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业布局
(1)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契合度高。2010~2013年,北京市第一、二、三产业GDP分布呈现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例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例逐步增长,并且第三产业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见表3.1-2。北京市立项专业中,第一、二、三产业的专业数量分别为1个、7个和24个,占比分别为3.13%、21.88%、75.00%,专业结构与产业布局匹配度高。2013年立项专业中的第一、二、三产业在校学生数量分别为99人、2289人和7351人,占比分别为1.02%、23.50%、75.48%。第三产业在校学生占比高,有利于首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人才储备。
表3.1-2 2010~2013年北京市GDP的三次产业分布 (%)
(2)专业布局与重点发展产业全面对接。“十二五”时期,北京市计划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发展方向,以提升产业素质为核心,着力打造“北京服务”“北京创造”品牌,显著增强首都经济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坚持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构建首都现代产业体系。具体为: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产业持续升级和竞争力提升。瞄准国际前沿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突破口。到“十二五”末,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形成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的大型企业,涌现出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
整体塑造“北京服务”“北京创造”品牌,显著增强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建立北京服务、北京创造品牌服务体系。突出发挥中关村等高端产业功能区的带动作用,成为北京服务、北京创造品牌的重要支撑区。加强对品牌企业、品牌人才的正向激励,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品牌创造激励机制,积极营造崇尚、保护、创造品牌产品和企业的社会环境。
(3)专业区域布局与区域发展规划高度一致。“十二五”期间,北京市继续践行《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将两轴、两带、多中心作为未来北京的城市格局,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两轴是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两带指包括通州、顺义、亦庄、怀柔、密云、平谷的“东部发展带”和包括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的“西部发展带”;多中心指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CBD)、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通州综合服务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等。
西部生态带的立项专业数为8个,占比25.00%,立项专业中农林牧渔大类、水利大类均布局在该区域。该地区“十二五”期间的产业发展目标是“推进城市西部地区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区,培育生态型产业,形成‘绿色北京’秀美自然风貌的展示区和生态友好型发展建设的示范区”。本地区集中了农林牧渔大类、水利大类、公共事业大类、法律大类、交通运输大类等立项专业。这些专业有力支撑了本地区生态农业和生态资源服务等重点产业的发展。
东部发展带的立项专业数为18个,占比56.25%。“十二五”期间,东部发展带地区“坚持产业高端化、发展国际化、城乡一体化,强化科技创新、商务服务和国际交往功能,进一步集聚各类高端产业要素特别是国际要素,集中力量建设高端产业功能区……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本地区立项专业数量较多,专业类型也较为丰富,财经大类、公共事业大类、电子信息大类、法律和交通运输大类等专业大类能够为这些高端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可以有效支撑未来的产业发展。
两轴地区有立项专业6个,占比18.75%。“十二五”期间,本地区的产业发展重点是“要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作为重要任务,优化提升主导产业,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商务会议、文化旅游等高端服务业”。本地区的立项专业有财经大类1个、文化教育大类2个、艺术设计传媒大类3个,与区域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基本保持一致。
2.中央专项资金带动效应
(1)政策和机制带动作用显著。北京市通过成立项目领导小组、专家团队,加大过程监督,发布相关文件,保证项目实施的稳步进行。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北京市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办学工作试点的通知》等文件。这些文件不但全面规范了项目管理,有效促进了项目建设水平提高;同时也创新了优化专业布局和动态调整机制,提高了当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动性和计划性。
(2)地方各类经费投入带动效果一般。中央专项资金累计带动地方各类经费投入约0.25亿元,是北京市统筹安排中央专项资金的39.50%。
北京市有32个立项专业,北京市统筹中央专项资金总计0.64亿元,地方财政投入总计0.14亿元,行业企业投入总计0.03亿元,学校自筹总计0.08亿元。中央专项资金带动各类经费投入总计0.25亿元,带动率为39.50%。地方各类投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图3.1-2所示。
图3.1-2 北京市立项专业平均各类投入情况 (单位:万元)
在北京市立项专业中,地方各类投入经费总和超过中央财政投入的专业大类有3个,依次为水利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和土建大类;此外,这三个专业的带动率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校企合作成效
(1)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成效显著。北京市立项专业主动围绕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产业发展,开展校企战略合作,形成了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良性互动。探索集团化办学,建立了电子信息、交通、商贸、现代制造4个职教集团,促进现代服务业教资源整合、优化与共享。创新发展专业教育联盟、企业商学院、专业研究咨询服务中心等合作形成,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校、企、行、政多方联动,探索形成“人才共育、设备共用、技术共享、文化互补、管理互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案例: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全面推进校企合作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利用首都现有的技术优势来建设高起点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建立由行业专家、企业专家、骨干教师等参加的校企合作委员会,推选多媒体行业协会秘书长为联席系主任。制定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和相关工作制度等,建立有利于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和课程建设、参加实践教学、合作开展技术研发、落实就业等工作的内部政策环境。
为了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学院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研究顶岗实习、生产性实训等教学组织管理规律,与企业共同制定《企业实习管理条例》《生产性实训考核办法》等管理制度;从教学组织、日常管理、学生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全面实施“双导师制”;形成切实可行的校企共管共育教学方案;在学生评价方面,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进行指导,对学生实习效果和日常表现进行共同评价。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不仅满足了校企合作的实际需要,而且使工学结合的教学组织与管理有章可循,使教学质量充分得到保障。
(2)订单培养学生比例提高。北京市立项专业的订单培养学生比例,2013年为15.25%,比2011年提高了6.18个百分点。2013年订单培养学生比例和提高百分点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北京市电子信息大类、水利大类2011年、2013年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是订单培养。2013年,北京市电子信息大类、水利大类、文化教育大类等7个专业大类的订单培养学生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3.1-3。
表3.1-3 北京市立项专业大类2011年和2013年订单培养学生比例 (%)
(3)合作企业投入大幅上升。北京市立项专业的专业平均合作企业投入2011年为16.25万元,2013年为37.38万元,增长率为130.12%。2011年、2013年北京市立项专业平均合作企业投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和2011年相比,北京市合作企业投入总体上有所上升。制造大类、土建大类和公共事业大类等7个专业大类的增长率超过50%,其中6个专业大类的增长率超过100%。
4.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
北京市立项专业双师型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数量大幅度增加,专业教学团队不断优化,为立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
北京市重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把项目与北京职业教育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结合起来,提升师资整体水平。各项目院校通过重大项目锻炼、经费政策倾斜等措施,促进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快速发展;通过企业引进、挂职锻炼、专业技术培训、教师培训基地等多途径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通过“结对子”“老带新”“师徒制”等办法,加强青年教师培训和梯队建设;通过建立教师工作站,将教师企业实践成果及参与企业咨询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实现教师专业实践制度化、常态化。
(1)专任教师双师型教师数量和增幅居全国前列。北京市立项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数量2011年为13.34人,2013年为18.34人,增长率为37.48%。2013年专业平均双师型教师数量最多的专业大类依次为电子信息大类、农林牧渔大类、法律大类和制造大类等。电子信息大类、农林牧渔大类、公共事业大类、艺术设计传媒大类和法律大类5个专业大类的平均双师型教师数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3.1-4。
表3.1-4 北京市立项专业2011年和2013年双师型教师数 (单位:人)
案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公共事务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专业探索多种途径,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培训与取证支持教师获得“双师”职业资格。具体培养办法如下。
1)通过教育部搭建的高职教育师资培养基地—LFC课程与教学设计,有计划地组织和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2)推动青年教师学历和非学历培训,鼓励青年教师进行在职学历学位的进修和深造。
3)为取得职业资格的教师报销考证费用。
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双师型”教师,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和学院教师互动。一是让院内的专任教师走进行业企业一线担任具体职务,4名教师于2012年5月成为昌平区劳动仲裁委员会兼职仲裁员,3名教师受聘于国家劳动关系网。二是把行业、企业的专家聘为兼职教师。实现“双师型”教师的联合开发,带动更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学习。
校内培养和社会聘用相结合,推动“双师型”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进课堂。根据专业教学工作的需要,从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正式聘任行业专家、社会名家、高级技术人员、技师或能工巧匠,或通过与企业合建实验室、实训基地、订单式培养等方式,由企业有关专家到学校充当“兼职教师”。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实训室以完善的功能和优良的软硬件条件成为昌平区劳动仲裁庭分庭,昌平区劳动仲裁委员会经常把一些仲裁案件在实训室审理,使师生足不出户就完成了企业实践。
(2)兼职教师数量显著增加。北京市立项专业2011年专业平均兼职教师数量为5.97人,2013年为9.91人,增长率为66.00%。
2013年北京市立项专业大类兼职教师数量最多的依次为电子信息大类、水利大类、法律大类和艺术设计传媒大类等。增幅最高的专业大类为电子信息大类、水利大类、法律大类和文化教育大类等。增长率超过100%的专类大类包括文化教育大类、水利大类、电子信息大类、法律大类和财经大类等7个专业大类。2013年兼职教师数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专业大类为电子信息大类、艺术设计传媒大类、公共事业大类和法律大类,共4个。
案例:专业带头人引领、校内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电子商务专业聘请了北京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一鸣神州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江宁担任专业带头人,聘请电子商务行指委副主任宋文官、陆春阳作为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专家顾问,聘请企业一线的专家作为专业兼职教师指导实训学期教学,并为专业教师进行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外聘兼职教师5人,专兼教师比例为1∶3。15名校内专职教师中,有高级职称教师5人,占30%,中级职称教师10人,占70%,具备“双师型”资格的教师14人,占90%以上。
杨英梅、高嵩、唐平三名教师荣获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中国电子商务名师”称号。教学研究论文获北京市高职研究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并在学术杂志上公开发表。一名教师被评为北京市职业院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一名教师被北京市教工委评为“北京高校育人标兵”,两名教师评为院级名师,5名教师评为院级优秀教师。11名教师指导学生技能大赛,获得奖励,7名教师获得大赛颁发的优秀指导教师奖励。
专兼职电子商务教师队伍建设为电子商务重点专业建设贡献了智慧与经验,使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3)专任教师培训时间充足。北京市立项专业的专任教师人均培训时间,2011年为6.65天,2013年为10.67天,增长率为60.51%。
2013年,北京市水利大类、农林牧渔大类和电子信息大类等5个专业大类的专任教师培训时间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专任教师科研能力增强,科研经费显著增长。北京市立项专业2011年专任教师的人均科研经费到账额为0.40万元,2013年为1.02万元,增长率为153.00%。
2013年北京市立项专业中专任教师科研经费最高的专业大类依次为水利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制造大类和公共事业大类等;水利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和艺术设计传媒大类等专业大类的增幅超过1万元;文化教育大类、艺术设计传媒大类、交通运输大类、农林牧渔大类和土建大类等8个专业大类的增长率超过100%。
5.实训实习条件改善
北京市立项专业校内实训室规模扩大,实训工位和设备台套数、设备值、校外实习基地增加,极大地改善了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适应了学生规模扩大对实践教学条件的需要。
(1)生均实训设备值大幅增长。北京市2011年立项专业的生均实训设备值为3.45万元,2013年为4.66万元,增幅为1.21万元,增长率为34.91%。
2013年北京市生均校内实训室设备值超过3万元的专业大类有水利大类、农林牧渔大类、文化教育大类及制造大类等9个。文化教育大类、电子信息大类、法律大类、艺术设计传媒大类、公共事业大类和旅游大类的增幅均超过1万元。文化教育大类、旅游大类和电子信息大类的增长率超过100%。
2013年北京市生均实训室设备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专业大类为水利大类、文化教育大类、农林牧渔大类及艺术设计传媒大类等12个。(www.xing528.com)
(2)生均工位数显著增长。北京市立项专业2011年生均工位数为0.81个,2013年为1.27个,增幅为0.46个,增长率为56.82%。
2013年北京市立项专业中,生均工位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专业大类有土建大类、水利大类、农林牧渔大类、法律大类和电子信息大类,其他专业大类的生均工位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2011年相比,生均工位数增幅最高的专业大类为公共事业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和法律大类等;增长率超过50%的包括财经大类、公共事业大类和文化教育大类等6个专业大类。
6.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和2011年相比,2013年立项专业的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水平得到提高。
(1)实践课时比增加。北京市立项专业2011年实践课时比为51.18%,2013年为57.30%,提高了6.12个百分点。
2013年,北京市水利大类、文化教育大类、农林牧渔大类、艺术设计传媒大类和旅游大类等11个专业大类的平均实践课时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信息化教学投入有待提高。北京市立项专业在信息化教学方面的专业平均投入为17.65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电子信息大类、文化教育大类2个专业大类的专业平均信息化投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案例:深度推进信息化应用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以教学资源建设为抓手,深度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探索课堂教学与实训地点的一体化,重视学校校内的学习与实习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际相结合,要引入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教学资源。与企业合作开发完成《建筑模型制作》《建筑动画渲染》《展览展示视频制作》《互动媒体制作》四门专业核心课程。每门课程包含课程标准、课程总方案、课程活动设计、课程学习设计、教学案例、试题库及教学成果资源等。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完成《摄影棚拍摄》教学课件,该课件体现了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及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手段。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设计完成了学生技能培养资源建设任务、学生技能培养资源建设模板。完成课程建设资源子库的整体技术方案、专业建设资源子库建设方案、企业案例库的整体技术方案、学生技能培养资源子库的整体技术方案,整理收集了课程建设子库、专业建设资源子库、社会服务资源子库和学生技能培养资源子库的资料。
7.招生与人才培养水平
和2011年相比,2013年北京市立项专业招生与人才培养水平指标稳中有升。
(1)招生计划完成率呈平稳态势。北京市立项专业2011年招生计划完成率为102.46%,2013年为102.50%,提高了0.04个百分点。
(2)新生报到率显著提高。北京市立项专业2011年的新生报到率为92.52%,2013年为94.21%,提高了1.69个百分点。
(3)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稳步提高。北京市立项专业2011年毕业生的双证书获取率为89.67%,2013年为92.47%,提高了2.80个百分点。
2013年北京市立项专业中交通运输大类、法律大类、艺术设计传媒大类和电子信息大类4个专业大类毕业生的双证书获取率为100%;旅游大类、交通运输大类和土建大类的双证书获取率增长幅度较大;而公共事业大类、财经大类2个专业大类的双证书获取率有所下降。见表3.1-5。
表3.1-5 北京市立项专业2011年和2013年毕业生双证获取率 (%)
(4)对母校的满意度高。北京市立项专业2012届毕业生对于母校的满意度为88.0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24个百分点。公共事业大类、文化教育大类、电子信息大类、旅游大类及水利大类等10个专业大类的毕业生满意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交通运输大类的毕业生满意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0多个百分点。
(5)学生获奖数量和层次均有所提高。北京市立项专业学生在全国和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挑战杯竞赛等重要赛事中获奖数量和层次逐年提高。
案例:积极参加国家级竞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认识到国家级竞赛的技术层次高、技术含量高、赛项综合程度高、专业交叉性强和竞争激烈等特点,使竞赛成为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校企深化合作,设计体现行业发展和技术前沿的训练项目。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紧跟现代制造业等先进技术应用的前沿,融入行业技术标准(工程标准)和操作规范,构建“真刀真枪”的工程环境,按照真实工作要求组织训练;积极聘请行业企业著名技能大师和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进行指导,确保训练效果。
两年来,参加国家级《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和《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等项目,获一等奖4个。国家级大赛获奖,彰显了团队合作精神,展示了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和学校综合实力。
8.经济发展贡献度
立项建设期间,北京市项目专业不但培养了一大批各行各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且专业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和科研能力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1)毕业生数量有所增加。北京市2011年立项专业共有毕业生2339人,专业平均73.09人;2013年立项专业共有毕业生2384人,专业平均74.5人。2013年毕业生人数增长率为1.92%。
立项专业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五个专业大类为财经大类、公共事业大类、制造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和土建大类;专业平均毕业人数超过100人的专业大类有电子信息大类、财经大类、旅游大类和制造大类。各专业大类的毕业生人数见表3.1-6。
表3.1-6 北京市立项专业2011年和2013年毕业生人数 (单位:人)
(2)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有所下降。北京市立项专业2011年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6.50%,2013年为83.29%,降低了13.21个百分点。
北京市的公共事业大类、电子信息大类、旅游大类等6个专业大类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90%。初次就业率较高的专业大类依次为公共事业大类、电子信息大类、旅游大类、法律大类和制造大类,均在98%以上。初次就业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有法律大类、旅游大类和公共事业大类等5个专业大类。见表3.1-7。
(3)2012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居中等水平。北京市立项专业2012届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为83.8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9个百分点。专业平均对口率超过90%的专业大类有电子信息大类、水利大类和制造大类等5个专业大类。电子信息大类、法律大类和制造大类等7个专业大类的专业对口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3.1-7 北京市立项专业大类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 (%)
(4)2012届毕业生专业离职率低。北京市立项专业2012年毕业生离职率为12.4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5个百分点。离职率低于5.00%的专业大类包括制造大类、电子信息大类、交通运输大类、文化教育大类和水利大类。电子信息大类、水利大类、制造大类和文化教育大类等9个专业大类的毕业生离职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林牧渔大类、财经大类和公共事业大类等3个专业大类的毕业生离职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5)专业社会服务和科研能力提高。2011年北京市立项专业平均社会服务总收入为8.23万元,2013年为21.96万元,增长率为166.83%;2011年专业平均科研经费为7.91万元,2013年为24.42万元,增长率为208.72%。专业平均社会服务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图3.1-3所示。
图3.1-3 北京市立项专业平均科研经费和社会服务收入情况(单位:万元)
2013年,北京市立项专业平均社会服务总收入排名前三位的专业大类为电子信息大类、制造大类、艺术设计传媒大类。2013年北京市的电子信息大类的社会服务总收入的平均数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详见表3.1-8。
表3.1-8 北京市立项专业平均社会服务总收入 (单位:万元)
案例:全面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积极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取得良好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
人才服务能力提升。两届学生的对口就业率提高了40%,学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为老年服务机构输送高素质人才。“师德教育皆为一流,敬老、尊老、真心为老,为养老事业立下汗马功劳”(华方经典康复颐养中心评价)。
技术服务能力提升。发挥“双师型”教师科研优势,专业教师以专家身份参与国家养老护理员职业标准的修改项目;参与国家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的制定;作为北京市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总裁判。
培训服务能力提升。骨干教师作为民政部培训中心培训师资,进行全国养老院长和养老护理院的培训(2000人次)。承办、参加了两届全国民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行业提高职业技能水平搭建平台。
文化服务能力提升。开展“养老文化进机构、进社区”活动。主动与北京地区的养老机构、社区联合,组织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开展送文化进机构、进社区的活动,开展活动30余次;以老年健康工作室为平台,向老年人传播科学的养老理念和技术。
2013年,北京市立项专业科研经费排名前三位的专业大类为电子信息大类、水利大类和制造大类。2013年科研经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专业大类有电子信息大类、艺术设计传媒大类和公共事业大类等6个专业大类。见表3.1-9。
表3.1-9 北京市立项专业平均科研经费 (单位:万元)
案例:立项专业辐射带动成效明显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具体表现在:
带动了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群专业发展。项目建设期间,专业群专业共享了5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改善了校内实训环境;重点建设了专业群共享课程的课程标准,5门专业群专业核心课程,公开出版了4部任务化核心课程教材;重点培养了3名专业带头人和5位骨干教师;实现了专业群专业招生就业良性循环。
带动了学院继续教育新专业的开办。学院继续教育机构先后申请设立了高职成人大专农村经济管理(合作社方向)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代农村经济管理(合作社方向)专业,有效地带动了学院继续教育的发展。
带动了兄弟院校同类专业建设发展。专业与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经贸专业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指导其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任务化课程建设、理实一体的教学、校外实训基地实训项目开发。有效带动和促进了兄弟院校同类专业的建设。
带动了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组织发展。近两年,专业教师先后到广西、新疆、贵州和安徽等地,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授课20班次,培训学员2000多人次;先后到新疆、甘肃、内蒙古和宁夏等地举办“参与式灌溉管理”培训,2500多人次参加了培训,规范了用水户协会建设;湖北红安区开展“农村社区治理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建”专题培训,来自老区的50多名乡镇干部参加了培训。在西部省份定向招生,为西部地区培养人才。2012年,在甘肃省定向招收农业经济管理班,通过一年多的培养,该班学生具备了从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所需的职业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