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建筑传统艺术与地域文化资源研究: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国建筑传统艺术与地域文化资源研究: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1 世纪是城市的世纪,未来的中国是城市的中国。(一)当代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的精神回归从历史的经验来看,没有文化实力支撑的经济发展,始终难以构成民族强盛和独立的坚实基础。中国不同地区建筑文化的区域性甚为明确,“民族建筑”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大国,是一个并不很确切的概念,以着眼于“地区建筑”为宜。

中国建筑传统艺术与地域文化资源研究: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1 世纪是城市的世纪,未来的中国是城市的中国。新世纪可持续发展的大思路,在强调科技文化创新的同时,更追求特色、品牌、个性。而所有的科技发展都更强调社会人文特色、文化品位、生态平衡,不仅要求整体精心规划设计,让新老建筑相得益彰,更要努力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与人居环境,以创新迎接资源短缺、人口激增、生态恶化的挑战,以生态建筑、绿色建筑面向未来。

城市文化作为一种时空存在与运动系统,是由物质、意识、制度文化的构成方式和传播方式等维度所构成。城市建设的文化特征、现代性、民族性、地域性与主题性等等,都决定于人的主体意识、理念、思想、意志、欲望与理想,决定于人的主体性。所以,城市的主体是人,不是建筑。城市建设的地域文化自觉,首要的是城市决策者、建设者和居住者的文化自觉。

(一)当代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的精神回归

历史的经验来看,没有文化实力支撑的经济发展,始终难以构成民族强盛和独立的坚实基础。文化实力和文化疆域虽然抽象无形,但它们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建筑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不是美与不美的肤浅问题。只要忠实地表达这个时代的文化价值,建筑才具有了时代和历史的价值。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上,我们应该对重建文化自信,坚持和保障文化的科学发展观加以高度重视。

概括地说,在城市规划建设的现代化地域化进程中经历了由人脉风格的形似、神似、意似的持续探索到审美情趣、环境意识、人本思想、价值追求的有机组合建筑文化的集成创新中。

形似:怀旧情绪,仿古建筑。不少建筑师新古典主义理念设计建造了一批怀旧的建筑单体和组群,他们力图在建筑形式、形态、屋顶、廊子、门楣、窗楣上再现传统建筑文化符号,追求与传统建筑精品的形似。

神似:传承文脉,营造氛围。一些建筑师以折中主义或后现代派的手法,集成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语汇和符号,建造了一些颇有特色的街区,以现代的结构和材料营造建筑形象与环境氛围相协调的中华地域风韵。

意似:艺术自然,演绎和谐。不少建筑师继承传统建筑的优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传承和谐于自然、和谐于社会以及身心和谐的伦理道德思想,探索现代化语境下用民族语汇和地域符号构建新时代的城市建筑风格和居民小区的温馨氛围,一些建筑精品中展现的优秀规划理念、建筑意匠和设计手法,好评如潮。

历史早就证明:新的不一定是美的;时尚的不等于经典的;流行的可能是昙花一现的。要善于在创新中运用“陌生化”原理,在人们熟悉的事物中找到新鲜感,这种创新不是不要文脉,继承亦非复古。既要具有文化内涵和品质,又要具有较高科学价值的建筑,其美感才能长期留驻在人们心中。

城市地域特色和独特价值的发掘和发展,与城市的自然、地理、文脉传承、人们生活习惯等都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必须纳入专业规划决策之中。城市规划建设的决策者不宜完全按照自己的审美认知去对建设方案和具体项目盲目表态或越俎代庖,而是应该通过专家论证和舆论评估,确认这个城市的风格特色、文化精神、环境价值、文脉传承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一个城市固守传统文化肯定有问题,而发展绝对不是颠覆,也不是简单模仿抄袭,更不是大杂烩。风格和文脉的传承,更不能简化为搞一条仿古街,形似而神不似。(www.xing528.com)

我们在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中要正视困境、勤于探索;要注意把握中国建筑文化传统的精髓,主要是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思想、美学原则和建筑组群形态,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注意环境与建筑交融,崇尚自然美和人文美所演绎的协同共鸣的生态和谐原则,展示人与自然共生的美德。今天提倡发扬中国建筑文化传统不是复古,也不是针对当代建筑文化的变异再搞现代义和团运动。我们广采博收,意在寻根,重在崛起,应该将传统建筑文化推陈出新,激发民族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提升中国建筑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建筑风格的延续,并不意味着建筑创作可以墨守成规。建筑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种建筑文化都不可能是凝固的,它们都应有与时俱进的品质。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努力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吸吮世界优秀文化的雨露,抓住城市发展的文脉、机理,将其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又要在大思路明确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创造能力,对建筑规模、尺度、节点、色彩、空间等的处理,以及在利用、调谐环境,弘扬风土人情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精心创作,为传承、发展城市已有的个性,构造城市新的精神风貌,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建筑的发展进步与其所处时代和地域的文化、环境、经济、气候等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建筑因需要而存在,因使用而发展。时代变化、民族不同、文化各异、审美理念、艺术鉴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制度标准、技术规范等不同内容,会形成形形色色的建筑文化表现形式。(二)沿着广义建筑学的方向走乡土建筑现代化道路

中国建筑研究是着眼于“民族”还是着眼于“地区”。中国不同地区建筑文化的区域性甚为明确,“民族建筑”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大国,是一个并不很确切的概念,以着眼于“地区建筑”为宜。中国地区建筑研究有两方面不足:①讨论中国的地区建筑,宜包括中国传统城、镇、村的城市设计,因为对“场所”因地制宜的布局与形态,赋有意境的独特的创造,研究还很不够,我们宜从中重新发掘已失去的原则。②我们的建筑创作实践,还没有与地区建筑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要以批判、发展的眼光对待地区建筑。地区建筑既各有其时代的辉煌、成就不一的创造,但也要看到,由于生活和技术要求的日益变化,它的封闭、僵化、落后,不适应现代生活的一方面逐渐暴露出来。至于位于交通较为发达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文化的交流与技术的引进,发展变化至为迅速,则原有地区建筑迅速失去竞争能力。

要以分析批判的眼光对待现代建筑。现代建筑的进步无论在理论上的活跃,技术上的先进性,解决功能要求的多样性,形式创造的可能性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现代建筑对建筑文脉结合考虑甚少,一些创作太缺乏对原有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历史环境)的应有尊重,无视原有的城市肌理,生吞活剥地安排一些“巨型结构”,造成对人文环境的不同程度的破坏。

前进的方向是综合世界建筑与地区建筑之长,结合科学的“理性思维”和艺术的“形象创造”,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创造。要对世界建筑进行“融贯文化”的研究,不断汲取古今中外有利于此时此地建筑创作的有益经验。要整体地分析与创造地区建筑文化,新时期的地区文化的创造,也应当从多方面去寻觅,找规律,找启发,并在新的相互结合上下功夫,综合分析,融会贯通,而不仅就建筑论建筑。要深入地研究发展中国地区建筑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内涵,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中国就有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传统,它是几千年来利用自然条件,为满足生活需要,并不断调整的结果。体现在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上,有很高的创造,既有科学的内蕴,又有艺术的表现。这些具有地区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哲理与具体途径,值得继承、发展。

要发挥建筑家的创作技巧,在新的世纪,处理好建筑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中与西的矛盾交叉,把握建筑形式演进趋势;设计者要善于“为我所用”“去粗取精”“乱中求序”,以系统构思和精心设计,追求整体的特色美。一个美好形式的探索,还需要设计者的意匠独造和卓越的技巧。既需要集万千智慧于一体,又需要高明的匠师心有灵犀,点石成金,这就要“巧”。

要塑造景观设计的特色就必须重视城市文脉,基于城市文脉进行景观设计特色塑造。研究城市文脉与城市景观特色的概念及其内在联系,找到塑造景观设计特色的方法,将对我国景观设计的发展有所裨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