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应当注意,此处所讨论的自重应力是指土颗粒之间接触点传递的粒间应力,故又称为有效自重应力。 已知某成层土各层物理性质指标如图8.2所示,地下水位于地面下3.5m处,试计算其自重应力并绘制自重应力分布图。
以上所讲浮力作用是针对透水层而言的,对于不透水层,也就是遇到完整的岩层或密实黏土层,颗粒间很致密,地下水无法进入其孔隙当中。这样,从不透水层开始往下,浮力消失,其重度要以天然重度计,而且含水层高度范围内的水重也要作用在该层面上,即透水与不透水的界面处,自重应力增加一个地下水的水压力。
应当注意,此处所讨论的自重应力是指土颗粒之间接触点传递的粒间应力,故又称为有效自重应力。一般土层形成地质年代较长,在自重作用下变形早已稳定,故自重应力不再引起建筑物基础沉降,但对近期沉积或堆积的土层以及地下水位升降等情况,尚应考虑自重应力作用下的变形。
【例8.1】 已知某成层土各层物理性质指标如图8.2所示,地下水位于地面下3.5m处,试计算其自重应力并绘制自重应力分布图。
【解】 从地面往下作一竖直基准线Oz,各层面处用字母O、A、B、C、D标记。
(1)O处:z=0,σcz=0;
(2)A处:z=2.0m,σcz=18kN/m3×2m=36kN/m2=36(kPa);
(3)B处:z=3.5m,σcz=36+19×1.5=64.5(kPa);
(4)C处上:z=6m,σcz=64.5+(19.8-9.8)×2.5=89.5(kPa);(www.xing528.com)
(5)C处下:z=6m,σcz=89.5+9.8×2.5=114(kPa);
或
图8.2 [例8.1]图
(6)D处:z=8m,σcz=114+19.6×2.0=153.2(kPa)。
在Oz线的一侧按比例绘制各层面处的σcz值,并依次连接成折线,即自重应力分布图(图8.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