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成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成特征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简明完美的单体形象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形式比较简单,不论殿堂、亭、廊,都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高级建筑的台基可以增加到二至三层,并有复杂的雕刻。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最成熟时期,建筑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发展成熟。因防潮防水及突出建筑体量的需要,建筑下部的台基应运而生。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

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成特征

(一)巧妙而科学框架式结构

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建筑物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小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柱墙分工明确,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极大的灵活性,可以使房屋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重要的特点。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

构件间采用榫卯构造,十分有利于建筑物防震、抗震。斗拱既有力学作用,又有装饰作用。在官式建筑屋顶与屋身之间的柱头上的斗拱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几乎变成了纯粹的装饰品。

(二)简明完美的单体形象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形式比较简单,不论殿堂、亭、廊,都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高级建筑的台基可以增加到二至三层,并有复杂的雕刻。屋身由柱子和梁枋、门窗组成,如是楼阁,则设置上层的横向平座(外廊)和平座栏杆。屋顶大多数是定型的式样,主要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五种。单体建筑的艺术造型,主要依靠间的灵活搭配和式样众多的曲线屋顶表现出来,同时明晰的结构逻辑所带来的结构之美是建筑艺术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此外,木结构的构件便于雕刻彩绘,亦增强了建筑的艺术表现力。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最成熟时期,建筑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发展成熟。建筑中无纯粹装饰性构件,也没有歪曲材料使之屈从于装饰要求的现象。如斗拱既是结构构件,又是装饰构件;门钉既是连接门板与穿带的结构构件,又有极强的装饰性。柱础为柱子和台基之间的过渡性构件,起着柱基和防潮的作用,材料为石质,放于柱子的下部承受压力,符合材料受力性能的要求,同时造型多样,富有装饰性。

屋顶在单座建筑中占的比例很大,一般可达到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古代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很自然地可以使坡顶形成曲线,称为“反宇”,不仅扩大了采光面,同时也有利于排泄雨水;不仅坡面是曲线,正脊和檐端也可以是曲线,在屋檐转折的角上,还可以做出翘起的飞檐,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如翼斯飞”是屋顶艺术形象最好的写照,巨大的体量和柔和的曲线,使屋顶成为中国建筑中最突出的形象。

屋身部分柱子的上细下粗的收分处理为追求稳定效果而向中心倾斜一定角度的侧脚处理,以及为避免屋檐角部下垂的檐柱升起处理等手法均体现了技术与艺术的高度融合和统一。

因防潮防水及突出建筑体量的需要,建筑下部的台基应运而生。台基分两大类:一种叫普通台基;一种叫须弥座。普通台基用素土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高约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须弥座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最高级台基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从而使建筑物显得更为宏伟高大,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和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即耸立在最高级台基上。台基四周,栏杆的下方设有造型优美的螭首,肩负排出雨水的功能。从以上屋顶、屋身和台基各个方面均能体现出中国古建筑单体达到功能、结构、艺术的高度统一。(www.xing528.com)

(三)有节奏的庭院式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来说,多数庭院都前后串联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中国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序列空间中,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最早应用并且很有艺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便是从春秋时代就已开始的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它是建筑群序列空间开端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汉代,除宫殿与陵墓外,祠庙和大中型坟墓也都使用。现存的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汉代墓阙的典型作品。汉代以后的雕刻、壁画中常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阙,到了明清两代,阙就演变成现在故宫的午门。其他常见的富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还有宫殿正门前的华表、牌坊、照壁、石狮等。

这种以庭院为基本单元,通过轴线组织序列空间,体现简明的组织规律和严格的等级制度,创造丰富的建筑群空间是中国建筑群组织的主流,辅以自由布局的空间组合,如布达拉宫苏州园林、南京城市建设等典型实例,形成了完整的建筑群组合体系。

(四)大胆强烈的原色在古建筑中得到成熟运用

中国古建筑在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油漆彩绘源于对木构件具有保护作用。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房屋的主体部分,即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一些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其下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在华北平原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与无比动人的自然环境有关的。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鲜明的色彩就为建筑物带来活泼和生趣。基于相同原因,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此外,色彩经过长期的运用和实践,亦烙上封建等级制度的烙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