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业布局
(1)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契合度较高。2010~2013年,甘肃省第一、二、三产业GDP分布呈现出第一产业比例先下降后上升,第二产业比例逐步下降,第三产业比例逐步上升的趋势,见表3.28-2)。甘肃省立项专业中第一、二、三产业的专业数量分别为3、27和13,占比分别为6.98%、62.79%、30.23%,布局基本与产业结构相匹配。2013年在校学生数量分别为1338人、7798人和6727人,占比分别为8.43%、49.16%、42.41%。第三产业在校学生占比显著高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总GDP的比重,与甘肃省“着眼于优化经济结构、方便群众生活、增强社会功能,把促进第三产业大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的战略布局一致。
表3.28-2 2010~2013年甘肃省GDP的三次产业分布 (%)
(2)专业布局对接重点发展产业。甘肃省“十二五”期间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产业创新发展,具体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立项专业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体表现在:
1)产业支撑型专业建设。甘肃省项目建设都紧贴经济社会发展,生物技术应用、应用化工、矿物加工等立项专业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新技术应用能手,有效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如酒泉职业技术学院顺应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根据光伏产业人才需求状况,在应用电子等专业的基础上,新增设了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太阳能应用技术2个能源类专业,制定了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初步形成了以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为重点的专业群,并于2011年9月开始招生。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依据油气储运行业企业岗位技能要求,校企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对接,培养油气储运技术专业人才。
2)促进传统产业升级。项目建设专业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接煤化工生产等传统产业,培养培训了一批新技术人才,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煤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以煤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专业建设为主,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文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大力培养煤化工行业的紧缺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提升高等职业学校在煤化工专业方面的专业服务能力,从而提升煤化工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和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促进传统煤化工产业的升级。
3)促进新农村建设。根据甘肃省现代农业对农业环境保护技术一线技能人才的要求,兰州职业技术学院贯彻“质量立院、服务地方、求异创新、存同提升、融合转型、错位竞争”的办学理念,坚持“建设好区域支柱产业需要的专业,培养出地方经济建设紧缺的人才”的发展思路,实现“一个品牌、两个服务、三个适应、四个满意”的办学目标,开放生产性实训资源,拓展实训基地公益性和服务性功能。“农业环境保护技术专业”实训基地从建设以来,一方面对学院周围的栽培户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指导,确保他们在栽培中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对广大的食用菌栽培户进行系统的培训,同时每年为广大的食用菌栽培户提供生产菌种达6000多瓶。
(3)专业区域布局与区域发展规划高度一致。十二五期间甘肃省着力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以中心城市为依托,整合要素资源,加强区域间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立项专业的区域布局和甘肃省发展战略规划高度一致。
1)河西地区的立项专业为11个,占比25.58%,很好地呼应了“加快以新能源和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建设为重点的河西地区发展”的战略规划。该地区十二五期间围绕河西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新材料、现代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着力构建西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该地区聚集了材料与能源大类、制造大类、医药卫生大类等,这些专业有力地支撑能源业、制造业和农业重点产业的发展。
2)兰白地区的立项专业数为20个,占比46.51%。十二五期间甘肃省计划“加快兰白中心地区发展,带动河西和陇东南地区的发展”,规划建设白银工业集中区,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本地区立项专业数超过50%,包含大部分专业,为把兰白地区作为新经济带的重点、引领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撑。
3)陇东南地区有立项专业12个,占比27.90%。十二五期间本地区的产业发展重点是“加快能源化工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本地区立项专业中材料与能源大类、资源开发大类都为零,不足以支撑该地区能源化工的发展,制造业立项专业有2个,有利于该地区制造业的发展。
2.中央专项资金带动效应
本项目中央专项资金的带动效应显著。
(1)政策和机制带动作用显现。甘肃省政府对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建设在政策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将“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甘肃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调动行业企业举办、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参与职业学校专业和课程建设,订单式委托培养技能型人才”。在招生批次的设置中将专科批与高职批合并,直接按专科批录取,消除考生及社会对专科与高职在观念和意识上的误解,并鼓励开展单独招生、跨省招生。省财政确保生均事业费足额到位,并逐年提高项目建设院校生均经费标准。省财政大力给予资金支持。这些政策和措施提高了当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计划性。
(2)地方各类经费投入带动作用一般。累计带动各类投入约4899.88万元,是中央专项资金的59.03%。
甘肃省的43个立项,中央专项资金总计0.83亿元;地方财政投入总计0.13亿元;行业企业投入总计0.01亿元;学校自筹总计0.34亿元。中央专项资金带动各类经费投入总计0.49亿元,专业平均113.95万元,带动率为59.03%,如图3.28-2所示。
图3.28-2 甘肃省立项专业平均各类投入情况(单位:万元)
在甘肃省所有立项专业中,地方各类投入经费总和超过中央专项资金的专业大类有4个,依次为医药卫生大类,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文化教育大类,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其中医药卫生大类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医药卫生大类,文化教育大类,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的带动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校企合作成效
和2011年相比,2013年立项专业校企合作办学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质量和规范程度提高。
(1)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成效明显。甘肃省以十二五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各项目学校实施专业建设带动专业群计划,明晰了人才培养目标,深化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积极试行多段式教学形式,组建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管理。校企合作的深入使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
案例:“四个一”校企合作平台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冶金技术专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积极跟进学院“四个一”校企合作工作思路,建成了1个校企共建二级学院 金特钢铁学院;建成了1个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金特钢铁技术研发中心;系主任、副主任、专业教师以合作企业为依托,分别联系了一个二级企业、一个生产车间。校企合作形式、内容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推动了学校的教学改革,推进了学校、专业办学体制机制的根本转变。
依托二级学院,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校外实训基地数量增加,由项目建设前的7个增加到目前的15个,合作方式、合作内容不断深化,顶岗实习、就业实习专业对口率100%,合作内容不断深化,先后组建了金特、东兴铝业、兰铝、连城等多个冠名班,订单冠名学生由立项建设前的54名增加到288名。切实践行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项目建设专业通过建立健全校企联合培养教师机制,不断优化专业教学团队。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建立和完善了专职专业教师队伍素质培养制度,鼓励专职教师定期到企业锻炼,参与技术服务。通过校企合作制度使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老师能够承担50%的专业课程任务,各行业聘用一批企业带头人到校兼职,基本建成了与企业联系紧密、规模稳定、水平较高的专兼结合教师队伍。项目实施后,项目建设专业教学团队结构进一步优化,项目学校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建立完善了师资培训、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的管理办法运行机制,提高教学实践服务能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2)订单培养学生比例有所下降。甘肃省立项专业的订单培养学生比例,2011年为8.95%,2013年为8.21%,降低了0.74个百分点。2013年的订单培养比例和提高百分点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3年,甘肃省只有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1个专业大类的订单培养学生超过四分之一。甘肃省立项专业旅游大类,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土建大类4个专业大类的订单培养比例学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专业大类的订单培养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3.28-3。
表3.28-3 甘肃省立项专业大类2011年和2013年订单培养学生比例 (%)
(3)合作企业投入大幅度增长。甘肃省立项专业的专业平均合作企业投入2011年为14.33万元,2013年为185.05万元,增长率为1191.35%。2011年专业平均合作企业投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和2011年相比,甘肃省合作企业投入总体上有所上升,原因是受到材料与能源大类大幅度上升的影响。材料与能源大类2011年专业平均合作企业投入为21.81万元,2013年为1036.44万元,增长率为4652.21%。甘肃立项专业中只有材料与能源大类的合作企业投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
项目建设专业双师型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数量大幅度增加,专业教学团队不断优化,为立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
(1)双师型教师数增加。甘肃省立项专业的平均双师型教师数量2011年为11.79人,2013年为16.35人,增长率为38.68%。
2013年专业平均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多的依次为医药卫生大类,旅游大类,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等。医药卫生大类,旅游大类,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等3个专业大类的平均双师型教师数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专业大类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3.28-4。
表3.28-4 甘肃省立项专业2011年和2013年双师型教师数 (单位:人)
(续)
案例:实施名师工程,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冶金技术专业根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需要,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为重点,选派专任教师20多人次到合作企业参观学习、参与生产实践、科研和技术服务等,选派专业教师到兰州资源和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武威职业学院等10余家兄弟院校接受业务培训70余人次,提高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技能。鼓励教师参加在职培训和学历进修,提高专业能力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以专业建设为平台,围绕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从培养、引进和聘用三方面入手完善专兼职结合的“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教学团队。进一步完善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办法,聘任来自金川集团公司等冶金企业生产一线的专家、技术骨干和技术能手10余人直接参与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活动。培养了1名专业带头人,4名骨干教师,专任教师全部具备“双师”素质,初步完成了建设一支“双师”结构或“双师”素质、专兼职结合、层次合理的教学团队的目标,达到了国家优秀教学团队的要求。
(2)兼职教师数量有所增加。甘肃省立项专业2011年专业平均兼职教师数量为9.95人,2013年为12.42人,增长率为24.82%。
2013年甘肃省立项专业大类兼职教师数量较多的依次为文化教育大类、医药卫生大类、交通运输大类、旅游大类等。兼职教师数量增幅较高的为文化教育大类,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医药卫生大类等。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增长率超过100%。2013年兼职教师数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专业大类为文化教育大类、医药卫生大类、交通运输大类、旅游大类4个;其他专业大类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专任教师培训机会减少。甘肃省立项专业的专任教师人均培训时间,2011年为17.14天,2013年为13.89天,下降率为18.96%。
2013年,甘肃省文化教育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土建大类等6个专业大类的专任教师培训机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专业大类的教师培训机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4)专任教师科研经费大幅增加。甘肃省立项专业2011年专任教师的人均科研经费到账额为0.17万元,2013年为0.26万元,增长率为52.94%。
2013年甘肃省立项专业中专任教师科研经费较高的专业大类依次为轻纺食品大类、文化教育大类、农林牧渔大类等;医药卫生大类、轻纺食品大类、材料与能源大类3个专业大类的增长率超过100%。
2013年甘肃省立项专业的专任教师人均科研经费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有轻纺食品大类、文化教育大类等专业大类;农林牧渔大类、水利大类、轻纺食品大类等专业大类的专任教师平均科研经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实训实习条件改善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www.xing528.com)
(1)生均实训设备值显著增加。甘肃省2011年立项专业的生均实训设备值为0.80万元,2013年为1.63万元,增长率为103.75%。
2013年甘肃省生均校内实训室设备值超过2万元的专业大类有材料与能源大类,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材料与能源大类,轻纺食品大类,医药卫生大类的实训室设备值增幅均超过1万元。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轻纺食品大类,材料与能源大类,医药卫生大类等7个专业大类的增长率超过100%。
2013年生均实训室设备价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专业大类只有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医药卫生大类等2个,其他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案例:促进教学、实训一体化
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本着自力更生、分步实施、重在实用的原则,分期分批地添置和更新实验实训设备;加强与生产、服务企业联系,在校外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生产实训基地;开展产教结合、产学研结合的活动,把实验实训设备与生产、经营、培训、技术开发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实验、实训设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实训基地建设。通过院企共建、共享、双赢,将实训中心建设成为集教学、压力容器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焊接技术开发五大功能的实体,实训设备的数量、技术水平、实训方法与手段处于先进水平。在原有2个焊接实训车间的基础上再增设2个焊接实训车间,使总面积达到1600m2。进一步完善实训车间的建设,使焊接实训中心能同时满足450名学生计划内的生产性实训。另外,还增设一个焊接检验室,满足高级工、技师及普高焊接学员的正常实验和教师的科研学习。
在原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增2个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学生在企业的“零距离”实习和顶岗实习。
2)实训基地的利用。实践教学时间达专业总课时的50%以上;尝试实训基地课余周开放的教学形式,以便于更好地开展第二课堂培训工作。同时配备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开展实习实训和技能训练。
(2)生均工位数有所增加。甘肃省立项专业2011年生均工位数为1.42个,2013年为2.23个,增长率为56.82%。
2013年甘肃省立项专业中,生均工位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专业大类有医药卫生大类、轻纺食品大类、交通运输大类等5个,其他专业大类的生均工位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2011年相比,生均工位数增幅较高的专业大类为医药卫生大类、轻纺食品大类等;增长率超过100%的包括医药卫生大类,轻纺食品大类,材料与能源大类,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旅游大类,土建大类。
6.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和2011年相比,2013年立项专业的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水平得到提高。
(1)实践课时比有所提高。甘肃省立项专业2011年实践课时比为42.41%,2013年为43.63%,提高了1.22个百分点。
2013年,甘肃省农林牧渔大类、旅游大类和材料与能源大类3专业大类的平均实践课时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医药卫生大类、交通运输大类等其他专业大类的课时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信息化教学投入较低。甘肃省立项专业在信息化教学方面的专业平均投入为15.75万元,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甘肃省交通运输大类和旅游大类2个专业大类的专业平均信息化投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财经大类、生化与药品大类、法律大类等其他专业大类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案例:建设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
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冶金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以课程资源为核心,以媒体资源为基础,建立便捷高效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管理与应用平台,结合精品课程建设,开发专业教学软件包,涵盖专业教育各方向课程内容,类型包括多媒体课件库、教学案例库、视频库、试题库和试卷库、电子教案库、图片库、专业教学素材库、教学录像库、专业建设标准等。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专业教学网站进行发布,从而构建成共享型焊接专业教学软件包,为网络学习、终身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实现校内、校外资源共享。
7.人才培养水平
甘肃省立项专业,和2011年相比,2013年人才培养水平指标稳中有升。
(1)招生计划完成率有所下降。甘肃省立项专业2011年招生计划完成率为108.62%,2013年为98.97%,降低了9.65个百分点。
(2)新生报到率有所下降。甘肃省立项专业2011年的新生报到率为87.89%,2013年为86.35%,降低了1.54个百分点。
(3)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有所下降。甘肃省立项专业2011年毕业生的双证书获取率为89.24%,2013年为88.63%,降低了0.61个百分点。
2013年甘肃省立项专业中制造大类,旅游大类,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3个专业大类毕业生的双证书获取率为100%;交通运输、旅游大类、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3个专业大类增长超过10个百分点;而轻纺食品大类、生化与药品大类、农林牧渔大类、医药卫生大类和文化教育大类5个专业大类的双证书获取率有所下降,见表3.28-5。
(4)对母校的满意度有待提高。甘肃省立项专业2012届毕业生对于母校的满意度为75.2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8.52个百分点。医药卫生大类、交通运输大类、文化教育大类等6个专业大类的毕业生满意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轻纺食品大类、材料与能源大类等5个专业大类的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比全国年均值低超10个百分点。
表3.28-5 甘肃省立项专业2011年和2013年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 (%)
(5)学生获奖数量和层次有所提高。甘肃省立项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国家级和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挑战杯竞赛等重要赛事,并取得各种奖项,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快速提升。
案例:技能大赛常规化,各级竞赛成绩显著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专业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大赛,以赛带练,提高学生技能训练兴趣和技能水平。每年都有计划地组织进行各类技能竞赛活动,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甘肃省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师范院校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三笔字大赛、课件大赛、演讲赛、辩论赛等,每届毕业生都要组织“教学基本技能大赛”。每项活动由相关教学单位组织,学校给予专项经费支持,为学生搭建了技能锻炼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近五年,学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活动,成绩显著,总计有400多人次获得各种奖项。
8.经济发展贡献度
各专业不但通过人才培养间接服务于经济发展,而且通过社会服务、科研服务等途径直接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毕业生人数大幅度增加。甘肃省2011年共有毕业生4663人,专业平均108.44人;2013年共有毕业生6067人,专业平均141.09人。2013年毕业生比2011年增加了30.11%。
2013年甘肃省立项专业毕业生人数超过1000人的专业大类有医药卫生大类。各专业大类的毕业生人数见表3.28-6。
(2)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有所提高。甘肃省立项专业2011年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83.17%,2013年为84.69%,提高了1.52个百分点。
表3.28-6 甘肃省立项专业2011年和2013年毕业生人数 (单位:人)
4个专业大类2013年的初次就业率超过90%。初次就业率较高的专业大类依次为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电子信息大类,旅游大类等。初次就业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有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旅游大类2个专业大类,见表3.28-7。
表3.28-7 甘肃省立项专业大类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 (%)
(3)2012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高于全国均值。甘肃省立项专业2012届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为86.2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了1.09个百分点。4个专业大类的专业平均对口率超过90%,依次为医药卫生大类,文化教育大类,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医药卫生大类,文化教育大类,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等6个专业大类的专业对口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专业对口率低于全国水平。
(4)2012届毕业生专业离职率低于全国均值。甘肃省立项专业2012年毕业生离职率为10.8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4.58个百分点。制造大类,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医药卫生大类等4个专业大类的毕业生离职率低于5%。轻纺食品、旅游大类和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3个专业大类的毕业生离职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专业大类的离职率低于全国水平。
(5)专业社会服务和科研能力小幅提升。甘肃省立项专业的社会服务和科研能力得到部分提升。总体上,2011年专业平均社会服务总收入为50.12万元,2013年为50.49万元,增长率0.74%;2011年专业平均科研经费到款额为3.27万元,2013年为6.41万元,增长率为96.02%。甘肃省的专业平均社会服务收入和科研经费平均水平如图3.28-3所示。
图3.28-3 甘肃省专业平均科研经费和社会服务收入情况(单位:万元)
2013年甘肃省平均社会服务总收入排名前三位的专业大类为文化教育大类、交通运输大类、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2013年甘肃省文化教育大类、交通运输大类2个专业大类的社会服务总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专业大类的专业平均社会服务总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3.28-8。
表3.28-8 甘肃省立项专业平均社会服务总收入 (单位:万元)
(续)
2013年甘肃省专业科研经费排名前三位的专业大类为轻纺食品大类、文化教育大类、交通运输大类。2013年科研经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专业大类有轻纺食品大类、文化教育大类等2个专业大类,见表3.28-9。
表3.28-9 甘肃省立项专业平均科研经费 (单位:万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