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具有防风、防漏和坚固耐久的功能,各种屋顶形式和瓦件的装饰作用,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突出特征。
屋脊是屋顶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屋顶两坡之间的交接部位,是整个屋面防水的薄弱环节,在构造上必须加以覆盖和做各种处理。不同的屋顶形式,均有一系列的传统做法,以保证防风防漏的功能需要,同时屋脊又是屋顶上的重点装饰部位,它影响着屋顶轮廓线的变化。中国古代匠师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审美和结构相结合的表现方式,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脊上装饰。
汉代屋顶装饰比较常见的是在门阙、殿堂的屋脊上装饰朱雀(凤鸟),三国时仍沿用这种装饰形式。北朝石窟中屋形龛上显示的脊中鸟形装饰是存留的一些实例。明清官式建筑中正脊部位造型装饰很少。一些地区民居建筑中,这一部位的装饰造型复杂多样。简单地用板瓦叠成芝花、金钱或用砖雕成福寿字等形式,复杂的则雕成各类花卉、仙人、瑞兽等各种造型。
位于建筑物正脊两端的装饰构件隋唐时期称为鸱尾,明清称为正吻,通常用于宫殿、衙署等规格较高的建筑物。南北朝时期这一做法已比较普遍;隋唐时期,鸱尾是建筑正脊两端最常用的装饰,不仅宫殿、佛寺、衙署,贵族宅邸中也可以使用鸱尾;中唐至晚唐时鸱尾发展成带有短尾的兽头,称为鸱吻;明清时这一构件为龙头造型。龙吻发展成多种形式并日趋华丽,成为宫殿、陵墓、寺庙建筑普遍使用的脊上装饰。
民居建筑中相对等的位置装饰在不同地区差异很大,简单的如北京地区清水脊两端的“鼻子”(或称蝎子尾),复杂的有类似“吻”的“鳌鱼”。南方建筑中,根据做法和式样不同分为游脊、甘蔗脊、纹头脊、雌毛脊、哺鸡脊、哺龙脊等。其中哺鸡脊等级最高,用于大的宅第及园林的厅堂建筑上。一般民居则用甘蔗脊。甘蔗脊是在脊的两端制回纹装饰;纹头脊的两端要缩进山墙约40 厘米,然后将脊稍稍抬高,下边做钩子头,两端做各种式样的纹头或卷草纹样;雌毛脊和游脊等形式,种类繁多,在此不一一尽述。(www.xing528.com)
除正脊和垂脊相交处置正吻,檐角还有仙人和多种样式的走兽。故宫太和殿中殿顶檐角小兽按规定的顺序由前而后分别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最前端为一个骑凤仙人,是制式最高的檐角装饰。各种琉璃装饰构件的式样和大小,是由宫殿的等级而决定的。太和殿的正吻由十三块琉璃构件组成。正吻通高3.4 米,重4.3 吨,檐角小兽是十个。乾清宫是皇帝居住和办理政务的地方,其地位仅次于太和殿,因此屋面装饰的琉璃构件也小于太和殿,檐角小兽用九个(减去行什)。坤宁宫明代是皇后的寝宫,清代是祭神和结婚的洞房,屋面装饰瓦件也缩小型号,檐角小兽是七个(减少獬秀、斗牛、行什三个)。东西六宫是妃殡的生活区,屋面瓦件又小一些,檐角小兽是五个。其他配殿和门庑比主殿屋面琉璃瓦件相应缩小型号和减少檐角小兽。一些用琉璃瓦装饰的小房和门的屋顶,所用的琉璃构件型号更小,檐角的小兽有的仅用一个或者不用。
江南同林建筑中,根据不同的屋面坡度选用不同的起翘方式,有的挺拔有力,有的平缓舒展,形成了翼角轻盈、体态玲珑的建筑屋顶造型。翼角经常装饰水纹、回纹、凤穿牡丹等各种图案。南方民居的山墙,由于防火的需要,一般都要高出屋面,外观形式多样,有观音兜、马头墙等等,同时在山墙上施以各种装饰。民间建筑十分注重屋顶装饰,通常大量使用造型装饰,并且用对比强烈的色彩。
中国传统建筑中宫殿、庙宇等高制式建筑物的屋面,大都是用不同颜色的琉璃瓦覆盖。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和等级,确定屋面装饰;根据不同的屋顶样式,确定屋面各类型脊的使用和瓦件的选择。屋面所覆瓦有板瓦和筒瓦之分,板瓦面微凹扁而宽,相叠成行,并比排列;筒瓦即半圆形瓦,覆盖板瓦两行边缘、相接成陇。瓦的使用构成了屋面的色彩装饰元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