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制作工艺也有了很大的进展。它在继承唐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景德镇的官窑瓷器,宫廷烧制的珐琅器以及明式家具成为这个时期工艺美术的典范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成为后世收藏家的宠儿。此外,江南地区的顾绣,宜兴的紫砂壶,各地的漆器,各类小型雕刻,笔墨纸砚等文具,都异彩纷呈,流传深远。
1.刺绣
纺织工艺方面,织锦、妆花、缂丝、加金织物等技术都有了很高成就。以印染和刺绣的方式对丝织品进行装饰,刺绣方面有鲁绣、发绣和洒线绣等,并且还出现了一种以家族姓氏命名的刺绣:顾绣。顾绣出于嘉靖年间的进士顾名世家女红之手,顾家几代人都善于刺绣,她们把绘画技法中的渲染效果与针法相结合,达到了如绘画一般的效果(图7-29)。这种工艺得到了当时的大画家董其昌的赞美,他还亲自在一幅流传至今的作品上题跋。到了清代,刺绣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体系,苏绣、京绣、粤绣、蜀绣等都是其中很著名的品种。其中,以长沙为中心产地的湘绣,形象生动、寓意深远,极为写实,大量出口,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
2.紫砂壶
紫砂壶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品茗工具,相传源自宋代至明武宗正德年间。制作紫砂壶的材料是紫砂矿土,由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基本泥构成,统称紫砂泥。长久以来,紫砂壶即被人们推崇为理想的注茶器:紫砂壶泡茶,能发出茶之色、香、味,既不夺香,又煮熟汤气,有很强的实用性;紫砂壶表面无釉彩装饰,古色古香,深受文人雅士的欢迎;紫砂壶造型古朴别致、气质特佳,经茶水泡、手摩挲,变的隽永醇厚而备受人们青睐。
明代正德嘉靖时的供春(传说他姓龚,名春)为紫砂壶制作的开山之祖,此后,名匠辈出,万历时有董翰、赵梁、元畅、时朋等四大制壶名家,其后又有时大彬、徐友泉、欧子春等名手。以供春命名的供春壶在当时就很有名,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短短十二字,令人如见其壶(图7-30)。吴梅鼎在《阳羡瓷壶赋》记载:“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供春的弟子中,以时大彬最为知名。时大彬制作的紫砂壶,风格高雅脱俗,造型流畅灵活,虽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独运,朴雅坚致,妙不可思。他的高足徐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也。”
图7-29 顾韩希孟绣花卉虫鱼册·湖石 花蝶 明 上海博物馆藏
图7-30 供春树瘿壶 明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3.宣德炉
明代的冶炼技术随着采矿业的繁荣而进一步得到发展,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人们不惜工本精心制作各种金属工艺品。万历皇帝墓中出土的“金累丝嵌宝石凤冠”是反映明代宫廷金银器制作水平的典型作品,尽管雕饰的繁冗堆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艺术水准,但是所反映出来的高超的技术水平还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最为著名的金属器物还是宣德年间制作的宣德炉(图7-31)。宣德炉的原料在冶炼炉中反复提炼,剔除了杂质,所以锻造出来的器物色泽柔和,加上不加装饰性纹样,更具有一种朴素自然的美。不过,铜器本身的色彩并不单调,有蜡茶色、猪肝色、秋葵色等等。制作样式取法于商周秦汉古器,但是加以变化,清越古雅,十分精致。流传到现在的带有“宣德”款的宣德炉,多为赝品,真品已经极为稀少了。
4.景泰蓝
景泰蓝是一种与金属工艺有关联的金属胎珐琅工艺,它同时也结合了瓷器和玻璃的上釉工艺。本来源自波斯,传入中国后,迅速本土化,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宣德、景泰、嘉靖和万历年间的珐琅器都很有特色,但是最为著名的是景泰年间的铜胎掐丝珐琅器,又称“景泰蓝”(图7-32)。不过,景泰年间经济衰落,政局不稳,真正由此时制作的景泰蓝并不多。流传后世的景泰蓝,多是当时的宫廷匠师根据前代的旧器改造而成的。“景泰蓝”和“宣德炉”一样,都是明代小型工艺品的代名词,却没有更多的实物流传后世。
图7-31 宣德炉 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5.家具
作为以实用为主要目的的家具,在明代同样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图7-33)。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汉族能工巧匠制作的家具最得大家认可,人们公认苏式家具是明式家具的正宗,称其为“苏州明式家具”。造型优美,选材考究,制作精细,是明式家具的三大特点。工匠们利用卯榫结构将木头结合起来,绝不使用金属钉子,有些也使用漆绘,但是更多的家具都保持了原木的色泽。同时,造型上运用曲线和弧线,凹面和凸面,线面相连,将原本平直的木头增加了灵性。用料上大多使用名贵的紫檀木、花梨木、杞梓木等硬木,再根据严格的礼仪规范和人机工程学原理,无论是床柜还是桌椅,都呈现出独特的几何形式美感,有些简洁端庄,有些装饰精微,散发出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
图7-32 景泰蓝 明 大英博物馆藏(www.xing528.com)
传统家具工艺发展到清代,出现了一味追求富丽华贵、繁缛雕琢的奢靡风气。大多以造型厚重、形体庞大、装饰繁琐而风靡一时,与明式家具的朴素大方、典雅内敛的风格大相径庭,形成强烈对照。其装饰极为繁杂,汇集了雕刻、镶嵌、髹漆、彩绘、堆漆、剔犀等多种工艺。尤其是镶嵌手法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几乎遍及所有的地方流派,所用材质千奇百怪,既有常见的纹石、螺钿、象牙、瘿木,也有金银、瓷板、百宝、藤竹、玉石、兽骨甚至景泰蓝等,表现内容大多为繁复的吉祥图案与文字。
6.瓷器
明代的景德镇获得了“瓷都”的美誉,创制出来了各种釉色的瓷器,著名的有宝石红、浇黄、霁蓝、洒蓝、孔雀绿、翠青、紫金等等,永乐年间烧制成功的甜白是明初瓷器的重大成就。不过,青花瓷一直是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宣德年间生产的青花瓷采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深蓝浓艳,沉着浑融,有水墨画般的艺术效果。成化时期,改为本土产的平等青料,变浓艳为淡雅(图7-34)。此时出现了成就突出的“斗彩”。这种工艺是先在胎上用青花颜料绘出纹样的轮廓线,罩上白釉高温烧制后,再往青花绘制的框内填上红、黄、绿、紫等颜色,再次入炉低温烧制,上下两层颜色互相斗艳,富丽柔和,故称“斗彩”(图7-35)。
图7-34 青花荔枝纹如意耳抱月瓶 明·永乐 大英博物馆藏
图7-35 斗彩子母鸡纹缸形杯 明·成化 台北博物馆藏
清代瓷器的中心仍然是景德镇,成就主要在彩釉和色釉两个方面。康熙、雍正、乾隆朝的瓷器在瓷业界称为“清三代”:康熙朝的造型方硬挺拔,纹饰以人物和动物为主,以五彩和青花为上;雍正朝的器形显得圆润秀巧,器物上多绘花卉,以粉彩为上;乾隆朝的器形端庄典雅,上面图案越发繁缛华丽,以珐琅彩为上(图7-36)。清三代的瓷器,是中国古代制瓷业最后的辉煌。
7.年画
因为年代不远,清代的民间美术实物保留下来的有很多,最有名的是清代的年画。清代年画以木版水印制作而成,线条单纯,色彩明丽,有很强的寓意。题材包括了婴戏、合家欢、胖娃娃以及神仙传说、历史故事、戏剧人物、门神等等。苏州桃花坞和天津杨柳青,是称雄南北的两大年画的主要产地。桃花坞的年画受文人画的影响较深,采用木版套色印刷,画风文气雅致,内容大多是一些故事性画面,其中有高手沙三春,吴友如等(图7-37)。天津杨柳青年画的制作是先印出黑白轮廓,再填上单纯明丽的色彩,颜色丰富,华丽粉饰,这里也出现了名重一时的画家高桐轩。高桐轩做过宫廷画师,后来专门为杨柳青创作年画,且自己雕版,并有《墨余锁录》一书传世,里面记载了大量的民间画诀,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深刻的理论见解。
同时,其他出产年画的地方还有山东潍坊、四川绵竹、广东佛山、河南朱仙镇和湖南滩头等。
除了以上的工艺种类以外,还有漆器、玉器、木雕、牙雕等,都有着大量的精品传世。此外,工艺美术的理论著述也颇有建树。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了衣装、丝织、印染、陶瓷、铸造、金工、珠玉等各种手工艺,有“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之誉。漆艺家黄大成的《髹饰录》为中国现存古代唯一的一部漆艺专著。极为典型地反映了我国古代手工造物的独到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精致尚古的审美观以及敬业、敏求的工匠精神。
图7-36 五彩蟠桃天球瓶 清·乾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7-37 桃花坞木刻年画·许仙游湖 清 苏州
总之,明清两代的文化艺术,上承宋元正统,同时,融合了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满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比较发达,引进了一些阿拉伯和欧洲的工艺,并加以模仿、吸收、消化,给明清时期的工艺美术灌输了新的血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时代面貌。
【注释】
[1]金陵八家的说法各有不同,除了龚贤之外,大概还有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他们主要活动于明晚清兴的金陵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