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域性城市设计的具体内容概述

地域性城市设计的具体内容概述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地域性城市设计中的文脉与场所设计文脉和场所是孪生概念。(二)地域性城市设计中的生态设计当今的地球已经相当脆弱,水土流失、地力下降、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臭氧层破损、生物多样性失衡等,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地域性城市设计内容包括生态设计。因此,地域性设计的延续应利用高新技术,在建造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达到全方位的低能耗,使设计真正成为改善未来的一种途径。

地域性城市设计的具体内容概述

地域性城市设计是研究城市设计在自我更新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地域性特征的延续性,它主要包括的内容是在满足了现代生活中一些显而易见的现实需要基础上,设计对象的重点放在包括人和社会关系在内的空间环境上,用综合性的环境设计来满足人的适居性要求,考虑特定设计对象的历史文脉和场所类型,并通过把握和运用以往城市设计过程中所忽视的自然生态的特点和规律,贯彻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的准则,力图创造一个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存、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理想人居环境。因此,地域性设计的设计内容主要包括文脉与场所和生态设计两个方面。

(一)地域性城市设计中的文脉与场所设计

文脉和场所是孪生概念。每一个场所都是独特的,具有各自的特征。这种特征既包括各种物质属性,也包括较难体验的文化联系和人类在漫长时间跨度内因使用场所而使之拥有的环境氛围。场所作为城市中最活跃的要素,是城市物质形态与人类活动重叠的产物,是对于城市的主体—人,最有意义的空间。场所理论由于将社会文化、城市发展和人对环境的体验和感知都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条件进行考虑,注重城市空间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与纯粹的物质空间分析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城市设计就是挖掘整合城市文脉的过程。

场所—文脉的设计方法在处理空间和人的需要、文化、历史、社会和自然等外部条件的联系方面,比单纯的空间、形体分析方法前进了一大步。场所—文脉的设计方法主张强调设计与现存条件之间的协调,并将社会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人们驾驭环境的体验与物质空间分析中的视觉艺术、实空比例等原则等量齐观。场所—文脉结构分析理论的设计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强调现代设计的文化多元性;②主张现代设计是一个连续动态的渐进决定过程,而不是传统的静态的激进改造过程—设计是生成的,而不是造成的;③强调过去—现代—未来是一个时间的连续统一,提倡设计者“为社会服务”,面对现实的职业使命感,在尊重人的精神沉淀和深层结构的相对稳定性的前提下,积极解决处理好环境中必然存在的时空梯度问题。

现代城市设计亦如人生,如果只是一味追求变化而放弃连续性,将导致不稳定,并且耗费巨大;如果试图维持连续性而不求变化,则可能会导致衰败和停滞。在变化与连续之间寻求平衡,在传统中获得创新,是辩证的历史观在现代设计中的反映。的确,现代城市设计不仅体现着自然和区域的特征,而且还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沉积与延续,其形体环境反映了过去的历史、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军事交通等各种活动,表现了设计功能和时代价值观的变化。保护不同时代的历史建筑、街区与场所,让不同时代的人物、事件与场所在设计对象中留下烙印,是对人类文化的尊重与延续。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保护历史其实质就是保护设计对象的地方特色、场所精神与文化资源。现代城市设计要让历史文化资源从被遗弃的角落重新登上现代设计的光彩舞台,注入生命与新活力,与现代环境和建筑共同构建亮丽的风景,并发挥出文化与经济的效益。

(二)地域性城市设计中的生态设计

当今的地球已经相当脆弱,水土流失、地力下降、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臭氧层破损、生物多样性失衡等,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善待自然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共同的选择和唯一的出路。因此,地域性城市设计内容包括生态设计。生态设计指将生态学运用到设计中,结合自然,设计一种包含人及人赖以生存的社会和自然在内的,以舒适性为特征的多样化空间。

设计结合自然思想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理念,即人对环境的干扰和影响不能超出环境容许的范围。二是人地共生的思想,即人与环境不仅要共生,而且要共荣,人与自然必须共同发展、建设。并非原始的自然就是最合理、最理想的。人类应按照自然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环境建设得更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有利于自然的发展和演化。

1.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理念(www.xing528.com)

自然景观的利用是构成设计特色的重要因素。构成空间的设计可以抄袭,但一定地域的自然景观则是难以模仿的,它具有永恒的魅力。为此,应珍惜上天赋予的自然特征并加以充分利用和组织,在进行城市设计时,要根据设计对象不同的自然条件,充分利用江、河、海、山、湖泊等自然资源,让这些自然资源从背面走向正面,将这些自然资源结合城市道路、广场、公园、绿地形成体系,使之成为设计形态的“骨架”。在此意义上,我们确信有特色的设计是可生而不可造的。为此,在设计特色形成过程中,要坚持两个观念。

(1)人与自然关系观。这种观念将自然当作像人一样的伙伴来尊重其应有的价值和权利,而不是只承认自然仅拥有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目的的工具性价值。人类作为自然的伙伴,必须认识到,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人类不仅具有享用自然资源的权利,而且具有维护自然的持续生存和健康发展的义务。

(2)整体自然观。这种观念抛弃那种合理的利用只是经济利用的传统思路,转而考察每一个伦理学美学方面什么是正当的问题,也考察经济方面什么是有利的问题。当事情趋向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与美丽时,它就是正确的;当事情趋向相反的结果时,它就是错误的。

具体做法包括:重视对设计地段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延续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增强适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的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材料,避免能耗;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被动式能源策略,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新的建筑形式的产生。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建造观念及工艺的原始性,使地域性建筑达到了一定的生态性,但因技术落后和效率低下而不易于推广。只有科学的方法才能满足高效的节能。因此,地域性设计的延续应利用高新技术,在建造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达到全方位的低能耗,使设计真正成为改善未来的一种途径。

2.地域性设计的人地共生理念

首先,强调城市的发展不能脱离自然、经济、社会、人地系统而独立存在,只有以生态持续为基础,以经济持续为条件,以社会持续为目标,才能保证地域性城市创作体系的完整性和动态适应性。在创作过程中,只有保持和尊重城市及城市建筑所在环境的自然属性,并将之作为创作手段和目标之一贯穿设计的全过程,才能促成城市建筑与环境的长期协调与融合,并因此产生新的地域性特征。其次,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不能单纯地依靠传统地域建筑原有适应环境的方式来解决当前的问题。由于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可以通过技术进步不断创造城市及城市建筑与环境协调共生的新途径。最后,地域性城市设计,必须立足于维护生态平衡的思想,既考虑人类社会的人工建造行为不超越自然生态环境所能容许的极限,又考虑在不断更新发展的过程中,保持人类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延续与和谐,保护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与特殊性,并最终实现自然、社会、经济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地域性城市设计是根据中国国情的现状所提出的现代城市设计的新观念,是地域性设计理论在现代城市设计层面上的体现。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对现代城市设计和现代城市环境品质的重要性有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加强城市地域性文化和城市地域生态方面建设的主张和建设实施亦越来越多。不难预料,有了这样的共识与思想基础,地域性城市设计将会成为我国城市设计的发展趋势,展现出充满生机的发展前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