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亲和性

中国传统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亲和性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当代重视“人居环境”的呼声中,愈显得依托自然环境、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性。建筑对于自然环境的选择十分重视,特别是对山水的依托,被视为建筑选址的焦点。无论是山地、平原、河滨、湖滨,城市与建筑都需要借助于自然条件,构成宜人的内外环境,以期达到最佳的景致。虽然,建筑亦借助自然条件,以丰富内外空间环境。当自然环境不能满足时,常采用挖池、引水名山、植树、造园的方法,以丰富建筑环境的自然情趣。

中国传统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亲和性

空气、阳光、水面、绿化是人类的必需。在当代重视“人居环境”的呼声中,愈显得依托自然环境、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性。

建筑对于自然环境的选择十分重视,特别是对山水的依托,被视为建筑选址的焦点。建筑依山近水,相互陪衬,绿化葱郁,环境调和。无论是山地、平原、河滨、湖滨,城市与建筑都需要借助于自然条件,构成宜人的内外环境,以期达到最佳的景致。山地在全国占土地面积的60%以上。在当前耕地每年减少370 万公顷的态势下,我国耕地仅占世界人口人均耕地面积的25%,重视山地的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城镇选择的地势较为平坦,但城市借助于山水之势,形成轮廓起伏的变化,亦给城市带来新的生气。试看,南京有钟山、玄武湖为之辅弼,西安有骊山、渭水为之呼应,洛阳面对邙山、背依黄河,桂林的峰峦围绕、漓江川流,重庆群山环绕、两江夹峙,北京西山为之辅衬、三海为之贯通,昆明背依西山、面临滇池等,正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优美的自然环境,才使它们成为美丽的城市。

凡是大的建筑群、寺庙、园林、陵园以及府第会馆,无不借助于山水的起伏,水道的穿插,构成了建筑的跌宕多姿、宏伟多变的气势。诚然,在依托山水时,建筑与自然是一种互动关系。要从多视点、多视角加以分析,采取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形态多变、层次丰富的立体化构成方法,使道路、桥涵、林木与建筑相互穿插,构成建筑的特色。

至于丘陵地段的建筑,传统上采用各种挑、吊、拖、梭的办法,沿江、顺坡、随湾、面谷建设,出现了各种爬山、吊脚、错层、附岩建筑,变化多姿。(www.xing528.com)

平原地段,建筑的聚集程度、组合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平原规矩、方正,以轴线为依归,出现了各种府第、大院,庭院深深,出现各种围合方法。虽然,建筑亦借助自然条件,以丰富内外空间环境。当自然环境不能满足时,常采用挖池、引水名山、植树、造园的方法,以丰富建筑环境的自然情趣

临水地段建筑,凡临江、海、河、湖之建筑,除利用山地、丘陵地区的建筑手法之外,尚采用跨水、水中建筑的手法,借助于水体作为建筑内外的穿插,给建筑内外环境增加了自然的活力。江南水乡、山地的丽江、苏州的水巷,都体现着建筑环境的优雅与生机。有些地方出现了“船屋”,这是以水为家的特例。它在停泊之中,也纵横成行,形成了水上聚集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