
太原起兵
刘文静的话说到了李世民的心坎里,可要起兵必须说服父亲,父亲能同意吗?正在这时,太原北面的突厥进攻马邑。
李渊派兵抵抗,接连打了几次败仗。
李渊怕隋炀帝知道这件事后要追究自己的责任,急得不知道该怎么办。
李世民抓住这个机会,找父亲商量,并劝父亲干脆起兵反隋。李渊听后吓得直打哆嗦,责备儿子竟敢以下犯上。
可李世民已经铁了心。李渊犹豫了许久,长叹一口气,想想儿子的话也有几分道理。最后,李渊打定主
意,先把刘文静从牢里放了出
来,派他去招集人马。同时,
他又召回在河东打仗的两个儿
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商议
起兵的事情。
太原的两个副留守看到李渊有异常举动,就想出来阻挠。
不料,李渊来了个先下手为强,给他俩加上一个“勾结突厥”的罪名,抓起来杀了。接着,李渊又听从刘文静的计策,派人备了一份厚礼,到突厥可汗那里讲和,约他一起反隋。突厥可汗觉得有利可图,就答应了李渊。
这样,李渊在太原起兵了。
李渊建立唐朝
李渊自称大将军,大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别做左右领军大都督,刘文静做司马,又把兵士都称为“义士”。他们带领3万人马离开晋阳,向长安进军。一路上,继续招募人马,打开官仓发粮给贫民,应募的百姓越来越多。
李渊大军到了霍邑(今山西霍县),遭到隋朝大将宋老生的拦击。霍邑一带道路狭窄,又正赶上接连几天的大雨,李渊大军的军粮运输中断了。李渊动摇起来,想撤兵回晋阳去。
李世民极力劝阻,李渊才改变了主意。
天一放晴,李渊就率军沿着山边小路急行军来到霍邑城边,用计打败了宋老生。攻下霍邑以后,李渊继续向西进军,在关中的农民军的配合下,渡过了黄河。留在长安的李渊的女儿也招募了1万多人马,号称“娘子军”,响应自己的父亲。
仅仅几个月,李渊就集中了20万大军,并迅速围攻长安。
守在长安的隋军军心涣散,很轻易就被打败了。攻下长安后,李渊把隋朝的苛刻法令一概废除,立年仅13岁的代王杨侑做了名义上的皇帝。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此后,李渊才即位称帝,改国号为唐。与此同时,李建成被封为太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李元吉被封为齐王。
历史档案馆
唐都长安城
唐长安城,也即隋大兴城,是隋唐两朝的首都。唐代的都城长安,不仅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为著名的城市。长安城是在隋初由大建筑家宇文恺设计修建,唐朝时期由建筑家阎立德继续修建,先后经过近100年的时间,规模宏大。长安城有巍峨的宫城和政府的官署,城内街道、住宅规划得如棋盘,皇宫、衙署、住宅、市场分区设立,布局整齐、对称,设有中轴线等。明清时期的北京,日本的京都,都是仿照唐代长安城修建的。
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他开创了贞观之治。可是,他的这个皇帝却是抢来的,这应该是他一生的痛点。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历史会是怎么样呢?
李建成之死
公元626年的一个早晨,秦王李世民率领尉迟恭等人,带了一支人马埋伏在玄武门。没多久,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也骑着马来了,他们都是奉唐高祖之命来见驾的。可是到了玄武门,他们觉得有点儿不对劲。
本是十分熟悉的领兵将军却不知到哪里去了,守卫人员看起来也很陌生。
太子正在疑惑时,有人出来传话,要他们把护卫留下,只身去见他们的父亲,即唐高祖。李建成听了这话,觉得不对劲,立即调转马头往回跑。
不料,李世民在远处高喊:“站住,别走!”
说着,李世民骑着马赶了过来。李建成知道情况不妙,拼了命地跑,只见李世民眼疾手快,搭弓一箭,射中了做太子的哥哥。李元吉又惊又慌,也要拉弓射李世民,但由于紧张拉了几次弓都没拉开。这时,尉迟恭带了70名骑兵赶到,一阵乱箭把李元吉射下马来,一刀砍死了。
李世民为什么会下此毒手呢?
其实,造成这一切的根由,与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有关。
在唐高祖3个儿子中,李世民功劳最大,最后只封了个秦王,这让李世民和他手下的将官们很不服气。
最可气的是,太子李建成知道自己的威信比不上弟弟李世民,心里十分妒忌,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勾结起来,一起排挤、陷害李世民。
有一次,太子请李世民到自己的东宫去喝酒。李世民刚喝了几盅,就感到肚子痛。当他被扶回家里,竟呕出血来。李世民心里明白,一定是哥哥在酒里下了毒,幸亏及时服了药,才算保住了性命。
李世民人缘好,手下的勇将也比较多。太子知道,要是真的动起手来,自己不会占到什么便宜,就想去拉拢这些勇将。
于是,李建成私下派人送了一封信给秦王手下的勇将尉迟敬德,想跟尉迟敬德交个朋友,还送去一车金银。尉迟敬德岂肯上当,他了解太子的用意,没有把这一切当回事,还把一车金银原封不动地退还了。
传位李世民
遭到拒绝后,李建成气得要命。
当天夜里,他就派了刺客到尉迟敬德家行刺。尉迟敬德早料到李建成不会轻易放过自己。他在家设了个局。晚上,他故意把大门打开。刺客溜进院子,隔着窗户偷看,只见尉迟敬德斜靠在床上,身边放着长矛。刺客知道尉迟敬德的名气,怕他早有防备,没敢动手,就偷偷地溜回去了。
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阴谋这次没有得逞,就又生一计。
恰巧这时,突厥进犯中原,李建成就向父亲建议,让弟弟李元吉代自己带兵北征。这样一来,唐高祖就让李元吉做了主帅。不料,李元吉居心叵测,他请求把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三员大将和秦王府的精兵都划归自己
指挥。原来,这是李
建成和李元吉定下
的计谋,目的是
除掉李世民。
这个秘密
计划被李世民提前知道了。
在这种形势下,李世民只好找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商量,两人都劝李世民先发制人。李世民拿不定主意,最后在将士们的强烈要求下,他才下了决心。
此时,唐高祖还在宫中苦等3个儿子,却不知道外面已乱作一团。不一会儿,尉迟敬德手拿长矛气喘吁吁地冲进宫来,向唐高祖禀报说:“太子和齐王发动叛乱,秦王已经把他们杀了。秦王怕惊动陛下,特地派我来护驾。”
李渊听了,大吃一惊,心里很不是滋味。可事已至此,能怎么办呢?宰相萧瑀顺势应变,对唐高祖说应该立李世民为太子。
两个月后,唐高祖传位给儿子李世民,自己做“太上皇”去了。
历史档案馆
昭陵六骏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今陕西省礼泉县城东北。唐太宗营建昭陵时,诏令立昭陵六骏的用意,除炫耀一生的战功外,也是对这些曾经相依为命的战马的纪念,并告诫后世子孙创业之艰难。六骏采用高浮雕手法刻成青石浮雕,以简洁的线条、准确的造型,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战马的体态、性格和战阵中身冒箭矢、驰骋疆场的情景,每幅画面都告诉人们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据说由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绘图并主持雕刻而成,安置在昭陵祭坛两庑。
魏徵直言进谏
魏徵死后,唐太宗曾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
提名谏议大夫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有个叫魏徵的官员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徵到长安在太子李建成手下做过事,还曾经劝说太子除掉秦王。
秦王李世民听后,马上派人去把魏徵找来。
秦王问魏徵:“你为什么让我们兄弟相互争斗,挑拨离间?”左右侍从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和魏徵算老账。谁知,魏徵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只可惜太子没能听我的话。要不然,他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下场。”
魏徵说话直爽,很有胆识,这让秦王十分钦佩。李世民不但没责怪魏徵,反而很赏识他。等李世民继位做了皇帝后,他就把魏徵提拔为谏议大夫,还选用了一批太子和齐王手下的人做官,并没有计较过去的是是非非。
这件事情让秦王府的官员很不服气,常常在背后嘀嘀咕咕。宰相房玄龄听说后,就把这些议论告诉了唐太宗。唐太宗却笑着说:“朝廷设置官员,为的是治理国家,应该选拔贤能的人,怎么能拿关系来作为选人的标准呢?”唐太宗不记旧恨,重用魏徵,魏徵也没有辜负唐太宗的期望。
选贤任能
朝廷里的大事,魏徵想得很周到,处理得也很好。他有什么意见一定会在唐太宗面前直说,有时候都让唐太宗下不了台。
唐太宗也特别信任魏徵,常常把他召进内宫,听取他的意见。
有一次,唐太宗对魏徵说:“历史上的君王,为什么有的明智,有的昏庸呢?”魏徵想了想说:“多听各方面的意见,就很明智;要是只听一面之词,就会昏庸。”魏徵还列举了历史上的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他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笑着连连点头。
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后,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的事这么荒唐?”魏徵却说:“一个皇帝只靠聪明、学识渊博还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唐太宗听了,感触很深,叹了口气说:“唉,过去的教训,就是我们的老师啊!”
此后,魏徵提的意见越来越多。他看到太宗有不对的地方,就当面力争。唐太宗听得不是滋味时,就沉下了脸,可魏徵还是照样说,一点儿面子也不给。
以犯言直谏著称
有一次,魏徵在朝堂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
唐太宗实在忍不住了,想要发脾
气,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虚心的好名声, 就只好勉强忍住。等退朝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非要杀了魏徵不可。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没想到,她竟然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正式朝见的礼服,向太
宗跪拜。
看到皇后这身装束,唐太宗纳闷地问:“你这是干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只有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徵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让太宗豁然开朗,不但不记魏徵的仇,反而夸奖了魏徵。
魏徵以敢犯言直谏著称于世。一次,内侍为唐太宗送来一只鹞鸟。这只鹞鸟十分可爱,似乎通人性,平常停在太宗的胳膊上戏耍,很得太宗的喜爱。有一天,太宗又在宫中玩起了鹞鸟。正当他玩得高兴的时候,魏徵进来奏事。太宗一时着急,慌忙把鹞鸟藏在怀里。
其实,这并没有逃过魏徵的眼睛。然而,魏徵却装作没看见,故意在奏事的时候拖延时间,过了好一会儿才退去。魏徵走远后,唐太宗急忙打开衣怀,一看,自己心爱的鹞鸟早被憋死了。
643年,一代名臣魏徵去世。
李靖夜袭阴山
李靖是唐太宗手下的一员大将。唐朝初期,唐朝边境的东突厥和吐谷浑经常侵扰大唐国土,对大唐形成了很大的威胁。李靖临危受命,前往征讨。
突厥进犯长安
唐朝初期,突厥颉利可汗认为有机可乘,率领十多万骑兵,再次进犯泾州,一直打到离长安只有40里的渭水边。他自作聪明,事先派使者进长安城见唐太宗,扬言会派突厥兵100万进攻长安。
唐太宗哪这么容易被糊弄?他根本不在乎颉利的威胁,反倒把突厥使者扣押了起来。此外,他还布署长安的唐军摆开阵势,亲自带房玄龄等将领骑马到渭水边的便桥,指名要颉利出来隔河对话。
颉利听说使者被扣,又看到唐太宗亲自上阵,后面唐军旌旗招展,军容整齐,不禁害怕起来。
隔着渭水,唐太宗对颉利说:“我们两家早已订立盟约,几年来大唐也没有少给你们金帛,为什么要背信弃义,带兵进犯?”
颉利本来理亏,加上嘴笨,被责备得无话可说,表示愿意讲和。两天后,双方在便桥上订立盟约,颉利只好退兵了。
从这时起,唐太宗意识到了边疆的威胁。
他知道这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难题,于是加紧训练将士,每天召集几百名将士在殿前练习弓箭。几年之后,一支精锐军队就被训练出来了。
得胜回朝
不久,突厥遇到暴风雪,牲畜死了不少,大漠以北发生饥荒。颉利可汗加紧对其他部族的压迫,引起各部族的反抗。
颉利派堂兄弟突利去镇压,没想到不仅吃了败仗,兄弟俩也因此翻了脸,突利一气之下投降了大唐。
唐太宗认为这是个绝好的机会,派李靖、徐世勣等大将率领大军十多万人,由李靖统率,分路出击突厥。
李靖是唐朝初年有名的军事家,精通兵法,在唐朝统一战争中立下了不少战功。630年,李靖亲率3000名精锐骑兵从马邑出发。颉利毫无防备,唐军的突然出现让他大惊失色,慌了手脚。还没等唐军发起攻击,突厥兵先乱了起来。
李靖趁机又派间谍混进突厥内部活动,说服颉利的一个心腹将领投降。一看大势已去,颉利只好夹着尾巴飞也似的逃命去了。
李靖攻下定襄,得胜回朝。唐太宗十分高兴,说:“从前汉朝李陵带兵5000,结果不幸被匈奴所俘虏;现在你以3000轻骑深入敌人后方,克服定襄,威震北方,这是自古以来少有的盛事啊!”
夜袭阴山
颉利好不容易逃到阴山以北,小命是保住了,可天天提心吊胆,怕唐军会继续追赶,无奈只好又一次派使者到长安来求和,还说要亲自拜见皇帝。唐太宗派唐俭到突厥,表示安抚;又命令李靖带兵前去探察颉利的动静。
李靖领兵到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和徐世勣会师。
李靖说:“虽然颉利被打败了,但手下人马不少。如果逃跑了,以后会留下祸患。我们选1万精兵,带20天的军粮,跟踪袭击,一定能将颉利活捉。”徐世勣也赞成
这个意见。两支军队
一同向阴山进发。
果不出所料,颉利可汗求和
只是缓兵之计,想等草青
马肥的季节来到,再逃到漠北。他见到唐俭,以为唐太宗中计了,暗暗高兴,防备也松懈下来。这天晚上,李靖和徐世勣率领唐军到了阴山,命令部将苏定方率200名轻骑,冒着夜雾悄悄进军。到突厥前哨发现唐军的时候,唐军离颉利营帐只有7里地了。
得知唐军骑兵来到,颉利慌忙逃走。李靖指挥唐军追杀。
突厥兵没有主帅,乱成一团。颉利东奔西逃,最后带着几个亲兵躲在荒山里,被部下抓住后交给唐军,后来被押送到长安,东突厥自此灭亡。
这一年,回纥等各族首领一齐来到长安朝见唐太宗,拥护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首领,并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历史档案馆
凌烟阁画像
凌烟阁原本是皇宫内三清殿旁一座不起眼的小楼。643年,唐太宗为表彰为唐朝的建立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下令把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徵、房玄龄、尉迟敬德、李靖、秦叔宝、程知节等24名功臣的像画在凌烟阁上,唐太宗自己作赞,褚遂良题阁,阎立本绘画。这就是历史上传为美谈的“凌烟阁画像”。画像画成后,唐太宗经常前去观赏,表达对功臣的赞赏和纪念。唐太宗死后,长孙无忌受遗命辅佐唐高宗,后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失宠,被诬陷谋反,自杀。
文成公主进藏
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长安城,来到雪域高原,嫁给了吐蕃王松赞干布,开创了汉藏交好的一幕。至今,他们的故事还在民间广为流传。
来自吐蕃的使者
贞观之治,让唐朝的国力渐渐强盛起来。
西域各国纷纷和唐朝交往,远在西南的吐蕃——我国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也派使者来到长安。
松赞干布是当时的吐蕃赞普,赞普是吐蕃王的称号。在他13岁时,就精通骑马、射箭、击剑等各种武艺,受到吐蕃老百姓的爱戴。
为了学习唐朝的文化,松赞干布派出使者,长途跋涉,到长安来要求跟唐朝建立友好关系。他打听到周边的一些国家都娶过大唐帝国的公主,自己也想娶一个,成为这个伟大帝国的亲戚。
松赞干布派使者到长安提亲,唐太宗没有答应。
吐蕃使者怕松赞干布责备自己,回到吐蕃后,便向松赞撒了个谎。
原本是一件小事,没想到竟然触发了吐蕃和唐朝的矛盾,双方打了几年仗,才又坐下来和平谈判。
五难求婚使
松赞干布明白,求亲不是抢亲。
640年,松赞干布又派能干的使者禄东赞带了100人的出使队伍,准备了许多金银财宝,到长安谢罪求亲。这次,唐太宗接见了禄东赞,禄东赞转达了松赞干布想跟唐朝友好建交的心愿,恳切之心溢于言表。
唐太宗不好再推辞,就在皇族的女儿中挑选出一位既美丽又温柔的,封为文成公主,把她许配给了松赞干布。
关于唐太宗允亲的事,根据西藏历史记载,还有一个“五难求婚使”的美丽传说。据说,使者禄东赞是个很聪明的人。
他来长安求亲的时候,各国来求亲的使者也有很多。唐太宗下了一道命令,要前来求亲的使者先解答5个难题。哪一国使者能够解答出来,就答应跟哪一国和亲。
这些题目都很有意思:第一道题,要求把一根很细的丝线,穿过一颗有九曲孔道的明珠。禄东赞想了想,把丝线系在一只蚂蚁的腰部。蚂
蚁带着丝线,不费吹灰之力就
穿过去了;第二道题更难,把100
匹母马和100匹小马驹放在一起,要求辨认出这些马驹分别是哪匹母马生的。
禄东赞把母马和马驹分开关了一天,断绝了马驹的饲料和水。第二天,再把它们放在一起。饿慌了的马驹分别奔到自己的母亲那里去吃奶,它们的母子关系也就浮现出来了。
文成公主进藏
结果,禄东赞通过了一道道考试。
最后一道题是要从2500名年轻美貌的女子中,找出谁是文成公主。凭借敏锐的眼力,禄东赞一下子就把公主认出来了。
这样一来,松赞干布终于如愿以偿。
641年,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动身到吐蕃去。随同文成公主一起入藏的,还有许多侍女和工匠。
而在文成公主的嫁妆里,除了大量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还有吐蕃所缺少的粮食、蔬菜、水果种子和药材、蚕种等,以及许多儒家经典和农业、医药、天文、历法、科技等方面的书籍。
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传到吐蕃,从唐朝边境到吐蕃,一路上都有人准备好马匹、牦牛、船只、食物,接送文成公主。
松赞干布也亲自从逻些(今西藏拉萨)赶到柏海(今青海鄂陵湖或札陵湖)迎接。在这里,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婚后,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到了逻些城。入城这天,当地的老百姓载歌载舞,夹道欢迎。松赞干布按照唐朝的建筑格式,为公主专门建造了一座宏伟的宫殿。
文成公主是汉族的使者,在吐蕃生活了40年,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联系和藏族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直到现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历史档案馆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朝文成公主,在红山上建起的九层楼宫殿1000间,取名布达拉宫,以供公主居住。后来,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灭亡后,古老的宫堡大部分毁于战火。1645年,五世达赖重建布达拉宫,以后,历代达赖又相继进行过扩建,于是就有了现在的规模。布达拉宫宫宇叠砌、迂回曲折,同山体有机地融合,主楼有13层,高110米,自山脚向上,直至山顶。整体建筑主要由东部的白宫、中部的红宫及西部白色的僧房组成。
女皇帝武则天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从来都是男人做皇帝。可在唐朝,却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她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皇武则天。
从尼姑到皇后
武则天,是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
14岁那年,武则天凭借自己俊美的长相,成了宫里的才人(一种妃嫔的称号),专门服侍皇帝唐太宗。
唐太宗死后,发生了一件大事。
按照宫廷的规矩,武则天要被送进感业寺当尼姑。幸运的是,在高宗李治还是太子时,他就看中了武则天。两年后,李治把武则天从尼姑庵里接了出来,封她为昭仪。昭仪是一种妃嫔的称号。
李治虽然是皇帝,可一切朝政大事皆由舅父、宰相长孙无忌处理。
很快,高宗执意废掉王皇后,改立自己宠爱的武昭仪为皇后。对此,很多老臣极力反对,特别是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些托孤大臣,说什么也不同意。他们认为武则天出生卑微,无论如何也不能做皇后,况且还侍奉过先帝。
可武则天也不是等闲之辈,她私下拉拢一批大臣,在高宗面前支持自己。
这让高宗左右为难。有一天,唐高宗问李勣:“我打算立武昭仪为皇后,褚遂良他们反对,你看这事怎么办?”李勣看高宗废立的决心已下,便为武则天说好话:“这是陛下的家事,别人管不着。”有了这颗定心丸,唐高宗下定决心废王皇后为庶人,册封武则天做了皇后。
差点儿被废
当了皇后的武则天,先把那些反对她的老臣一个个降职、流放,即使是皇帝的舅舅长孙无忌也未能幸免,最终被逼自杀。慢慢地,武则天形成了自己的圈子,拥护她的李义府、许敬宗也担任了要职。
不久,高宗得了一场病,头昏眼花,有时连眼都睁不开。
病恹恹的唐高宗哪里有心思打理朝政,索性把朝政大事全交给皇后处理。武则天确实能干,处理起政务也是井井有条。
可占据高位的武则天渐渐不把高宗放在眼里。高宗想干什么,没有皇后同意,就干不了。唐高宗憋了一肚子气,他就跟宰相上官仪商量,让他起草废掉皇后的诏书。不料,有人走露了风声,传到武则天的耳朵里。
还没等上官仪把起草好的诏书送给高宗,武则天已经赶到,厉声问自己的丈夫高宗:“陛下,我辛辛苦苦帮助陛下处理国家大事,每天不辞劳苦为陛下分忧,陛下反而要废掉我,是何道理?”
高宗见到皇后,怯懦地说:“我本没这个意思,都是上官仪教我干的。”高宗把责任一股脑儿推给了上官仪。
武则天毫不手软,下令立刻把上官仪杀了。
之后,朝廷的大小政事都由武则天说了算。683年,高宗病死,太子李显即位,就是唐中宗。李显是高宗和武则天生的第三个儿子。
改国号为周
中宗只是个傀儡,大小事都得请求母亲。中宗李显觉得自己堂堂一国之君,竟然这样窝囊,什么事都做不了主,想来想去觉得这样不行,便自作主张把自己的国丈从小小的参军一下子提升为刺史,并打算将他提升为侍中。
武则天知道后,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把中宗贬为庐陵王,赶出了长安,另立四儿子豫王李旦为帝。
可仅半年时间,武则天又把李旦废了,亲自执掌朝政,并重用武氏家族。
武则天这样随便地废立皇帝,加上武氏家族仗着她的势力横行霸道,让李氏皇族人人自危,引起一些人公开反对她。
先是徐敬业、骆宾王等人在扬州揭竿而起,他们公开提出口号要拥护李显复位。几天工夫就聚集了10万之众,攻占了润州(今江苏镇江)、淮阴等地。骆宾王还慷慨激昂地写了一篇《讨武曌檄》。
武则天派大将带领30万大军讨伐徐敬业。徐敬业兵少势孤,抵抗了一阵,最终以失败收场。接着,又有两个唐朝宗室越王李贞和琅琊王李冲起兵反对武则天,也被武则天派兵镇压了。
690年,武则天在一些人的拥戴下,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她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历史档案馆
乾陵和无字碑
乾陵坐落在陕西咸阳梁山之巅,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位皇帝的陵墓。武则天去世前,自愿除去帝号,以皇后的名义与高宗合葬。乾陵前有一座无字碑,据说是武则天临终留的遗言,让后人对自己是非功过做出评述。无字碑,是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凿而成的,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达百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因而这座无字碑历来闻名遐迩。
不过,现在的无字碑上已经有了字迹。
宰相狄仁杰
武则天十分重视任用贤才。她经常派人到各地去物色人才。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她都不会计较门第出身,大胆任用。所以,在她的手下聚集了一批有才能的大臣,最有名的要数宰相狄仁杰。
生于官宦之家
狄仁杰是唐朝的名相,他出生于官宦之家,在豫州当刺史时,由于办事公平、执法严明,受到老百姓的称赞。
武则天听说后,就把狄仁杰调到
了京城。
一天,武则天召见狄
仁杰,说:“听说你在豫州
名声很好, 但也
有人在我面前揭
你的短。你知道
他们是谁吗?”狄仁杰满不在乎地说:“如果是我的过错,我应该改正;如果陛下弄清楚不是我的过错,这是我的幸运。
至于谁在背后说我的不是,我并不想知道。浊者自浊,清者自清。”
武则天听了,觉得狄仁杰器量大,更加赏识他。
来俊臣曾诬告狄仁杰谋反,把他打进了监牢。见逼供行不通,来俊臣就诱骗狄仁杰说:“只要你招了,就可以免你死罪。”
狄仁杰不肯招供。在来俊臣的逼迫下,狄仁杰用头猛撞牢监里的柱子,撞得满脸是血,差点儿死去。根据逼供的材料,来俊臣胡乱定了狄仁杰的罪,对他的防范也就不那么严了。
狄仁杰趁狱卒不防备,偷偷地用碎帛写了一封申诉状,又把它缝在棉衣里,最终把申诉状托人送给了皇帝。
武则天看后,立即免了狄仁杰的死罪,撤了他的宰相职务,将他降职到外地做县令。来俊臣被杀后,狄仁杰才重新回朝做宰相。
在狄仁杰当宰相之前,有个叫娄师德的将军,曾经在武则天面前竭力推荐狄仁杰。但是狄仁杰并不知道,他认为娄师德不过是普通武将,甚至有点儿瞧不起他。
有一次,武则天故意问狄仁杰:“你觉得娄师德这人怎么样?”
狄仁杰说:“娄师德是个将军,小心谨慎地守卫边境,还不错。至于有什么才能,我就不知道了。”
武则天微笑说:“我能发现你,就是娄师德推荐的啊。”
狄仁杰听了,既惭愧又感动,觉得娄师德为人厚道,自己不如他。
为皇帝举荐人才
后来,狄仁杰也极力物色人才,向武则天推荐。
一天,武则天问狄仁杰:“我想物色一名宰相人选,你看谁的能力可以胜任呢?”荆州地方有个叫张柬之的官员,办事干练,是宰相的好人选,狄仁杰知道后就向武则天推荐了他。
武则天很快提拔了张柬之担任洛州司马。
几天后,狄仁杰上朝,武则天又问起推荐人才的事。
狄仁杰回答说:“上次我推荐的张柬之,陛下还没任用呢。”武则天一脸疑惑,说:“我不是已经把他任用了吗?”
狄仁杰说:“我向陛下推
荐的是一个宰相的人选,不
是让他当司马。”武则天
这才把张柬之提拔为
侍郎, 后又任命为
宰相。
狄仁杰先后推荐了几十个人,后来都成为当时有名的大臣。这些大臣都十分钦佩狄仁杰,把狄仁杰看作他们的老前辈。武则天也很敬重狄仁杰,把他称作“国老”而不直呼其名。狄仁杰一直活到93岁。他去世后,武则天哭着说:“从此再也见不到狄公了,我失去了一个贤能的助手。”
历史档案馆
厨师说假话
武则天信佛,她曾降旨禁止民间屠杀动物。(www.xing528.com)
一次,大臣娄师德去地方处理公务,地方官不敢让朝廷大员吃素,于是吃饭时,厨子端上了香喷喷的羊肉。娄师德忙问:“不是禁止屠宰吗,怎么会有羊肉?”厨子笑说:“这羊不是杀死的,是被狼咬死的。”娄师德知道这是说假话。过了一会儿,厨师又端上了一盘鱼,厨师又说:“这鱼也是狼咬死的。”娄师德放下筷子大声说:“你怎么不说这鱼是被水獭咬死的呢?真是缺心眼儿。”
口蜜腹剑李林甫
唐玄宗在位40多年,前面的年号叫开元,后面叫天宝。开元年间,唐玄宗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可以和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相媲美,历史上称之为“开元盛世”。
被疏远的张九龄
唐朝国力昌盛,唐玄宗便以为天下无事了,于是日夜深居宫中,纵情声色,把国家大事全交给大臣李林甫去办。
这李林甫不学无术,原来是吏部侍郎,后来想方设法去讨好妃嫔,结交宦官。通过这些狐朋狗友,李林甫能随时了解玄宗的动向和好恶。这样,朝廷有什么事,皇帝有什么打算,他都知道得清清楚楚,所以他的奏章总是能讨唐玄宗的欢心。皇帝一开心,李林甫就跟着官运亨通,不久便做了宰相。
宰相张九龄看出李林甫不是正路人,对唐玄宗说:“宰相的地位,关系到国家的安危。陛下如果把李林甫提拔为相,只怕将来国家会有危难。”谁知这些话被李林甫知道了,把张九龄恨得咬牙切齿,决定要报仇。
张九龄是大唐名相,为人耿直,无论大事小事,只要他认为不对,总要与玄宗争说不休。李林甫就趁机在玄宗面前说张九龄的坏话,这样,张九龄莫名地被疏远了。最后,唐玄宗还罢了张九龄的宰相职务,让李林甫取而代之。
这以后,朝中的官员们屈于李林甫的权势,大多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再也没有人敢讲真话了。
口蜜腹剑
李林甫独揽大权,竟然连皇帝
都敢蒙蔽。
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
把唐玄宗和大臣们相互隔绝起
来,不许大臣们在玄宗面前提
意见。有一次,李林甫把谏官
召集起来,公开宣布:“皇上
圣明,做臣下的必须按皇
上的旨意办事,不用大家
七嘴八舌。你们有没有
看到立仗马,这是一种在皇宫前作仪仗用的马,它们吃的饲料相当于三品官的待遇,但是哪匹马要是敢叫一声,就会被拉出去不用,后悔也来不及了。”
有个谏官为人耿直,他根本不听李林甫那一套,照样上奏本给唐玄宗,被李林甫降职到外地做了县令。
李林甫最擅长的就是阿谀奉承。
要是谁的才能和声望比他高,又是皇帝所看重和厚待的人,他总是百般奉承,很亲密地去结交。等到对方的地位和权势快要威胁到他时,李林甫就千方百计地对其加以暗害和排挤。尤其是对那些富有文才和学问的人,他往往当面好话说尽,非常友好,而暗中却要置人于死地,还一点儿不露痕迹。
无论对方多么持重谨慎,也逃不过李林甫害人的手段。所以人们都说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成语“口蜜腹剑”就是这么来的。
从兴旺转向衰败
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楼上隔着帘子眺望,看到兵部侍郎卢绚骑马经过楼下。
唐玄宗看到卢绚风度翩翩,便随口赞赏了几句。
第二天,李林甫得知这件事,就把卢绚降职为华州刺史。
卢绚到任不久,又被诬身体不好,不称职,再一次降了职。这样的事情,唐玄宗被蒙蔽的还真不少。
唐玄宗曾经想广求天下的人才,只要有一技之长的都可以到京师去应考。李林甫害怕各地士子在文章中揭露他的奸恶,便让郡县长官严加挑选,把那些超群绝伦的送省复试。但是,到最后他却叫考官一个也不录取。
当了19年宰相的李林甫,对有才能的大臣一概排挤,一批批爱奉承拍马屁的小人都被重用。就在这一时期,唐朝从兴旺转向衰败,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消失了,发生了“安史之乱”。
历史档案馆
曲江池和寒窑
在唐长安城的东南角,有一条小河向西弯弯曲曲地流入城内,汇成一湖,故名曲江,又叫曲江池。曲江池城南有紫云楼、芙蓉园,池西有杏园、慈恩寺。两岸楼阁相连,花卉树木环绕,景色美丽。曲江池在当时是一个公共园林,每逢佳节,京城的男女老幼都会到此赏景游玩。曲江池旁边有个寒窑,相传王宝钏为等征西的丈夫薛平贵回来,苦苦地在寒窑待了18年,后被传为爱情佳话。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作为一国之君,唐玄宗在执政前期,政治上还是比较开明的;后期由于任用奸臣,荒废朝政,才致使唐朝衰败。
长安告急
755年冬,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到长安。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正率军逼近长安。此时,唐玄宗正和自己的爱妃在华清池纵情享乐。唐玄宗不相信自己的干儿子会反叛自己。
见一个个警报传来,玄宗这才慌了起来,忙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在朝堂之上,朝廷文武官员个个吓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长安告急,情况不容乐观。
宰相杨国忠说:“我早说安禄山要反。不过,陛下尽管放心。他的将士不会跟他一起叛乱。不出十天,一定有人把安禄山的头送来。”
其实,安禄山素有反心,只是唐玄宗大意地相信了假惺惺的安禄山,一直蒙在鼓里。唐玄宗在位期间,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御,在重要的边境地区设立了10个军镇(也称为藩镇),这些军镇的长官叫作节度使。节度使权力很大,他们可以招兵买马,扩充自己的势力。他们不仅手里有兵权,还兼管行政和财政。权力大了,这些人的野心也膨胀起来。
安禄山是谁
李林甫做了宰相后,不但排挤朝廷的文官,还猜忌边境的节度使。
担任朔方等4个镇节度使的王忠嗣,立了很多战功,手下还有哥舒翰、李光弼等著名将领。可李林甫嫉妒王忠嗣的功劳大、威望高,害怕皇帝把王忠嗣调回京城,跟自己抢宰相的位子。李林甫派人向唐玄宗诬告王忠嗣想拥戴太子谋反,王忠嗣险些因此丢掉性命。
安禄山是胡人,任平卢(今辽宁朝阳)节度使。李林甫认为胡人没文化,不会被调到朝廷当宰相,就在唐玄宗面前竭力主张重用胡人。安禄山的胡人身份让他平步轻云,摇身一变成了唐玄宗、李林甫身边的大红人。
安禄山靠奉承的手段,不到3年,又兼任范阳(治所在今北京市)节度使。他经常搜罗奇禽异兽、珍珠宝贝,送到宫廷讨好玄宗。
除此以外,他还知道唐玄宗喜欢边境将领报战功,就采取手段,诱骗平卢附近的少数民族
首领和将士参加宴会。在酒席上,安禄山用药酒灌醉他们,把将士杀了,又割了他们首领的头,献给朝廷报功。
因为有功,唐玄宗常召安禄山到长安朝见。安禄山抓住机会,挖空心思哄唐玄宗高兴。安禄山长得特别肥胖,个子矮小,又装出一副傻乎乎的样子。这副样子让唐玄宗一见到他就高兴得不得了。
有一次,唐玄宗指着安禄山的大肚子开玩笑地问:“你的肚子长得这样大,里面装的是什么?”安禄山献媚说:“没有别的,只有一颗对陛下的赤胆忠心,只有一颗赤子之心。”一句话说得唐玄宗舒坦极了,派他做了北方三镇节度使,总管长城内外边境一大片地方,简直称霸一方。
渡过黄河
安禄山的翅膀越来越硬,狐狸尾巴也就露了出来。
他秘密扩充兵力,提拔了史思明、蔡希德等一批猛将,任用汉族士人高尚、严庄帮他出谋划策。此外,他又从边境各族的士兵中挑选了8000名壮士,组成一支精兵,等待时机,准备发动叛乱。
李林甫死后,杨贵妃的同族哥哥杨国忠凭自己外戚的地位,接任了宰相。杨国忠跟安禄山是你瞧不起我,我也看你不顺眼,于是两个人就闹起矛盾来。不仅如此,杨国忠还三番五次在唐玄宗面前说安禄山一定要谋反,但是唐玄宗正在宠信安禄山,哪里肯相信他会叛乱。
几年后,安禄山经过周密的准备,发动了叛乱。
这时,有个官员从长安到范阳来。安禄山假造了一份唐玄宗从长安发来的诏书,召集将士宣布说:“接到皇上密令,要我立即带兵进京讨伐杨国忠。”将士们虽然觉得很突然,但谁也没想到圣旨是假的。
安禄山领着叛军一路南下,一路上顺利得如入无人之境。
唐玄宗还没等到安禄山
的人头,叛军已长驱直入,
渡过黄河,占领了洛阳。756
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
号大燕。
马嵬驿兵变
安禄山叛乱后,唐玄宗不知所措。安禄山叛军马上就要进入长安了,玄宗只好带着自己的贵妃及大小官员逃往成都,未料在马嵬驿发生了一件大事。
潼关失守
唐玄宗派大将哥舒翰带领重兵把守长安的门户潼关。
潼关的守军每天晚上在烽火台烧起一把火,作为平安的信号。所以,当时长安的君臣和百姓天天都翘首盼望这把“平安火”。
已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可杨国忠只顾惦记自己头上的官帽,怕哥舒翰大胜归来跟他抢宰相位子,玩弄起阴谋诡计来,对玄宗说:“潼关外的叛军不堪一击,哥舒翰守在潼关按兵不动,会丧失歼灭叛军的时机。”
听杨国忠这么一说,唐玄宗的心里也没了主意,觉得似乎有些道理,便接二连三派使者到潼关敦促哥舒翰带兵出潼关,与安禄山的叛军决一死战。
哥舒翰被逼得没法,痛哭一场,只好带兵出关。关外的叛将崔乾祐早已养精蓄锐,派精兵埋伏在灵宝(今河南省西部)西面的山谷里。哥舒翰的20万大军一出关就中了埋伏,几乎全军覆没。
756年的一个夜晚,烽火台上的平安火迟迟未点燃。
一个唐玄宗最不想听的消息传到了他的耳朵里:“潼关失守。”也就是说,长安的大门已经打开,叛军马上就会进入长安。
半路上的兵变
唐玄宗急得一夜不曾合眼,问杨国忠有什么办法。杨国忠能想出什么好主意,就劝玄宗逃往蜀地。看了看这气势恢宏的大明宫,唐玄宗心里不是滋味儿,仰天长叹,连夜带杨贵妃和一批皇子皇孙,在将军陈玄礼和禁卫军护送下,悄悄地逃出长安,一路向
西走去。
一伙人走了半
天,没有人给他们
送饭,饿得肚皮
咕咕叫。
随行的太
监只好找到当
地百姓,向他们讨了点儿高粱饽饽。平时,这些皇子皇孙哪里吃过这样的饭,可现在实在饿得慌,也顾不得那么多了,没有碗筷,就用手捞着吃,一下子吃得精光。
这副狼狈相让唐玄宗看了,眼泪直流。他们一行人走走停停,终于到了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随行的将士又饿又疲劳,憋了一肚子怨气。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火气越来越大。
大将军陈玄礼深知众怒难平,他认为根子都在那个祸国殃民的宰相杨国忠身上。这时有二十几个吐蕃使者拦住杨国忠的马,向杨国忠要粮。周围的兵士已经嚷起来:“杨国忠要造反了!”
一面嚷,一面射起箭来。杨国忠慌里慌张想逃走,几个兵士赶上去,把他的头砍了下来。
贵妃之死
刚刚歇下脚步的唐玄宗,正想在驿馆里睡一个安稳觉,忽然听到外面嚷嚷起来。
一问才知道宰相被杀,他不
禁大吃一惊,战战兢兢地拄着拐
杖一边慰劳军士,一边命令他们
收队回营。将士们岂肯罢休,
根本不理玄宗的话,吵吵嚷
嚷要求交出杨贵妃,因为杨
贵妃和杨国忠是兄妹。
这可把唐玄宗难住了,
他没想到将士们竟要杀自己最宠爱的妃子。
他低着头站了半晌,才说:“贵妃住在内宫,怎么知道杨国忠谋反呢?”将士们就是不从,非要处死贵妃。
高力士在旁边劝玄宗说:“贵妃娘娘当然没有罪责,但是,将士们已经把杨国忠杀掉了,如果贵妃娘娘仍在陛下左右,他们自然感到不安。希望陛下细细想一想,只有将士们一心为国,陛下才能平安无事!”
玄宗听了这番话,无可奈何,只好叫高力士将杨贵妃带到佛堂绞死。
杨贵妃死后,尸首停放在驿馆的院子里,陈玄礼等人进来察看无误,才整顿队伍继续西行。太子李亨则留下来主持朝政。
李亨收拾残余的队伍北上,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继位,就是后来的唐肃宗。玄宗皇帝成了太上皇。
李泌归山
唐朝在灵武建立临时朝廷,准备平定叛乱。可肃宗身边的文武官员不满30人,其中还包括一些不肯听指挥的武将。这时,他想起了自己的好朋友李泌。
知心朋友李泌
李泌从颍阳(在今河南省)来到灵武。
李泌原是长安人,自幼很聪明,读了不少书。当时的宰相张九龄看到他写的诗文,称他是个“神童”。在肃宗还是太子时,李泌常向唐玄宗上奏,提了很多关于国家大事的意见。唐玄宗看后很是欣赏,要给他一个官职。
李泌却没领情,推说自己还年轻,不愿做官。
后来,李泌看不惯宰相杨国忠,就写诗讽刺他。本就小肚鸡肠的杨国忠岂肯善罢甘休。由于杨国忠的排挤,李泌在长安没了容身之所,再加上政局混乱,李泌不愿受气,只好跑到颍阳隐居起来。
现在国难当头,李泌接受唐肃宗的邀请,来到了灵武。
得知李泌肯出山,唐肃宗格外地高兴,大小事情全都与他商量。只要是李泌的主意,唐肃宗都言听计从。
李泌也没让唐肃宗失望,把大小事情都办得妥妥帖帖。
唐肃宗很想封他为宰相,可李泌不愿意,他说:“陛下待我像知心朋友一样,这就比当宰相的地位还要珍贵,何必非要我挂个名不可呢?”肃宗知道李泌的牛脾气,也就没有勉强。
山里来的隐士
李泌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在乡间隐居时穿的是布衣,到了灵武,穿的还是那件旧的布褂子。有一次,李泌陪唐肃宗一起骑马巡视军队,兵士们在后面指指点点说:“那个穿黄袍的是皇上,穿白褂子的是山里来的隐士。”
唐肃宗觉得李泌的那件白褂子确实有失体面,便硬逼着他穿了一件紫色的官服。李泌这才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
不久, 肃宗要任
命李泌为元帅府行军长
史,相当于军师。
李泌不喜欢有头衔
拖累着自己,迟迟不肯
答应,唐肃宗恳求道:
“现在国家困难,只好
暂时委屈你一下,等平
定叛乱之后,一切由你。”
四面八方送来的文书,从早到晚没有间歇的时刻。唐肃宗命令把收到的文书一律先送给李泌拆看,有特别紧要的,再送给自己。当时,郭子仪是全国战事的总指挥,许多军务都要让皇帝审阅。
唐肃宗一心想回长安,问李泌:“敌人这样强大,我们怎么办?”
李泌说:“安禄山发动叛乱,真心帮他出力的人是少数,其余都是被迫参加的。据我估计,不出两年,就可以把他们消灭。”接着,李泌又给肃宗订了一个军事计划,暂缓收复长安,先派郭子仪、李光弼分两路进军河北,攻打叛军的老巢范阳,让叛军进退两难,再发动各路官军围攻,把叛军消灭。
归隐山林
第二年春天,叛军发生内讧,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杀了安禄山,自己称帝。这正是消灭叛军的好机会,可肃宗却急于回长安,没听李泌的计划,把郭子仪的人马从河东调回,强攻长安,结果打了一个败仗。
郭子仪借北方民族回纥的精兵,集中15万人马,才把长安攻了下来,又收
复了洛阳。叛乱头
目安庆绪逃到河
北,史思明也被迫
投降。
唐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肃宗如愿回到长安,并把李泌接了来。
可一到长安,李泌就遭到了唐肃宗的宠妃张良娣和宦官李辅国的嫉妒。他们相互勾结,想把李泌除掉。
这种尔虞我诈、明争暗斗,让李泌很是厌恶,他想离开朝廷。有一天,唐肃宗请李泌喝酒,李泌就乘机对肃宗说:“我已经报答了陛下,请让我回家做个闲人吧!”唐肃宗拗不过李泌,半推半就同意了。
辞官后的李泌来到衡山(在今湖南省),在山上造了一间屋子,重新过起他的隐居生活。李泌一走,李辅国等一批宦官的权力就大了起来。
大破史思明
长安、洛阳被收复后,安庆绪逃往河北,占领了60座城,继续顽抗。这时唐肃宗已经占了上风,决定派大军剿灭安庆绪。唐军共集中了9个节度使带领的60万兵力,胜券在握。
宦官鱼朝恩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唐肃宗由于对郭子仪和李光弼心存戒心,怕两人权力太大,故意不设主帅。他也有自己的主意,让一个完全不懂打仗的宦官鱼朝恩做了监视,而9个节度使都得听他指挥。
在攻打邺城时,原本投降的史思明又举兵反唐,从范阳带兵救援安庆绪。
由于没有统一的指挥,60万唐军吃了败仗。为了逃脱罪责,鱼朝恩让郭子仪做了替罪羊,把失败归为郭子仪的失误。
唐肃宗听信鱼朝恩的话,撤了郭子仪朔方节度使的职务,让李光弼接替。
与此同时,史思明已在邺城杀了安庆绪,自立为大燕皇帝,整顿人马,准备向洛阳进攻。得到消息,李光弼下令让洛阳的官员和老百姓全部撤出,带兵到了河阳,让史思明扑了个空。史思明要人没人、要粮没粮,又怕李光弼偷袭,只好带兵出城,在河阳南面筑好阵地,和李光弼的唐军对峙。
眼看自己的兵力不如叛军,李光弼只好采用智取的策略。
李光弼听说史思明从河北带来1000多匹战马,每天放在河边沙洲洗澡吃草,就令部下偷偷把母马集中起来,又把小马拴在马厩里,等叛军的战马一到沙洲,就把母马放出来和对方的战马混在一起。
因母马想念小马,都嘶叫着奔了回来,对方的战马也跟着到唐军阵地来了。
上千匹战马一齐私奔,史思明气得破口大骂,命令部下集中几百条战船,准备把唐军的浮桥烧掉。
李光弼知道后,及时准备了好几百根粗大的长竹竿,用铁甲裹扎竿头。等史思明的火船驶来,让几百名兵士站在浮桥上,用竹竿顶住火船。火船没法前进,被烧得樯倒舷裂,一下子就沉没了。
唐军又趁机在浮桥上发射石头炮,向敌人的战船攻击,把船上的叛军打得头破血流。
为了报仇,史思明三番五次派部将进攻河阳,无奈都被李光弼用计打退。
最后,史思明下了狠心,集中最有效的兵力,派一路人马进攻河阳的北城,自己则领一支精兵攻打南城。
史朝义兵败自杀
当时,李光弼正在察看敌情,只见黑压压的一大片敌军,正一队一队向北城逼近。唐军将领嘴上不说,心里不由得先慌起来。
李光弼看出大伙儿的心思,故意显得十分镇静,说:“别怕,叛军虽然多,但是队伍不整齐,看得出他们有点儿骄傲。
你们放心,到不了中午,我们就能击败他们!”接着,他命令将士分头出击。
虽然唐军将士们打得勇猛,敌人退了一阵,可又来了后续部队。太阳已经到了头顶上,双方还不分胜负。
危急时刻,李光弼马上拨出500名骑兵,派两名将领率领着,分路攻打叛军比较弱的西北角和东南角。其余留下的将士都集中起来,发起总攻。叛军受到猛烈的攻击,再也抵挡不住,纷纷溃退。正在进攻南城的史思明知道另一路人马溃败了,不敢再战,连忙下令撤退,逃回洛阳。
李光弼用计打退史思明的数次进攻,双方相持了将近两年。
在长安的唐肃宗按捺不住,又听信鱼朝恩的谗言,命令李光弼攻打洛阳。尽管李光弼认为敌人兵力过强,不该轻易攻城,可是肃宗接二连三地下旨,李光弼不敢抗命。
李光弼打了败仗, 主帅的职务也被撤了。
史思明得到消息,心里轻松了很多,毕竟除去了一个强大的对手,就可以乘胜进攻长安了。可偏偏在这个时候,叛军内部再次发生内讧,史思明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杀死。叛军内部四分五裂。
763年,史朝义兵败自杀,“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历史档案馆
海上丝绸之路
隋唐以前,海上丝绸之路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补充形式。
到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所阻断,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起。为了开拓疆域,唐朝政府先开辟了黄海到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线,又开辟了一条从淮河或长江口,经由杭州湾或泉州到日本的路线。还有一条线路是从广东出海,经东南亚、印度,到达波斯湾、红海的南海路。后来,海上丝绸之路因运送其他货物而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药之路之称。
大唐名将郭子仪
在平叛安史之乱中,郭子仪功不可没。安史之乱后,大唐国力尚未恢复,却又有人发动了叛乱,闹得不可开交。这次,大唐如何化险为夷呢?
老将郭子仪
夜深人静的泾阳(今陕西泾阳)城内,夜色朦胧,一切都显得安逸而详和。
全城的人都进入了梦乡,只有将军的府邸还灯火通明,里面隐隐约约传来争议的声音。府内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突然转过身来,对众将士说:“大家别争了,还是我亲自去一趟吧。”
说话的是大唐将军郭子仪。此时,他正跟将士们商议要不要答应回纥人的请求,由他亲自去跟回纥首领谈联军对付吐蕃叛军的事。这还要从一场叛乱说起。
765年,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自以为功劳大,朝廷有负于他,竟唆使回纥、吐蕃举兵反叛唐朝。回纥和吐蕃的军队一直打到了长安北面的泾阳,朝廷大为震动。经过商议,打击叛军只有依靠老将郭子仪了。
敌众我寡,郭子仪命令部下严加防守,不要出战。在这个时候,郭子仪又得到情报,仆固怀恩在进军路上得暴病死了,回纥、吐蕃双方离心离德,为了争首领正吵闹不休。
他们两军分营而住,回纥兵驻扎在城西。
这真是个天大的好消息,郭子仪连忙派部将李光缵等人来到回纥军营中,说服回纥与郭子仪联合起来,共同讨伐吐蕃。
但是,仆固怀恩在哄骗回纥出兵时,曾造谣说大唐皇帝已死,郭子仪也被害死了。
回纥人以为郭子仪已死,才肯出兵帮助仆固怀恩,现在竟然有人说他还活着。于是,回纥首领提出要求见见郭子仪。
将士们害怕这是敌人的诡计,千方百计来阻挠。可郭子仪下定决心要亲自会见回纥首领,将士们只好同意,并精选500名骑兵做护卫。可郭子仪却摇头说:“我去是以理服人,你们这样做是有害无益。”
忠诚卫国
临行之时,郭子仪的儿子抓着马缰不放,说:“他们是虎狼,父亲您是大唐元帅,怎能将自己的血肉之躯送到虎狼的口中去呢!”
郭子仪说:“从今天的形势来看,若双方打起来,对国家不利。如果我同他们谈谈,也许他们能同意撤兵,甚至联起手来赶走吐蕃,那就是国家的福分了。”说完,郭子仪就同几名骑兵开城而出。
来到回纥营前,郭子仪命人向回纥军中报信。回纥兵大惊,他们的大帅名叫药葛罗。他拿着弓,搭着箭,做出准备发射的样子,立于阵前。只见郭子仪解下头盔,脱掉战袍,一个人向回纥军前走去。
回纥的酋长们见了,互相招呼说:“真是郭老令公!”于是纷纷跳下马,围着郭子仪行礼。郭子仪也跳下马,走向前去握住药葛罗的手。
双方寒暄一阵后,郭子仪毫不客气地说:“你们回纥对大唐有功,大唐对你们的报答也不薄。你们为什么要违背盟约侵扰我们呢?仆固怀恩背叛大唐,抛弃他自己的老母亲,这种行为连你们回纥也是不能容忍的呀!今天我即使被你们抓起来杀掉,我的部下也是要同你们死战到底的。”
药葛罗连忙回答说:“仆固怀恩欺骗我们,说大唐皇帝已经死了,您也不在了,因此我们才敢和他同来。现在我们知道该怎么办了。”
郭子仪乘机向他
们解释:“吐蕃
不讲道理,他们乘我大唐有困难之机,竟不顾两国之间有甥舅之亲,侵占我们的边境地区,烧城掳掠。如果大唐和回纥联合起来击败吐蕃,那么,他们所抢的东西就是你们的了。”
药葛罗说:“现在我们回纥要为你尽一份力,打败吐蕃来感谢你,弥补我们的过失。但是,仆固怀恩的儿子是我回纥可汗的小舅子,希望赦免他,不要杀害。”郭子仪同意了。药葛罗让郭子仪先执酒为誓,郭子仪以酒洒地,订立了和约。吐蕃听到这一消息,当天夜里就逃走了。
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直到84岁才告别沙场。在整个唐朝,郭子仪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历史档案馆
打金枝
古代常把公主叫作“金枝玉叶”。唐代宗有个女儿,叫升平公主,后来嫁给郭子仪的儿子郭暧为妻。按照唐朝的规矩,公主下嫁,由公婆拜公主。郭暧年少气盛,对这一礼仪十分看不惯。有一次,郭暧的母亲过生日,所有儿子儿媳、女儿女婿都去拜寿,郭暧便让升平公主也出去拜寿,可公主说什么也不拜。于是,小两口竟然吵起来,互相对骂,还动起手来。公主哪能忍受郭暧的责骂?一气之下跑回宫去,在皇帝面前告了郭暧一状。戏剧《打金枝》就是由此改编而来。
甘露之变
唐朝后期,政权已经岌岌可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宦官专政,甚至废立皇帝,终于爆发了唐朝历史上有名的“甘露之变”。
宦官专权
有个叫王守澄的宦官因为拥立唐穆桂宗有功,独断专行。
穆宗病死后,他的儿子敬宗只做了一年皇帝就被宦官杀了,王守澄等人又迎立李昂为帝,即唐文宗。
文宗继位后,王守澄因拥戴有功,由枢密使升为骠骑大将军。表面上,文宗对宦官加以恩宠,但内心却非常恨他们。特别是看到宦官权力大到可以随意杀戮、拥立皇帝,文宗觉得忍无可忍。
831年,文宗与宰相宋申锡密谋,想除掉这些威胁朝廷的宦官。谁知这样天大的秘密,竟然被人泄露了,宋申锡因此被贬,计划也失败了。但文宗不甘心,仍在悄悄地物色能帮自己除去宦官的人。两年后,文宗患病,说不出话来。王守澄推荐手下的官员郑注给文宗看病。文宗服了郑注的药,很见效,于是郑注得到了文宗的宠信。
文宗向来憎恨宦官,但经过上一次的失败,他又不敢向朝中大臣明说这件事。郑注深知文宗的心思,常秘密地为文宗献计。
有个叫李训的人,原是个很不得志的小官,听说朋友郑注受到皇上重用,就投靠了郑注。而郑注这时正想找个好帮手,他就请王守澄把李训推荐给文宗。文宗见李训仪表堂堂,有勇有谋,对他越来越信任,后来提升他做了宰相。
过了一段日子,文宗觉得时机成熟,就把要除掉宦官的心事告诉给李训和郑注。
李训和郑注也早有打算,他们决定采取分化瓦解、以毒攻毒的方法除掉宦官。当初拥戴文宗的宦官中,除了王守澄,还有一个叫仇士良的人。仇士良一直受王守澄的压制,没能做上大官。李训任命仇士良为左神策军中尉,试图分掉王守澄的部分权力,也让王守澄和仇士良关系紧张起来。接着,李训又解除了王守澄的兵权。
计谋失败
没有兵权的王守澄就容易摆布多了,唐文宗用一杯毒酒就把这个眼中钉给解决了。王守澄死后,下一个目标就是仇士良。
李训原来和郑注约定,在王守澄下葬时,由文宗下令,宦官中尉以下的全去送葬,到时候由郑注率兵将这些宦官全部砍杀。可是李训求胜心切,又想独占剪除宦官的功劳,因此决定提前采取行动。
这天,文宗在紫辰殿早朝。文武百官依次站定后,禁卫军将军韩约上殿启奏,说禁卫军大厅后面的院子里,有一棵石榴树昨天夜里降了甘露。在古代,天降甘露被认为是祥和的好兆头。李训带领百官向文宗祝贺,并请文宗亲自到禁卫军的后院去观看。
文宗命令宰相李训先去察看。李训装模作样到院子里去兜了一转回来说:“我去看了一下,恐怕不是真的甘露,请皇上派人复查。”
唐文宗又命令仇士良带领宦官去观看。仇士良等人来到禁卫军大厅,却见韩约神色紧张,态度反常,心中很是疑惑。偏偏这时天公不作美,正巧刮来一阵风,吹动了厅内的帷幕,仇士良发现幕布后站着不少手拿兵器的士兵。
仇士良大吃一惊,连忙退出,奔回唐文宗那里。李训看到仇士良逃走,立刻命令埋伏的卫士赶上去诛杀仇士良。哪知,仇士良和宦官们已经把文宗抢在手里,把他拉进软轿,抬起就走。
李训赶上去,拉住文宗的轿子不放,一个宦官抢前一步,把李训打倒在地。仇士良乘机扶着文宗的软轿,进内宫去了。
预谋难以成功,李训只好换上便衣逃走,但最后还是被抓住杀了。事后,郑注也没能逃脱仇士良的魔掌,被秘密杀死。这个失败的事件,在历史上称作“甘露之变”。这样,唐文宗和李训、郑注策划的杀宦官的计谋失败了。之后,唐文宗的日子更不好过了,5年后就得病死去。仇士良拥立文宗的兄弟李炎继位,就是唐武宗,这时的唐朝已走向没落。
历史档案馆
唐代法门寺地宫
1987年4月,法门寺明代砖塔倒塌,在清理残塔塔基时,发现了距离地表约1米的唐代塔下地宫。法门寺地宫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塔下地宫。唐代多次迎送的4枚佛指舍利和皇室为供奉舍利而敬献的大量金银器、瓷器、琉璃器、珠玉珍宝、漆木器、石刻、杂器、货币和大批相互叠压的丝织品都原封不动地置于地宫。法门寺地宫中珍藏的佛指舍利是以重重密套的金、银、水晶、玉石、珠宝和檀香木等贵重材料制成的宝函盛置,可见唐朝皇室对佛祖的极度尊崇和对舍利的珍视。
朋党之争
所谓“朋党”,就是官僚们为了争权夺利而结成的派别。正当唐文宗处心积虑地要除掉宦官时,朝中的大臣们却结成“朋党”,明争暗斗得不可开交。
两派之争
当时的朋党,一派以李宗闵、牛僧孺为首,他们大多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廷的;另一派以李德裕为首,他们大多是父祖辈做官的公卿子弟。两派在政治主张方面并没有太多的区别,也不代表什么阶级
或利益集团,只是两帮
政客为了争权而吵来吵
去。这一吵就吵了近40
年,历史上把这场争吵
叫作“朋党之争”。
这场闹剧开始于唐
宪宗时期。有一年,长
安举行考试,选拔能够直言敢谏的人才。牛僧孺、李宗闵在考卷中极力批评朝政,主考官韦贯之看了大加赞赏,把他们推荐给宪宗。当时的宰相是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他本来就看不起科举出身的官员,现在出身低微的李宗闵、牛僧孺居然敢批评朝政,揭了他的短处,他更加生气。
李吉甫对皇帝说:“牛、李二人被推荐,完全是因为和考官有私人交情。”
不料,唐宪宗竟然相信了,并把韦贯之等人都贬了官,牛、李二人也没有得到提拔。两派由此结冤。
李吉甫死后,儿子李德裕成了公卿派的首领,做了翰林学士。和自己的父亲一样,李德裕也看不起科举出身的官员,认为科举考试未必能选出有才学的人才,而公卿子弟熟悉朝廷的礼仪制度,有利于从政,应该让他们担任较重要的官职。这些看法,决定了他与李宗闵等人必然会势不两立。
朝政混乱不堪
唐穆宗继位后,举行了科举考试。有两个大臣因为有熟人应考,私下里托过考官,考官钱徽却没给他们面子。碰巧李宗闵有个亲戚应考,被选中了,这些大臣就向唐穆宗告发钱徽徇私舞弊。唐穆宗问翰林学士,李德裕便谎称有这样的事。唐穆宗就把钱徽降了职,李宗闵也受到牵连,被贬谪到外地去了。
李宗闵知道李德裕成心排挤自己,恨透了他。而牛僧孺却同情李宗闵。这以后,李宗闵、牛僧孺就跟一些科举出身的官员结成一派,李德裕也跟士族出身的官员结成一派,双方明争暗斗得很厉害。
到了唐文宗继位,李宗闵走了宦官的门路,当上了宰相。
李宗闵向文宗推荐牛僧孺,也把他提为宰相。这两个人一掌权,就合力打击李德裕,把他调出京城当西川(治所在今四川成都)节度使。
唐文宗因为受宦官控制,没有一定的主见。他一会儿用李德裕,一会儿用牛僧孺。一派掌了权,另一派就没好日子过。
两派势力把朝政搞得十分混乱。牛、李两派为了争权夺利,都去讨好宦官。李德裕做淮南节度使的时候,监军的宦官杨钦义被召回京城,有人说杨钦义回去一定会掌权。临走时,李德裕就办酒席请杨钦义,还送给他一份厚礼。杨钦义回去后,就在唐武宗面前竭力推荐李德裕。
李德裕果然成了宰相。他竭力排斥牛僧孺、李宗闵,把他们都贬谪到南方去。李德裕得到武宗的信任,当了几年宰相,因为办事专断,遭到不少朝臣的怨恨。
846年,唐武宗病死,宦官们拥武宗的叔父李忱继位,就是唐宣宗。唐宣宗对武宗时期的大臣一概排斥,继位的第一天,就把李德裕的宰相职务给撤了。一年后,李德裕被贬谪到崖州(今海南),后死在贬所。自此,持续40年的“朋党之争”终于结束了,但大唐政权也进入了风雨飘摇的末期。
历史档案馆
晚唐诗人李商隐
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其后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从此,李商隐便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李商隐的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文辞清丽,好用典,有些诗较晦涩。现存约600首,特别是其中的无题诗堪称一绝。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
黄巢起义
黄巢是唐末起义军的领袖。“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黄巢歌咏菊花的诗。
一个叫黄巢的青年
黄巢年轻的时候,到京城参加考试,可考了几次,都没有考中,看到朝廷的腐败,他心里十分气愤,就愤慨地写下了这首咏菊花的诗。
这首诗,跟黄巢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唐朝末期,经过藩镇混战、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朝政越来越混乱。尽管唐宣宗比较清明,但也未能改变这个局面。唐宣宗死后,接下来继位的是唐懿宗李漼、僖宗李儇,此时的国家到了垮掉的边缘。
最苦的还是老百姓。连年不断的天灾,加上官僚和地主的剥削,让百姓到处逃亡,终于,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
874年,也就是唐僖宗继位这一年,濮州(今河南范县)地方有个盐贩首领王仙芝,聚集了几千农民,在长垣(在今河南)起义。同样也是卖私盐的黄巢,也带了一些人马跟着起义。遍地的灾民,平时都恨透了昏君和贪官,纷纷加入起义军的行列。这样,起义队伍迅速壮大。
朝廷知道后,命令各地将领镇压起义军。可每次出兵都打败仗,于是有人提议,把王仙芝招降过去。王仙芝官迷心窍,准备接受招安。这件事被黄巢知道了,他赶忙去找王仙芝,气愤地说:“当初我们立下大誓,一定要把天下那些害国害民的坏人扫清。现在事情还没有成功,你却想去做官,你怎么对得起这些弟兄!”
王仙芝被黄巢大骂一顿,不好公开投降。两个人吵了一架,各自带兵分开了。王仙芝往南,黄巢往北,再也没有会面。不久,王仙芝被官军包围,打了一个大败仗,自己也在战斗中送了命,只剩下黄巢一支人马,到处乱冲乱打。从黄河打到长江,接着又打到珠江,最后转了一圈又杀回中原,与王仙芝剩余的起义军重新会合。这时,大家推黄巢为王,称冲天大将军。
唐朝灭亡
之后,黄巢开始学着
像朝廷那样,也给部下封
官,管理起义军内部的事
务。从此,起义军才算有
了组织的雏形。
880年,黄巢带领60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潼关。
没多久,起义军就攻下了潼关,唐僖宗和宦官头目田令孜带着妃子逃往成都。而来不及逃走的唐朝官员全部出城投降。
这样,黄巢在长安当了皇帝,国号大齐。长安成为起义军的天下,黄巢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新政权虽然建立了,可并不稳固。黄巢能控制的地方非常小,只有长安及其附近的几小块地方。黄巢起义军长期流动作战,原先打下的地方都没有派兵把守。起义军一走,这些地方又重新回到了以前的政权控制之下。
唐僖宗逃到成都后,并没有就此止步,他迅速集结军队,把长安包围起来。几十万
起义军挤在长安城内,日
子一长,粮食都吃光了。
就在起义军严重困难的时
刻,黄巢手下一个叫朱温
的大将投降了唐朝。
与此同时,唐僖宗又调来了沙陀族酋长李克用的骑兵。李克用带领沙陀骑兵,和唐军一道作战,击败了起义军。
黄巢见形势不利,撤出长安。
一路上,他作战老是失利,最后退到泰山狼虎谷,兵败自杀。不久,唐朝近300年的统治彻底宣告结束。
历史档案馆
唐代皇帝爱斗鸡
春秋时就有斗鸡游戏。到了唐代,唐玄宗特别爱好斗鸡,在宫里设有鸡坊,养了1000多只雄鸡,并派500人去饲养驯教,连华清宫也设有斗鸡殿。在他的影响下,京城中的男女老幼都喜欢斗鸡,甚至还有因善于养斗鸡而致富的人。民间有谚语说:“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之后,唐敬宗、文宗、宣宗、懿宗、僖宗等皇帝也成了斗鸡迷。斗鸡的习俗一直影响到五代的南唐。
儿皇帝石敬瑭
五代时期,有个出卖大片国土、认契丹国主做父亲的“儿皇帝”。这个无耻的卖国贼,就是后晋的开国皇帝晋高祖石敬瑭。
皇帝梦近在咫尺
唐明宗在位时,手下有两员大将:一个是他的儿子李从珂;一个是他的女婿,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他们都骁勇善战,但是互相不服气,常常发生矛盾。唐明宗死后,养子李从珂夺了明宗亲生儿子李从厚的帝位,做了后唐皇帝,就是唐末帝。
石敬瑭非常眼红,很想找个机会把帝位抢过来。
唐末帝和石敬瑭素来不和,就下令把他调到另一个地方当节度使。石敬瑭推说有病,不肯前去,决定趁机反叛,争夺帝位。
可光凭自己的力量想把这个皇位抢过来,确实有点儿力不从心。
石敬瑭决心勾结耶律德光,实现自己做皇帝的野心。毕竟唐末帝的帝位也是抢来的,石敬瑭就想利用这件事做文章。
他向朝廷上了一道奏章,说唐末帝只是明宗的养子,不该当皇帝,应该把帝位让给明宗的亲生儿子。
看了石敬瑭这道奏章,唐末帝顿时怒火直冒。他把奏章扯成碎片,捏成一团,向地上狠狠地一扔,气呼呼地下令削去石敬瑭的官爵,并派大将张敬达带领兵马,前去讨伐。石敬瑭抵挡不了,晋阳危急。
谋士桑维翰给石敬瑭出主意,要他向耶律德光讨救兵。
耶律德光又不是傻子,当然不会白帮忙。石敬瑭看耶律德光犹豫不决,连忙开出一个条件,还答应事成之后,割让北方的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指幽州、云州等16个州,都在今河北、山西两省北部)给契丹,再外加每年30万匹布。
耶律德光正打算向南扩张,听到石敬瑭给出这样优厚的条件,自然是喜出望外,立刻派5万精锐骑兵去救晋阳。
加上石敬瑭从晋阳城内出兵夹击,后唐军队大败。石敬瑭取得胜利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请契丹帮忙,让自己当上了皇帝。
拍马屁的皇帝
为了这个皇位,石敬瑭把自己也
搭上了,厚着脸皮趴在地上,叫这个比自己小1 0 岁的耶律德光
“父亲”。
耶律德光经过一番观察,觉得石敬瑭的确是死心塌地投靠自己,便把衣帽脱了下来,亲手替石敬瑭穿戴上,立他为“大晋皇帝”。
依靠契丹的支持,石敬瑭带兵南下攻打洛阳。
唐末帝李从珂接连打了几次败仗,被契丹的声势吓破了胆,意志消沉,一边喝酒一边哭泣。还没等石敬瑭率兵赶到洛阳,唐末帝已经在宫里烧起一把火,带着一家老少投火自杀了。
石敬瑭很轻易就攻下了洛阳,灭了后唐,在汴京做了中原的皇帝。
石敬瑭称帝后,对契丹国仍旧是感恩戴德,每次上奏章给耶律德光,都称他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如果契丹有什么不顺心,就会派人前来责备。石敬瑭总是卑躬屈膝,赔罪道歉。
朝廷上下都觉得丢脸,只有石敬瑭满不在乎。
做了7年的“儿皇帝”,石敬瑭病死了。他的侄儿石重贵继位,就是晋出帝。晋出帝向契丹国主上奏章时,自称孙儿,不称臣。耶律德光觉得晋出帝对他不敬,于是带兵进犯中原。契丹两次进犯都遭到晋朝军民的抵抗,最终惨败。但是到了最后,由于汉奸的出卖,契丹兵打进汴京,晋出帝成了俘虏,被押送到契丹。
后晋自此灭亡了。
947年,耶律德光进汴京,自称大辽皇帝,这一年,契丹改国号为辽。后来,中原的百姓受不了辽兵的残杀抢掠,纷纷组织义军,反抗辽兵。东方的起义军声势浩大,攻下了3个州。耶律德光害怕了,被迫退出中原。但是,被石敬瑭出卖的燕云十六州仍旧被契丹贵族占领着,成为他们后来进攻中原的基地。
历史档案馆
沧州铁狮子
沧州铁狮子位于今河北沧州市东南。
据说,它是山东匠人李云铸成的。铁狮形态威武,背负莲花巨盆,前后飘着束带,挂有串珠等装饰,毛发卷曲呈波浪形,当为开元寺文殊菩萨的坐骑。铁狮身长5.3米,高5.4米,宽3米,重约40吨,头顶及项下有“狮子王”三字。可见在当时我国的铸造技术已经十分发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