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发展:生产分工精细、产品质量得到提升

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发展:生产分工精细、产品质量得到提升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分工也日渐细密,手工业技术较前代有了较大发展。西周春秋时期,由官府直接控制手工业的生产,称为“工商食官”。战国时期,各国官营手工业种类繁多,内部分工相当细密。此种铜手钳与现代使用的已经十分近似,充分表明当时手工业的发达程度。战国官营手工业,已建立了相当完整的产品质量责任制。战国时期的个体农民家庭,通常耕织结合,家庭手工业经营比较发达。

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发展:生产分工精细、产品质量得到提升

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分工也日渐细密,手工业技术较前代有了较大发展。在战国手工业的内部,类似冶金、木工、漆工、陶工、皮革、煮盐和纺织,等等,都有了更为细致的专业分工。

从其属性上看,战国时期手工业大致包括官营和民营两类。

先来看战国时期的官营手工业发展。

西周春秋时期,由官府直接控制手工业的生产,称为“工商食官”。战国时期,随着国家集权能力的扩张,官营手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一些重要领域,如铁铜冶炼、武器制造、车辆生产、纺织和服装、皮革生产、漆器生产等,官营手工业生产技术均有了很大提高。各种有高超技术的能工巧匠,也都罗致在官营手工业的各部门之中。各国及其郡、县都有专门的官府手工业组织,都设有专门的工师,负责组织和安排生产。《管子·立政》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上完利,监壹五乡,以时钧修焉,使刻镂文采毋敢造于乡,工师之事也。”《荀子·王制》也说:“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战国手工业产品铭文显示,工师还可称为“右工师”、“右军工师”等,其助手有丞或佐,下属百工。

战国时期,各国官营手工业种类繁多,内部分工相当细密。《周礼·考工记》记载:“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搏埴(制造陶器、瓦器)之工二。”工匠间的分工协作,有利于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此外,官府还设有专门材料库,用于储藏铜、铁、皮革、筋、角、齿、羽、箭杆、脂胶、丹、漆等原料,称“五库”,管理仓库的官吏,称为大府、中府、少府等。

铜手钳(战国时期秦国,今陕西凤翔出土)。此种铜手钳与现代使用的已经十分近似,充分表明当时手工业的发达程度。

战国官营手工业的生产主体,是官府控制的工匠,其中有大量工奴、刑徒,可能还有一些受雇于官府的个体工匠。楚国铜器铭文中,常有“铸客为王后六室为之”、“铸客为王后七府为之”等,杨宽先生认为,铭文中所见铸客的身份,是“被雇用的个体手工业者”(参见杨宽《战国史》)。

战国官营手工业,已建立了相当完整的产品质量责任制。《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孟冬纪》均有“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的记载,说明古人对此已相当重视。这方面,在考古中发现的手工业器物铭文中有所体现。如,出土的“上郡戈”铭:“廿五年上郡守庙造,高奴工师竃,丞申,工鬼薪诎。”此外,出土的吕不韦戟铭:“五年,相邦吕不韦造。诏事图、丞蕺、工寅。”长沙出土的战国楚漆奁铭:“廿九年六月己丑,乍告,吏丞向,右工师象,工大人台。”

熏炉及其局部(战国,陕西凤翔出土)

从出土器物的勒铭情况来看,战国官营手工业生产质量管理,通常采用三级负责制:一级是主管官府官员,要在产品上铸上名字,如中央一级有相邦(相国),郡一级有郡守;二级是具体组织领导制造的工官工师、丞、佐,也要在产品上铸上名字;三级是具体作工的“工”,工匠中还包括鬼薪等刑徒和服役的更卒。若产品制造中发生质量问题,可以通过勒铭进行追查,依法治罪。此外,有的产品还刻上有关政府机构名称,如湖北出土战国铁犁,上铸有“右廪”,就是管理、贮藏和制造农具的政府机构。

再来看战国时期的民营手工业。

战国时期的个体农民家庭,通常耕织结合,家庭手工业经营比较发达。同时,随着分工与交换的发展,独立经营的小手工业者,也已作为一个社会阶层而广泛出现。战国城市中,市场设作坊店铺,称“肆”,其经营者称“工肆之人”(《墨子·尚贤上》),他们生产与销售兼顾,产品多“奉给民用”(《墨子·节用》)。

这类独立小手工业者,人身有一定自由,可以从一国迁往另一国。如果经营得好,或有特别技术,还可以发财致富,经营不好就会穷困。(www.xing528.com)

鎏金银盘(战国时期秦昭王三十三年,山东临淄出土)

庄子·逍遥游》记载,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漂洗丝絮为事,“有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遂“一朝而鬻技百金”,因而发家。《韩非子·说林》则记载:“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不穷,其可得乎?’”以织屦、织缟为业的鲁人,可以徙往越地,但越人跣行、披发,鲁人的产品在越地没有需求,故曰其人“必穷”。

鸟流盉(战国早期,上海博物馆藏)

络纹扁壶(战国早期,上海博物馆藏)

战国时期的青铜铸造术也有了长足进步。由于失蜡法和低熔点合金铸焊技术的发明和使用,铸造工艺有了显著改进。错金银、鎏金、线刻等装饰技术也广泛应用。青铜纹饰也更加丰富、生动。青铜纹饰描绘水陆攻战、宴乐、采桑等活动的画像很多。到了战国中晚期,青铜器纹饰变化十分显著,出现了许多嵌金、银、铜、绿松石,以及其他物质的几何变形图案,有云纹、菱纹、勾连纹、三角纹等,反映了当时铸造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楚高”青铜缶(战国时期楚国,山东泰安采集)

“栾书”青铜缶(战国时期楚国,河南辉县出土)

青铜冰鉴及其局部(战国时期曾国,湖北随县出土。这是中国目前所见最古老的“冰箱”)。

攸武使君甗(战国晚期,上海博物馆藏)

鸟盖瓠壶(战国中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此外,战国时期,还有豪民经营的大型工矿业,尤其是在盐铁经营、丹砂开采等行业中,往往大量使用佣工从事相关生产。这也应该算是民营手工业的一种类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