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地域性建筑的文脉特征研究成果

中国传统地域性建筑的文脉特征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建筑创作,基于民族、文化、传统、社会的发展与变异,几经沧桑。回顾中国建筑的发展,其在文脉延续中可以概括为排、融、化、创四个字,使其能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绵亘中,经久不衰,一脉相承。排—指中国建筑的排他性。这是千百年来中国建筑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谋取新的创作思路,方有助于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与延续。

中国传统地域性建筑的文脉特征研究成果

中国建筑创作,基于民族、文化、传统、社会的发展与变异,几经沧桑。随着时代的发展,具有新的变动,但几千年来,它一直沿着自己的发展道路,缓慢地在不同征程中有所突破,有所变革。在世界几大文化体系中,它仍旧是一个强者,仍保持了自己固有的格调,屹立于世界文化宝库,为民族文化增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列的,如明清故宫、北京天坛承德避暑山庄、平遥占城、山东曲阜孔庙、江苏古典园林等23 处,世所公认。这是民族的骄傲,是人类文化的瑰宝。

国家第一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承德、北京、大同、延安、曲阜、开封洛阳、西安、扬州、南京、苏州、杭州绍兴、景德镇、荆州长沙泉州、广州、桂林、遵义、成都、昆明大理拉萨,无论是城市、建筑、园林、历史、文化,都堪称是中华民族的精粹。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相继公布了第二批、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总计达99 座,遍布于全国各地。

任何国家、民族自己的文化,都要从固有传统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加以发扬光大,使之更加辉煌。当然,处在当前经济大潮之中,世纪交替之际,面对世界总的发展趋势,老是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将缺乏应有的魅力,没有时代的气息。

回顾中国建筑的发展,其在文脉延续中可以概括为排、融、化、创四个字,使其能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绵亘中,经久不衰,一脉相承

排—指中国建筑的排他性。继承传统建筑文化,怀古念旧思想的驱使,产生了其对外来文化的反抗,以维护自己的发展。这是千百年来中国建筑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

融—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既有传统继承的一面,也有吸收外来文化产生变异的一面,体现了其雍容大度、兼容并包的思维。中国建筑那种“非此即彼”的意识并不明显,这正是中国建筑文化生命力的所在。它借助于外来的建筑文化以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能把不同的民族、建筑文化融为一个整体,使之与汉族建筑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www.xing528.com)

化—把外来的先进的思想,化为我有。自从西洋柱式传入,我国柱子头部也吸收了柱式的特点,出现了各种变形,化为自己的东西。

创—即破格创新。建筑创作,每次的不成熟的变化,都孕育着新概念的萌芽。七大古都在漫长的岁月中,几经沧桑,汉唐宏建、六朝繁华、宋元盛景,大多荡然无存,只有寥寥遗迹供人们欣赏、凭吊。这是新旧更替的必然规律。

现代城市化规模浩大,速度空前,城市结构与建筑形态有了很大变化。旧的三维空间秩序受到了巨大冲击与挑战,新的动态秩序仍在探索中,尚不为人所把握。传统的建筑设计已经不尽合时宜,再也不能仅就个体建筑来论美与和谐了,代之而起的是用城市的现代化的观念看建筑。要重视建筑群的整体和城市全局的协调,以及建筑与自然关系,在动态的建设发展中追求相对的整体协调美和“秩序的真谛”。工业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可能性,设计师应为建筑、工艺和美术更高层次上的结合而努力。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存留于建筑间,融会在生活中,对城市的营造和市民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的灵魂。在当前,技术和生产方式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及地域文化的衰退。标准化的商品生产使建筑模式趋同,“人居环境”概念受到人们的认同,城市发展进程加快,建筑群体化意识的强化,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千差万别等。所有这些,使得传统建筑及其创作方法都受到挑战。建筑学是强调在综合前提下的创作,决不能抱残守缺,墨守成规。谋取新的创作思路,方有助于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与延续。

寻求中国建筑创作的发展与延续,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有助于在汲取中国建筑精华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前进。概括地说,那就是:重视群化意识,尊重自然环境,注重审美情趣,强调地域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兼顾远近形势,加强科技含量,塑造建筑氛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