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响和决定地区建筑风格的自然因素中,气候条件是一个最基本,也是最具普遍意义的因素,它决定了建筑形态中最根本和恒定的部分。是否适应地区气候环境是衡量形式存在合理与否的第一把标尺。当其他自然和社会因素使得各地区的建筑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进程,形成丰富多样的风格时,世界各地处于相同气候带内的建筑却呈现出基本的相似性。
参照植物和气候的关系,地球可以分成五个基本的气候带:热带多雨地区、干旱地区、温暖宜人地区、寒冷多雪地区和极地。建筑学家、聚落地理专家、人类学家的研究得出了一个相似的设定:人类建筑的一些基本方面,如结构方式、屋顶形式、围合和洞口等,其类型的差别与其说取决于文化的特质,还不如说取决于所处气候带的不同气候特征。
在热带雨林和草原地带(非洲、东南亚、澳大利亚、波利尼西亚以及亚马孙等地区),出于遮阳、避雨、通风的需求,当地乡土建筑中的屋顶得到了突出的表现,墙体隐退在屋面以下,甚至可以忽略。在这些地区,我们可以看到完善的木结构体系和坡屋顶的优美形式。
在寒冷的北方森林和高山环境中,如美国西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和喜马拉雅地区,建筑多采用厚重的原木结构,屋顶坡度平缓,干燥的积雪可以起到保温的作用。处于这两个区域之间的地带,建筑的屋顶退化了,墙体起着较为显著的作用。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我们可以看到的乡土民居几乎都是由石块、日晒黏土砖或烧制砖砌筑的墙体,支撑着土质的平屋顶。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它表明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与气候环境的逻辑关联。气候因素对地区建筑的作用不仅表现在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们面对相同气候环境的共同选择上,而且还表现在同一文化圈跨越不同的气候带时建筑形式风格的演变。本书所述的发展中国家主要处于恶劣的热带气候条件下,可分为干热气候条件和湿热气候条件两种不同的地区。
(一)干热气候下的建筑(www.xing528.com)
干热带气候可分为非常干燥、干燥和半干燥三种不同程度的气候。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及其周围地区、阿拉伯半岛的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及也门等地区均属于典型的沙漠干热气候。全球干热、干燥地区占地球表面积的1/5。在干热地区,为了防止大量热风沙和强烈日光进入室内,需要采取封闭式的平面布局、重材结构及开启小面积的门窗等处理方式,具体反映是实墙小窗、迂回稳重的另一种热带建筑风格。同时由于当地雨量极少,绝大多数的建筑采用了简便的平屋面形式。由此可见,地区自然条件对建筑风格的影响,确实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干热带建筑功能要求比湿热带建筑简单。由于其处于高温、高眩光和高日照辐射下,则更为重视遮阳措施,即使全空调建筑亦需设置各种方式的遮阳设施。
(二)湿热气候下的建筑
湿热气候可分为潮湿的热带森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从不同程度上来讲,还可分为湿热和次湿热地带。例如非洲的刚果、喀麦隆、象牙海岸、加纳、塞拉利昂等地,拉丁美洲的巴西、圭亚那、多米尼加、尼加拉瓜、古巴及墨西哥等地,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斯里兰卡、缅甸、越南等地以及我国的海南、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均属于湿热带气候范围。
非洲湿热带传统建筑的风格是在满足遮阳、隔热、通风、防雨、防潮等方面的要求下形成的,同时这些处理也是有其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尽管它在用料、构造和建筑技术上较为落后,但在解决上述建筑功能问题上是有成效的。例如非洲常见的圆锥形屋顶传统民居建筑,就是为了适应雨量大而采用的形式,这种形式的屋顶散水快,不易积水漏水,屋面坡度一般在30 度以上,对于屋面排水非常有力。屋面用料多为茅草编铺,并有相当的厚度,以满足屋顶隔热之需。由于采用了圆尖顶屋面,减少了太阳的直接辐射热面积,保持大部分屋面经常处于阴影和半阴影之下,这就大大减少了屋面所承受的辐射热量,进而降低了室温。当然这种屋顶的缺点就是不耐久,每隔两三年就要更换一次。
现代湿热带建筑立面形式结合传统建筑风格可以归纳出三个要点:一是开敞通透,轻巧明快;二是平面布局简洁完整,很少有重叠曲折、高低起伏大或轮廓线复杂的建筑,以免影响自然通风效果;三是立面处理重点部分为遮阳板、通风花格、入口的大雨棚和敞开的凉廊等,整体建筑具有强烈的虚实对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