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长安,作为唐朝的首都,其实是由隋代开始规划兴建的,到唐朝时又加以扩建,并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繁荣的城市。可以说,在我国古代都城的规划中,长安城的规划是最为严整的,甚至影响了日本的京都平安、平成京的规划。
唐长安另一处规模较大的宫殿是大明宫,据数据显示,在不包括太液池以北的内苑地带的情况下,其遗址范围也相当于明清紫禁城总面积的三倍多。大明宫中较大的建筑宫殿是麟德殿,其面积大约是故宫太和殿的三倍。即使是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也是非常宽敞、宽广的,这在任何封建朝代都无法企及。
(二)木建筑的定型化
唐朝在木建筑标准方面开始呈现出定型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解决了大面积和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定型化。大明宫的麟德殿就是唐代大体量建筑的典型代表,其面积约5000 平方米,为柱网布置,面阔11间,进深大约是面阔的一倍。能够与这种大规模的建筑相匹敌的是隋炀帝在东都建的乾阳殿:面阔13 间,进深29 间,自地面至鸱尾高170 尺。
(2)出现了用材制度。唐代木建筑的木架结构,尤其是斗拱部分,均以木料的某一断面尺寸为基数计算,为木构件的分工生产和统一装配打下了基础。
用材制度的出现,不仅有助于加速施工速度,控制木材用料,保证工程质量,同时也进一步反映了唐代建筑在施工管理水平方面的进步。
(三)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战国的陵墓常采用3 座、5 座建筑横向排列的方式,汉代的宗庙、明堂、宫殿、陵墓、丞相府一类最隆重的建筑物,大都采用四面设门阙,用纵横轴线对称的办法,但长安南郊的13 座礼制建筑仅做简单的排列,各组建筑物之间缺乏有机的组合。隋唐时期,开始注重城市的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开始通过强调纵向上的陪衬法来加强主体建筑的突出。以乾陵为例,它不用秦汉时期堆土为陵的常用方法,而是通过利用地形,以梁山为坟,以墓前双峰为阙,以二者之间的地段为神道,并在神道两侧列门阙及石柱、石兽、石人等,用来衬托主体建筑,这种规划方法不仅省下了不少钱财,而且获得了最大收效。(www.xing528.com)
(四)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
唐朝砖石建筑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砖石构筑的佛塔数量增加。隋唐时期,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楼阁式木塔有诸多缺点,譬如容易遭火灾,无法耐久,所以砖石结构的佛塔代替木塔是必然趋势。现存的唐朝的塔全部是砖石塔。
唐朝的砖石塔可分为楼阁式、密檐式、单层塔三种。其中楼阁式砖塔是由楼阁式木塔演变来的,楼阁式的优点在于,它既可供朝拜,又可供登临远眺,而且材质耐久,著名的西安大雁塔即是楼阁式砖塔。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时砖石塔的外形已开始借鉴仿木建筑,如西安兴教寺玄奘塔、香积寺塔、登封净藏禅师塔等,这反映出砖石塔在继承传统建筑样式和加工砖石材料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五)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
都料是当时施工人员的称谓,他们负责公私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技术熟练。当时流行在房屋墙上画施工图按图施工,房屋落成后要在房梁上记下都料的名字。
(六)建筑艺术加工的其实和成熟
唐代建筑的风格和唐朝国力的强大与唐朝文化的兴盛是息息相关的,从长安城、大明宫、含元殿等遗址可以总结出,唐代的建筑风格是严整的、气魄宏伟的。从现存的木建筑遗物来看,唐代建筑的结构和艺术加工是和谐统一的,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构件,也没有为了装饰而忽略材料性能使之屈从装饰要求的现象。这当然也是我国古典建筑的一贯特点,但唐代建筑将之做到了极致,使之彻底成了古典建筑的传统。例如斗拱,其结构非常鲜明,无论是作为挑出的悬臂梁的华拱,还是作为挑出的斜梁的昂,都负有承托屋檐的作用。一般都只在柱头上设斗拱或在柱间只用一组简单的斗拱,以增加承托屋檐的支点。
唐代大明宫含元殿是大明宫中的外朝所在地,重檐庑殿顶单层建筑,由旁边的两阁与大殿组成。殿前长长的龙尾道共分为七段,并逐渐降低,更烘托出主殿高大宏伟的气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