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变革:知识化与士的流动性

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变革:知识化与士的流动性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同时,随着集权国家政权建设与官僚体系的生成,行政管理的知识化、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有知识的文士阶层的需求,也日渐提高。战国时期,从王廷到社会底层,到处都可看到“士”的身影。所养之士,或任智囊,或当侍卫,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受各国尊士之风气的影响,战国士的流动性也很强,他们经常从一国到另一国,从一家到另一家,一方面寻求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在寻求获得功名利禄的机会。

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变革:知识化与士的流动性

西周春秋时期,士农工商,四民分业。此时期的士阶层,相当于社会上的低级贵族——其上有“卿大夫”,下有“庶人”——享有一定政治权利,通常会依托宗族组织,平时耕作,战时自带装备参战,具有耕战结合的职业特点,是世袭社会的中坚力量。

绹索纹兽耳罍(战国,辉县琉璃阁出土,河南博物院藏)。肩部有一对龙耳衔环,也是龙文化的象征。

从春秋后期开始,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加,士的阶层也逐渐发生了分化:一方面,随着世袭制的打破,许多贵族子弟逐渐丧失了贵族身份,作为低级贵族的士,与宗族关系也逐渐疏离,降为普通平民阶层;与此同时,随着“学在官府”体制的解体,私学兴起,平民接受教育、获得知识的渠道也较前代有了很大提高,“士”的组成成分也随之发生变化,成为对当时知识分子的统称。

战国时人对“士”的称呼,有所谓“谋士”、“勇士”、“巧士”、“使士”、“吏士”、“文士”、“辩士”、“隐士”、“侠士”,等等,不一而足。若按其所学及职业,又可分为“法术之士”、“文学之士”、“智术之士”、“游说之士”、“纵横之士”、“方术之士”,等等。

与此同时,随着集权国家政权建设与官僚体系的生成,行政管理的知识化、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有知识的文士阶层的需求,也日渐提高。《墨子·亲士》言:“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在列强兼并的严酷环境中,人才竞争已成为决定胜败的关键。(www.xing528.com)

各国统治者为吸引人才,纷纷主动招贤纳士,“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墨子·尚贤上》),以官、爵、禄、奖、养等优惠条件吸引人才,尊士、争士、养士渐成风尚,这就为士阶层的崛起和壮大提供了充分的舞台与空间。

羽地变形兽纹铜镜(战国,郑州博物馆藏)

“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论衡·效力》)战国的士,作为一个掌握文化知识的特殊群体,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国时期,从王廷到社会底层,到处都可看到“士”的身影。他们或与君主坐而论道,或游走四方,讲学授徒,或投身豪门,充当门客……还有一些人隐身于市井之中。战国时期,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李悝商鞅、范雎、张仪、苏秦等,若以出身论,都可以归为“士”的范畴。此外,不仅各国国君喜欢招徕贤士,许以高官厚爵,以求为己所用;各国的贵族、封君也纷纷以养士为荣,其下门客之数往往成百上千。所养之士,或任智囊,或当侍卫,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受各国尊士之风气的影响,战国士的流动性也很强,他们经常从一国到另一国,从一家到另一家,一方面寻求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在寻求获得功名利禄的机会。他们上可成为王侯卿相的座上客,下可与仆隶为伍,在社会各个角落都留下了足迹,充分体现了知识分子在战国社会流动及时局变动中的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