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发展经历了漫长的道路,在历史上不同时代各有不同的侧重。秦陵、汉阙、唐寺、宋塔、元都、明宫、清苑,在其总体上都为后世树立了楷模。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功能的分化,无论是对生活的满足、功能的组织、艺术的追求、空间的创造、环境的设计,都逐渐达到了个体的完善,而忽视了其在群体中应有的限定。那种强调个性、强调自我独处的现象,面对当代城市建设的更新、大量的改造以及中小城镇的发展,建筑群化现象步伐的加快,已不能适应。更重要的是把握群体关系,有助于建筑间的协调、空间的调整和环境的改善。
建筑是社会发展的侧面和缩影。它积淀着前人科学文化的成就,展示了未来发展的前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加快,而城镇,并不是建筑简单的集合、增殖与扩大。城市作为建筑的载体,其发展、变化与更替,直接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同步,综合反映着社会的面貌。因此,通过城市设计的核心环节,从观念和理论上,用城市观念看建筑,重视建筑群的整体和城市全局的协调,应视为是创作的重点。
群化意识的强化,在当前节约用地,改善建筑环境,加强总体效果形势下,具有重要的作用。
回顾中国建筑的发展,它在历史流程中呈现着有序的发展。无论是城镇、村落、民居,其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都是由基本单元沿着一定的脉络呈秩序地发展、变化,而后形成一个深宅大院,纵横延伸成为庞大的建筑组群。一座城镇,也可以由若干大的建筑组群,构成一种特定的骨架,使其重点突出,泾渭分明。(www.xing528.com)
例如:北京、西安等城市以大的宫室为重点,钟鼓楼为定位,构成了城市的经纬。是故,无论是居住区的新建、公共建筑的发展,都应当成组、成团,有中心,有重点,形成一种秩序,协调有关部分。即或是过去的中小城镇,也大多依托文庙、武庙、府衙、宅第、祠堂、会馆,形成有序的发展,绝不是“画地为牢”,各自独立。
当前基于时代的变化,各个城镇以相应的商贸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交通中心、行政中心等来组织城镇各方面的交通、生活、工作、生产;以居住区为背景形成必要的城镇序列,既突出了中心,又适度呼应,汲取传统文脉的遗风。平铺直叙的平均对待建筑的做法,缺乏相应的疏密调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